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的出處和解釋
成語是語言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現實應用還是學術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畫龍點睛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óu],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
【解釋】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用一二警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傳神有力。
篇二:濫竽充數的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湣王釋出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解釋】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湊一個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有時候也用來表示自謙,說自己水平不夠,只是湊個數而已。
【出處】《韓非子·內儲說上》
篇三:暗渡陳倉的典故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部下有一位才能出眾的軍事家,那就是韓信。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開啟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訊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燬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對於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佔,守將被殺。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於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佔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由於這個歷史故事,後來形容瞞著人偷偷摸摸地活動,並達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陳倉”或者“陳倉暗渡”。
韓信這個計策,當初張良建議燒燬棧道的時候就曾向劉邦說過。劉邦見他們兩人先後所定的計策竟然完全一樣,高興地說:“英雄所見,畢竟略同! ”由此,後來又形成了“英雄所見略同”或“所見略同”這句成語,和成語“不謀而合”***事先未經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態度完全一致***的含義相同。
【解釋】比喻暗中進行某些別人不知道的活動。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