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名勝古蹟排名

  濟南有著2700餘年的歷史,是象徵中華文明重要起源的史前文明——龍山文化發祥地和發現地。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靈巖寺旅遊區

  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古蹟薈萃、佛音裊繞。靈巖寺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於世,素有“遊泰山不遊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靈巖寺,位於濟南清區萬德鎮境內,始建於東晉,有闢支塔、千佛殿等景觀,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鬆、千歲檀、朗公石、“鏡洩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闢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讚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蹟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闢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後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距濟南市區26公里,是集民族風情、名勝古蹟、遊樂探險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民族文化區。民族風情園由布依、朝鮮、傣、哈尼、納西***摩梭人***、蒙、苗、怒、佤、維吾爾、壯、藏等十六個民族村寨組成,薈萃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民俗一條街--真正的華夏民間藝術之旅,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令您目不暇接。飛車、古典魔術、鬥雞、鬥馬、鬥羊表演令人不禁拊掌稱絕。遊樂區由歡樂谷和歡樂世界組成,在30米高、60米寬的峽谷兩側依次建有藤橋、雲橋、獨木橋、吊橋等形態各異的橋拱。歡樂世界彙集了時尚前衛、驚險刺激的各種娛樂專案--攀巖、速降、笨豬跳、風靡全球的滑草、滑車,西南少數民族的渡江工具溜索等,將成為挑戰極限、挑戰自我的勇士樂園。風景名勝古蹟區依靈鷲山而居,現存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九頂塔與九頂觀音寺、千年古柏、古碑以及緞華泉、聖水潭等景點。休閒度假區設有窯洞度假村、蒙古包度假村、桃花源度假村、傅家莊百年老村和朝鮮民居等。

  :興國寺

  興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濟南清區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靈巖山並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

  這裡群山綿延,山清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古時道教十分興盛,道觀規模巨集大,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字數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歷史上,宮觀殿宇幾遭戰火破壞,現堂存歷代碑碣百餘塊,尤以“崔先生像贊碑”最為珍貴,此碑書畫、刻俱佳,多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莊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掘的德莊王墓,其規模與明十三陵墓相差無幾。近年來,長清縣投資修復了這裡的大部分古蹟,開闢了盤山道,增添了許多新景觀。觀內的千歲銀杏樹,系省內第二大銀杏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潺潺泉水從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級臺階斜立蜂,勝似泰山天階;順盤山道登覽峰巔,猶如置身泰山捨身崖,陡峭峻險,五峰仙境盡收眼底,綠樹、黑瓦、紅牆掩映成趣,分外迷從。

  :章丘蓮華山聖水禪寺風景區

  章丘蓮華山聖水禪寺風景區位於章丘市垛莊鎮,與泰山北麓諸峰相連,三面環山,東鄰秀美的海山湖,景區內松柏參天,樹木蓊鬱,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蹟眾多,既有深山古寺的幽奧之氣,又有橫亙雲天的昂揚之勢。景區內清泉潺潺、樹木蓊鬱、古寺幽深,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宗教旅遊勝地。

  景區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塔林等景點,其間凡皁角、青檀、刺楸等名貴樹種林立。蓮華山勝水禪寺的山門飛簷鬥角、巍峨壯觀,四柱三門,金碧輝煌,高20米,寬30米,仿明清建築,正中匾額懸金字題書“蓮華勝境”,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題寫,山門前兩尊巨大的石獅雄踞左右,高大威武。右邊山崖上聳立著摩崖石刻,丹書大“佛”字,高五米,遒勁雄渾,氣勢恢巨集,高聳入雲。天王殿正面塑有彌勒佛,背面為護法韋馱菩薩,兩旁為四大天王,皆銅鑄金身,各持劍、傘、琵琶、蛇,寓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濟南清真南大寺

  南大寺原址在濟南歷山頂烏滿喇巷,始建年代不詳。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遷到現在的地址,當時只有“楹殿數間”。明宣德年間,當時的南大寺掌教整頓教務,濟南教門為之一振。***公元1436年***,開拓地基,修建院牆,增建禮殿,南大寺始具規模。明弘治七年***公元1492年***陳璽任南大寺掌教,領導濟南穆斯林大拓寺基,擴建大殿,立南北講堂、僻靜所、沐浴室等,並將寺門朝向由南改東,南大寺自此始有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特色,成為較大規模的古建築群。此後,南大寺又經明嘉靖、萬曆清嘉慶、道光、同治和民國初年的多次修葺擴建逐漸臻於完美。

  清真南大寺在建築功能設定、朝向、內殿的裝飾等方面都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的一些基本原則,而在佈局和造型上則有著明顯的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全寺以望月樓為中心分為二進式四合院,整座寺院排列井然有序、嚴肅整齊,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四合院對稱之美。在造型上,南大寺還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特徵。比如邦克樓,下層具有阿拉伯穹窿圓頂的建築風格,上層則是比較純粹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

  :濟南府學文廟

  據考證,目前分佈在全國已知的文廟中,除山東曲阜孔廟、江西萍鄉文廟、南京六合文廟、蘇州文廟外,始建年代都晚於濟南府學文廟,加之其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可見濟南府學文廟在全國地位之重要。自2005年9月10日正式開工,歷經5年精心維修的濟南府學文廟已於2010年09月28日全面竣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拓建。以後又經歷數次重修或擴建,到明朝末年,建築佈局臻於完善,奠定了一定的規模。清代對府學文廟修葺不斷,但建築佈局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明代以來的建築佈局和規模,某些構件還保留有宋代的遺風。-據《歷城縣志》載,濟南府學文廟“規制如魯”,形制、規模如曲阜孔廟。特別是單簷廡殿頂的大成殿,其建築規模的大小,在同類現存國內古建築當中是名列前茅的。

