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歷史檔案解密
千島湖,國家5A級景區。位於浙江省淳安縣境內***部分位於安徽歙縣***,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湖,它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腹地,是上海經濟區和我國東南一流風景旅遊城市杭州的“後花園”。解密千島湖,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千島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產物,是新安江水電站建成後上遊的江水匯成的一個巨大水庫,也是浙江歷史與地理上的一個新地名。
新安江水電站從1957年8月正式動工,至1959年9月封孔蓄水,這樣新安江水庫才始建成。高一百多米的巍巍大壩,將新安江上游攔截成巨大的水庫,水下淹沒了兩座1800多年曆史的古城,成了一個煙波浩渺的湖泊。
於是,原來那些山峰,淹在水中就成了“島”,因此才得名為千島湖。為適應發展旅遊事業的需要,1984年12月15日,經浙江省地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千島湖為新安江水庫風景區的區名。
說起新安江水電站與千島湖的建設,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滄海桑田、風雲變幻,爭議歷來不斷,矛盾與困難也一直頻繁,很多觀念與現實的衝突始終存在,至今還在延續。
今天人你看到千島湖綠島碧水無垠、山清水秀霧奇。但是未形成千島湖前的新安江,並沒有現在這樣的風姿。而是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急流險灘,大雨時洪水氾濫,乾旱時江水乾涸。
縣誌上曾記載:“萬曆三十五年***1607***夏大水,毀壞農田萬餘畝,漂沒房屋,溺死男女不可勝數。”“乾隆九年***1744***七月,大水驟至,自安徽一帶漂沒田廬、牲畜、棺柩、木材不可勝計。”翻開歷史,新安江既給淳安人民帶來江水之利,但帶來的苦難也述說不盡。
新安江是杭州安徽的主要水道,船民對這條江的怨恨就更多了!古詩有“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之說。從安徽屯溪到新安江紫金灘僅僅100公里的距離,地形落差卻高達100米。難怪船民望江興嘆:“下灘容易上灘難,行舟到此心膽寒,士夫牽換寸步進,灘聲人聲入雲端。”
上世紀30年代,出了一個水電專家徐洽時,第一個看中新安江,也是他第一個提出要給新安江修建水電站。
徐洽時193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系,曾到美國學習水利工程。是他,發現了這條“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的這條奇江。這麼高的天然水位落差,在水利專家的眼中,是建造水電站的最好條件,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很難找到這樣優良的地形。
徐洽時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樣,沿著新安江進行細緻考察,並寫出了調查研究報告,於1947年呈送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他建議在新安江建造一座8萬千瓦的水電站。
當時忙於內戰的國民黨政府,還是批准了徐洽時的提案,同意建造新安江水電站。國民黨政府用高價請來了美國水電專家柯登。柯登裝模作樣來新安江沿岸勘察了一番,隨便指手畫腳了一通,就推說天氣太熱,掉轉車頭回杭州西湖避暑去了。同時也來過一個美國“鑽探隊長”奧爾遜,每月給他1000美金報酬。可他到新安江工地不久,還沒打一個孔,就說“聘用年限已到”,立即飛回美國。就這樣在新安江上建一座水電站的夢想,立即像肥皂泡那祥很快破滅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百廢待興,國家非常重視電力建設。因為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必須要有電力。當時煤炭、石油產量不高,能源缺乏,火力發電能力有限。當時,我們建設主要依靠原蘇聯,什麼都聽蘇聯專家意見。蘇聯專家認為:為了解決電力困難,首推建設水力發電站。
這樣,黨和國家就非常重視徐洽時的意見:決定建造新安江水電站。從1952年開始,國家調集了3千多勘探人員,對新安江沿岸進行地質勘察。並讓華東水電設計院、浙江水利電力設計院等單位進行設計方案的籌備。
經過幾年的積極籌備,1957年4月,新安江水電站正式動工建設了。徐洽時擔任新安江工程局的總工程師。
古往今來,一項重大的建設專案的決策,必須對民生和社會、經濟綜合效益進行統籌規劃和考慮。否則,某種效益或利益追求的最大化——比如對水電資源,勢必對其他方面,比如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生態與人類居住的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前司長朱幼棣同志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假如細細考察和檢視我國幾十年的水電建設史,我們會不無遺憾地發現,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為了水力的最大出力,我們實際上很少統籌考慮分析過,科學計算過成本和利弊得失。幾乎可以肯定,通常這一切源於‘高壩情結’。”***引自朱幼棣《借問新安江》一文***
