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三暮四的故事有什麼

  朝三暮四是先秦道家一則非常重要的寓言,這則寓言寓意深刻,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據說,這是記載在“莊子”裡面的一則寓言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在他家養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瞭解他的話,因此,他更加的疼愛這些能通人語的小動物,經常縮減家中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慾。有一年,村子裡鬧了饑荒,狙公不得不縮減猴子的食糧,但他怕猴子們不高興,就先和猴子們商量,他說:“從明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果子,晚上再給你們四顆,好嗎?”猴子們聽說他們的食糧減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來,表現出非常生氣的樣子。狙公,馬上就改口說:“這樣好了,我每天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夠吃了吧!”猴子們聽說早上己經從三顆變成了四顆,以為食糧已經增加了,都高興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鬧了。以後的人就從這則的寓言說,狙公所說的話,加以引申,凡是見到有人反覆不定,剛才說過的話不算數;或是做事的時候常變更,剛決定的事情,不一會兒又改變了,我們就說他是“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的故事寓意

  後來人們常用成語“朝三暮四”來形容那些經常變卦、反覆無常的言行。其實,與其說故事中的養猴子人變化無常,不如說他是在“以不變應萬變”,想出了一個既限制猴子食量又不得罪猴子的好辦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些數學題數量關係複雜多變,難以順利解答,但題中往往也有某種數量始終沒有變化,此時,我們也不妨“以不變應萬變”,緊緊抓住這個不變數去思考,找到解決複雜問題的突破口,從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問題迎刃而解。

  朝三暮四的故事啟示一

  今天,我一個成語故事,名叫《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代,宋國有個人喜歡馴猴。家裡養了一群猴子。猴子十分喜歡吃粟子,可這年粟子收成不好。於是養猴子人對猴子說:“從今日起我每天早晨給你吃三粒粟子。晚上吃四粒行嗎?”猴子一聽生氣起來,張牙咧嘴地亂叫起來,養猴人怕猴子不聽訓練。於是改口說:“那麼早上吃四粒。晚上吃三粒怎麼樣?”猴子一聽從三粒增加到四粒,於是圍著養猴子又崩又跳,高興極了。這個故事說明猴子很傻。其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做出類似的傻事。

  記得去年寒假,老師佈置我們要寫六篇作品。爺爺說:“每天寫一篇,這樣可以在春節前夕完成。”我說:“不,寒假有20多天,何必每天寫一篇,那多麻煩呀!我每兩天寫一篇也不一樣能完成嗎?”爺爺聽了說:“在春節前完成不好嗎?可以使你過個輕鬆、愉快的春節。”我堅持不同意。爺爺無可奈只得按照我的意見去做。

  我跟爺爺的爭論和猴子的朝三暮四不是一樣嗎?

  朝三暮四的故事啟示二

  今天,我讀了一篇成語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這個故事主要將的是:在宋朝有一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日子久了,他們之間竟然可以溝通對話了。時間長了,老人沒有太多的東西來餵養猴子了,於是決定將猴子的食物減量。他將以前猴子早餐的四顆栗子減為三顆,晚上不變還是四顆。猴子知道了很不高興。老人腦子一轉,將早上的四顆不變,晚上的四顆減為三顆。猴子知道之後竟然高興的手舞足蹈。

  想想這一天下來,猴子吃的食物總量不變,只不過是早晚的不同罷了,但就是因為這一早一晚數量的不同,竟然可以讓猴子有不高興變為高興,好像撿了多大便宜似的。

  由此讓我想起我的寒假作業。放假後媽媽告訴我讓我抓緊時間寫作業,過年時好輕鬆一下。我聽後特別的不高興,覺得沒有玩的時間了。媽媽見我不高興,問我的想法,我說:“寒假這麼長時間,我慢慢地能寫完就行唄”。覺得自己先玩先沾光,結果作業給弄得緊緊張張的,玩的心裡還不痛快,老被媽媽吵。唉!我這不就是朝三暮四嗎?

  我明白了,要善於透過事情的現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質,因為不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都只有一種。

  朝三暮四的故事啟示三

  今天我讀了一則成語故事,名叫《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群猴子,每天給它們很多野果吃。可是猴子越來越多,野果就不夠了。於是,他只好早上給猴子三個野果,晚上給四個野果。這樣一來,猴子們都覺得吃不飽,就一天到晚吵吵鬧鬧。主人靈機一動,改成早上給四個野果,晚上給三個野果。這樣一來,猴子們覺得好像吃的多了,便不再吵了。這個故事說明主人很聰明,其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做出一些類似的事。

  一次放寒假,老師佈置了八篇作文。媽媽說:每天寫一篇,春節前剛好寫完。我說:那時間多緊呀,兩天一篇不也能寫完嗎?媽媽又說:難道你不想過一個輕鬆、愉快的春節嗎?我堅決不同意,媽媽只好同意我的說法了。

  我和媽媽的爭論不也是朝三暮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