  :歷城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位於山東省歷城縣柳埠村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是山東地區唐代石窟藝術的主要遺存,共有大小造像210多尊,分佈在南北長63米的崖壁上,此外還有題記43則,其中有明確紀年的題記10則。石窟大部分開鑿於唐武德至文明***618~684年***年間,以後的宋、元、明各代也有零星的增刻。較大的石窟有五個,佛像均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為皇親、貴戚、官宦、名僧,最著名的有唐南平長公主及駙馬劉玄意造像、唐趙王福造像和僧人明德造像等。

  與千佛崖造像毗連的龍虎塔,是與四門塔齊名的著名古塔,因為塔門上雕刻有龍虎圖案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根據建築風格考證,應始建於唐代,補建於宋代。塔呈方形,高10.8米,磚石合砌而成。塔身雕刻有龍、虎、佛、力士、伎樂、飛天等浮雕,神態飄逸,氣勢不凡,人物造型頗具唐代的風格。塔的四面開闢有雕刻火焰紋的券門。三層石砌須彌座塔基上,裝飾覆蓮、伎樂、雄獅等浮雕。塔頂是磚砌而成的,重簷華拱,頂部飾有覆盆相輪狀的塔剎。室內四壁雕刻有佛龕,龕額有飛天翱翔。正中是方形的塔心柱,每面雕有一尊佛像,突胸細腰,臉龐清秀,具有宋代的遺風。此塔素以造型優美,雕刻華麗而聞名。

  :濟南四門塔風景區

  濟南四門塔位於泰山之陰,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鎮,山青水秀,文物薈萃,民風淳樸。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勞動生息在這塊美麗的土地。四門塔旁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還發現過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並有唐高祖武德年間唐王李世民率軍東征時操練兵馬的跑馬嶺為紀念黃巢起義駐兵的黃巢村、黃瓜峪、菜峪、車子峪、裁縫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在我國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後半葉,這裡建起了一處佛教中心——"朗公寺",即後來之“神通寺”,為山東最早的寺廟。

  山東最早的寺院——神通寺:該寺初創時名曰朗公寺。創始人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在當時統治者支援下,達到"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之規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揚堅敕令更名為神通寺。神通寺歷經1600多年,幾度興廢,至今尚儲存下來眾多聞名中外的珍貴文物,如四門塔、龍虎塔、千佛崖造像、唐臺基、墓塔林、歷代碑刻等,成為我們研究歷史文物、佛教文化、雕刻藝術、建築藝術的豐富的實物寶庫。其中四門塔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造像***含龍虎塔、九頂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豐祠

  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建。曾鞏***1019至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間進士,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官至中書舍人。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至1073年***任齊州知州。在職期間,倡修水利,剪除豪強,深得民心。能詩善文,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等著作。該祠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重建,僅有大廳三間。解放初期,與西側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廟***廟毀僅剩臺基,稱晏公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山東巡撫張公***曜***祠劃歸一體,改稱南豐祠。

  今祠為清靜幽雅的古典式庭園,總佔地面積2535平方米,由大殿、戲廳、水榭、遊廊等建築構成。北邊為大殿,南出廈,半壁花?扇,抱柱懸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大殿南面西側戲樓高聳。樓內四周二層,南為戲臺,其他隙地為坐席。昔日設茶座,可品茗看戲。與殿堂相對,靠近湖岸有水榭三間,四周環廊,東西北三面環水,內植荷蓮,是賞景佳處。殿堂東側為明末始建的晏公臺,上有“明昌鍾亭”,1993年建,四面八柱,寶頂雙簷。亭中懸掛原在湖南岸鐘樓寺的金代明昌年間***1190至1196年***所鑄8000公斤古鐘。東為小溪,近溪修竹鬱森,成籬成林。院內花木扶疏,綠柳翠柏籠蔭。

  :東平陵故城

  東平陵故城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

  東平陵城,春秋時期歸屬齊國,稱平陵邑,由姜姓諸侯統轄。公元前680年前後,齊桓公曾到此。戰國時齊被田氏貴族取代,後改平陵縣。漢建國後,濟南郡治設於此,由於關中長安附近也有一個平陵縣,故改稱為東平陵縣。公元164年,漢王朝於此設濟南國。公元180年前後,曹操曾於此任國相。至西晉永嘉年間,濟南郡治始西移至歷城。作為郡國首府,東平陵城曾長時期成為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座古城,當年規模巨集大、壯觀。至宋元時,其城牆儲存得還相當完好。宋朝詩人陳師道在《後山叢談》中曰:“齊之龍山鎮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馬臺,其高半之。”元朝於欽在《齊乘》中也曰:平陵城“雉堞高竣”。從現在殘存的遺蹟來看,城為方形,南北東西各長1900米,城門四座,西城牆大部分還在,皆為夯土板築,高5米左右,厚28米,上可容車。城址北部為宮殿廢墟,尚存房基及大片磚鋪地。南部為冶鐵遺址,發現有耐火材料、鐵礦石、鐵渣、燒紅土、炭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