他在一次講課中,談到新安江水電站,這一座被稱為“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第一座110米的高壩。他認為:這在今天根本就幹不成,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發展上考慮,都值得討論。如果要建水電站的話,也可以考慮選擇中壩和低壩,而不一定選擇高壩的方案。
這是一些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促使我國中央政府在1952年下半年把這項重大工程,推上了“非常決策”“特事特辦”的軌道。
因為當時,黃河上的三門峽水電站工程巳箭在弦上了,而新安江又有“小三門峽”之稱,所以不得不張弓試射。
從1954年開始,國家就投入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從規劃、勘測設計到壩址的選定及大壩高程。
根據當年的檔案材料,1955年初,按國務院指示,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和燃料工業部水力發電總局呈報到中共華東局的新安江水力發電站的設計方案一共有3個。
一級方案:壩高105米,裝機容量66萬千瓦,移民23.5萬人,淹沒耕地31萬多畝,庫區面積580平方公里,淳安、遂安兩縣被淹;
二級方案***甲***:壩高36.55米,裝機容量22萬千瓦,移民6.8萬人,淹沒耕地4.7萬畝,淳安縣部分被淹;
二級方案***乙***:壩高36.73米,裝機容量24萬千瓦,移民9.4萬人,淹沒耕地7.6萬畝,淳安縣部分被淹;
如果比較上述3個方案,不難看出各自的優劣。一級方案雖然發電量大,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最大,淹沒的耕地、林地、山地也很多,移民達到23.5萬人***最後移民近30萬人***。
而二級方案,特別二級***甲***方案,是建兩個中低壩,進行梯級開發,裝機雖然只有一級方案的三分之一多一些,但淹沒的耕地不足高壩方案的七分之一,移民也只有6.8萬人。淳安和遂安兩座縣城,即有1700多年曆史的繁華的賀城和獅城都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特別遂安縣全境,可基本上不被淹沒。580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這對地少人多的浙江省來說,是多大一筆財富,更何況還要移民近30萬。
但當時,一些熱心開發新安江水力資源的人卻主張:“要搞就搞個大的”,使“北有三門峽,南有新安江”這一“巨集圖大願”付諸實現,所以力挺高壩方案。
那時候,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的是李先念同志。這位一向深沉不露,後來曾經擔任的領導人頗有高瞻遠矚的目光,他在簽發《新安江開發意見》中指出:
各種開發方案中,如在羅桐埠建壩36米或105壩,淹沒範圍在浙江境內或95%在浙江境內。如在雲頭建壩,淹沒將由浙江及安徽分別負擔,浙江要佔40%。以上意見請華東局考慮。1954年5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的譚震林,在上海蘇浙皖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上當場拍板:“為了全域性利益,只得犧張區域性利益”,決定立即上馬一級水電站。
1956年6月20日,國務院批覆電力工業部,批准新安江水電站正式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和1956年計劃。7月底,新安江水電站初步設計在上海完成。兩個月之後,在建德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的準備工作就開始啟動。同年11月,淳安茶園紫峰鄉芹坑村的移民開始了搬遷,36戶171人遷往桐廬縣橫村鄉。
從此,震撼世界的全球最大的水庫移民拉開了序幕。大壩壩址原來選在安徽省的街口,後來改為浙江淳安的銅官。到底為什麼要這樣改址?眾說不一,難以解密。
從1957年開始,新安江沸騰了!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來的,從浙江甚至全國各地來的建設者們,為了建造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水電站而日夜奮戰!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與豪邁,在建設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制裝置的大型水電站時,被髮揮得淋漓盡致。
經過十多萬名職工奮戰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開挖了700多萬米土石方,澆灌了17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這些混凝土可以用來建造130座15層的大廈;如果將這些土石方全部堆積起來,可以建造3條高1米寬1米從銅官峽直到北京的長堤。
新安江攔江大堤,硬是把上游178億立方米的水攔住了。奇蹟般的數字,反映了數萬工人氣壯山河的氣概!1960年4月,新安江水電站建成發電,高峽出平湖,連綿群山化作了大湖中的小小島嶼。3000多個西湖那麼大的千島湖也隨之形成。面積等於3個大上海,也等於1個新加坡的國家。
今天面對這巨集偉的新安江水電站大壩,人們想起了徐洽時,想起了為之奮戰的人,想起了那激動人心的日日夜夜,巍巍新安江大壩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