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名勝古蹟有哪些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大同的一些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大同名勝古蹟: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大同名勝古蹟:懸空寺

  據《恆山志》記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六世紀***,後經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皆明清遺構。全寺建築懸掛在恆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頂呈倒懸之勢。寺坐西朝東,寺門南向,全寺建築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開,漸次增高。寺院呈長方形,長數十米,寬約5米,有大小殿閣四十餘間。共分三組。第一組建築以三官殿為主體,是奉祀道教之所,幾座殿內供奉道教塑像。中間一組建築是以三聖殿為主體,殿內供奉佛教造像。最後一組建築是以三教殿為主,奉儒、釋、道三教之祖。三教殿為全寺最高的建築,為三層簷歇山頂,內奉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像。

  懸空寺的建築構思精巧,結構奇特壯觀。建築懸樑下面以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承,每層以壁間中插木樑為基,樑柱上下一體,樓閣間設有棧道相連。綜觀懸空寺內建築佈局參差有致,錯綜而不顯雜亂,四十餘間殿宇分佈得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嚴謹,各殿閣間均有樓梯或棧道相聯,樓梯或明或暗,曲折迂迴,虛實相交。遊人至此,登樓俯視,如臨深淵;谷底仰視,懸崖若虹;隔峽遙望,如壁間雛風欲飛。

  大同名勝古蹟:大同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0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儲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下華嚴寺座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儲存著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嫋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大同名勝古蹟:大同觀音堂

  寺創建於遼重熙年間***1032-1056年***天輔六年***1122年***毀於兵火。明清時期多次修葺,現存建築系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院。佈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沿中軸線由前至後排列,迭層升高。所不同於一般寺院佈局的是山門位於中軸線東側,大大低於寺院地平。山門結構為磚券門洞。門額-“觀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戲臺,建造於離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有腰牆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觀音像,頭飾花冠直達屋頂。觀音兩側有2米高的石雕脅侍立像兩尊,系遼代所作。殿內東西兩側佇立十大明王。壁上還繪有二十四幅觀音菩薩救難的故事。後院是一座磚券窯洞與木構樓閣相結合的三真殿,殿外東西兩端各設磚梯樓道可拾級而上。上層即五間木構樓房,正中三間內塑觀音、文殊、普賢像,四壁繪“普救老人”壁畫多幅。

  寺前有三龍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雙面照壁,為明代遺物。寺西摩崖上鐫有三米見方的雙鉤“佛”字,據考證為遼代遺蹟。

  大同名勝古蹟: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座落在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院西向,建築古樸。門額用漢文雕塑。全寺佔地20餘畝,面積呈長方形。從寺門到禮拜寺形成一個下坡。全寺院佈局緊湊,結構嚴謹,潔淨肅穆。中軸線上有正門、十字穿心樓閣、石橋、禮拜殿,軸線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體建築由四組殿堂毗連而成,前為捲棚式抱廈,後為歇山頂和硬山頂兩組大廈,最後一組則為捲棚頂和圓攢尖頂的混合結構。整個建築外形簷牙起伏,富於變化,既保持著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風格,又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點。

  據記載,該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有1200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物。據清乾隆七年***1742***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物。在清真大寺的西院內尚有清真女寺。大同清真寺原佔地2000多平方米,由於年久失修,各種設施陳舊,已不能滿足信教群眾活動,與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不相稱。從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把清真寺修繕擴建作為推進古城復興工程來抓,總投資1700多萬元,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原清真寺大殿進行整體落架修復,擴建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新增了兩個配殿、兩個望月樓、擴建兩個辦公區、一個浴室。目前,整個清真寺佔地10000多平方米,佈局合理,美觀大方,功能齊全,民族特色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