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成語故事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只有一個叫“關埡”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從這一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為止,共有254載的歲月。

  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你爭我鬥,到處爆發戰爭。比較大的諸侯國有七個,即秦、魏、韓、趙、楚、燕、齊,它們有“戰國七雄”之稱。在這七個國家當中,以秦國和楚國的勢力最為強大。

  秦、楚兩國為了爭奪天下之主的位置,經常打仗。當時,一些小國為了更好地生存,時而為秦國效力,時而向楚國靠攏,不知道到底忠於哪個國家。許多說客也是這樣,時而替秦國出主意,時而向楚國獻計策。北宋才子晁補之,將這種現象概括為“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的成語解釋

  ◎成語釋義

  比喻人反覆無常,也可比喻生活極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

  ◎故事出處

  北宋晁補之的《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出處譯文

  一些小國為了更好地生存,時而為秦國效力,時而向楚國靠攏,不知道到底忠於哪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