成語故事朝三暮四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豐富的知識和道理。引導幼兒適當地接觸成語故事,既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能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幼兒語言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典故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裡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的啟示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
的延伸
【注音】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矇騙.因為無論形式 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出處】《列子》
【簡介】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近義詞】反覆無常、朝令夕改、變化多端
【成語舉例】我們做事情要有目標,不要朝三暮四,亂定計劃,這樣往往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