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
成語是最“中國”的詞彙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語大多從古代流傳下來,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詞彙的一些特點,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作者的個人感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聞雞起舞的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釋】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資治通鑑》
篇二:自慚形穢的成語故事
晉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衛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種特別的姿態和風采,從年幼說話、走路、待人接物便與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見了都很喜愛。
有一天,母親在給他梳頭的時候說:“你是衛國第一美男子,隨時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儀態舉止。”
衛玠驚愕地看著母親,“我真的是衛國第一美男子?”
母親說:“你信的話,你出去問問其他人。”
於是,衛玠就跑出了家門去問問別人的看法。當我剛剛出現在自家門口之時,門外過路之人便聚了攏來,他們水一樣圍住我,口中不斷大叫“玉人”、“玉人”。衛玠問侍衛何為“玉人”,侍衛說“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說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當衛玠走上街時,眾人看到後都立即駐足,男人們都發自出於內心的感嘆,女人們更是發出“如果能嫁給此人此生無憾”的感嘆。
衛玠的舅舅是王濟,是朝廷的驃騎將軍,長的也很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裡也頗有名聲。有一次,衛玠去投奔他的舅舅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都為衛玠的外表感到驚歎,不過他們還是有一個疑惑:雖然外表很出眾,不知道學識怎麼樣?於是,他們堅持讓衛玠講解一下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殊不知,衛玠小時候並沒有因為自己長得英俊就不用功學了,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想讓別人說自己是一個徒有其表而沒有內涵的人。這次,親友們讓他講解玄理,衛玠可謂是相當輕鬆。人們聽了衛玠的講解,都轉過來對王濟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感慨的說:“衛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寶玉在我身邊一樣,和他一起走,就好像有一顆明珠在身邊閃耀發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慚形穢!”
【出處】出處《世說新語·容止》騾騎王武於;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解釋】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為缺點。
篇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裡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解釋】膾:切細切薄的肉、魚;炙:烤。烤熟的肉。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現在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的好詩文。
篇四:程門立雪的故事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與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 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旽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老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遍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解釋】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出處】《宋史·楊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