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那麼,?

  地震形成的原理:

  地震主要有兩類,其一,火上地震。火山爆發可以引起地震,這類地震強度不大,佔地震的總比例也不大,在地震構成中處於次要地位。其二,構造地震。這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類地震,強度可大可小,最強烈的一批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我在這裡主要談論的是構造地震產生的原因。

  構造地震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塊的運動導致的。地表區域性重力的改變,有時也可以導致構造地震。比如,大型水庫的修建,改變了地表區域性的重力分佈,有時會導致區域性區域板塊的斷裂。斷裂的過程,會產生構造地震,這樣的地震強度一般不大。

  大型水庫還可以通過另一個模式產生地震。大型水庫通過改變地表區域性重力分佈,影響附近某些斷層地帶的水平壓力***壓強***變化,導致這些斷層在水平壓力***壓強***的改變情況下,引起斷層錯位,產生斷層位移,釋放巨大能量,引起地震。這樣的地震強度可以很大。

  地球板塊的運動是地震產生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地震的最主要能量來源。.

  板塊的運動導致板塊擠壓,板塊相互擠壓,導致板塊發生擠壓形變。擠壓形變會導致物質緩慢運動組合。如果擠壓力在某個範圍內,物質通過自我緩慢形變來適應這個擠壓力,此時不會發生地震。如果擠壓力***壓強***超過某個範圍,物質難以通過自我緩慢形變,適應這個擠壓力***壓強***。此時物質就會被擠壓破裂,物質之間出現位移,這個過程很迅速,放出很多能量,會通過地震波把放出的能力傳遞出去,這就是地震,屬於構造地震。

  在大板塊相接觸的地方,比如海溝附近。兩個接觸的板塊擠壓力***壓強***很大,往往都能超過某個強度範圍,這裡經常發生地震,世界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大板塊相接觸的地帶。

  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的作用力很大,這個相互的水平擠壓力***壓強***,通過板塊的組成物質逐漸傳遞,最後這些水平擠壓力***壓強***相互中和。

  板塊受到擠壓力***壓強***,板塊內部的物質構成不一樣,傳遞水平擠壓力***壓強***的能力不一樣。傳遞擠壓力***壓強***能力比較弱的地方,會產生板塊內部物質的錯位。物質的錯位***位移***,會迅速的進行,這個過程就是地震。這個地震的能量來源,是通過板塊上的水平擠壓力***壓強***供給的。這些擠壓力***壓強***的能量來自大洋中脊。是大洋中脊下面的高溫岩漿上升,在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向四周擴張,這種擴張產生的擠壓力,就是構造地震的能量來源。

  大洋中脊下面,這些上升膨脹的高溫岩漿,推動著兩邊的板塊,向兩邊運動。高溫岩漿向四周的擴張,是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也是地球大部分地震的動力來源

  地震的分配,世界每年平均釋放的地震能量基本一定。因為大洋中脊下面,上升膨脹的高溫岩漿總量基本一定,推動板塊向兩邊運動的距離也基本一定,釋放的能量也跟著基本一定。如果在板塊交界地帶,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多了,在大板塊內部***比如亞歐板塊內部***,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就會少。因為板塊交界地帶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與大板塊內部通過地震放出的能量之和,大小應該比較固定。

  大板塊內部的構造地震震源,主要產生在斷層地帶。小斷層產生小地震的震源,大斷層產生大地震的震源,沒斷層不產生地震震源,這是一般規律。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知識,估計在大板塊內部,基本可以避免地震。讓地震儘量在大板塊的交界地帶發生。地震是不可以避免的,因為我們是無法阻擋板塊運動。減少地球的地震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估計,未來我們可以改變地震可能發生的地方。

  地震應該是可以大致預測的。我國發生的地震主要是陸地地震,大量的人口就生活在震源附近,應該是可以大致預測的。陸地地震估計比海洋地震要好預測一些。

  地震震源越淺,地震預測就越容易。地震震級越大,地震預測就越容易。常見的地震,是板塊擠壓導致的。在大的地震發生前,會有很多蛛絲馬跡。比如,地表與地內的許多地方應該發生形變。有形變,就會產生一些形變效應,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形變效應,預測可能發生的地震。比如形變會提前產生一些小地震,會產生一些電磁效應。我國的地震震源主要發生在陸地上,測量地震的儀器,可以離震源比較近,相對日本的地震,比較容易預測。因為日本的地震,很多都發生在海洋中。

  地震主要產生在地震帶,大板塊內部的地震帶,就是大板塊內部的斷層地帶。非地震帶***非斷層地帶***幾乎很少產生地震。水庫建設應該避開地震帶。城市的建設也應該避開地震帶。這是預防地震的好辦法。

  水庫建設在地震帶上,可能會誘發地震帶產生地震。導致大板塊內部,地震數量增多,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