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延安的名勝古蹟

  提起延安,提起延安對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教科書中經常提到的那四個字——革命聖地。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些延安的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富縣石泓寺石窟

  又名川子河石窟。共有洞窟10個,小龕65個,石造像3371尊。10個洞窟中7個有石刻造像,從窟內題記看,此窟始鑿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唐、宋、金、明、清各代都有雕鑿。其中,從東向西數第六窟是主窟,門前有座木結構三開間二層樓房,洞窟規模大,石刻多,共有造像3000餘尊。窟內佛壇雕像位於中央,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與菩薩均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二弟子分立兩旁。佛壇四周有四個通頂連地的大石柱,石柱上有大小造像1331尊,雕鑿精美,形象生動。窟內石壁上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頂刻有幾何圖案花紋,雕刻有明顯的唐代風格,窟內還有金代和明清兩代題刻多幅。

  楊家墳山遺址

  楊家墳山遺址位於延安城東南黃龍縣曹店鄉堯門河水庫大壩北側的楊家墳山南坡。東、南、西有堯門河環繞,北側靠山,地勢較陡。為舊石器時代遺址。"黃龍人"頭蓋骨化石1975年出土於此。該化石保留了額骨和頂骨部分,骨壁較厚,額部後傾,眶緣圓鈍,為成年男性頭骨,屬晚期智人,距今約3~5萬年。原件現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貝坡遺址

  貝坡遺址位於延安城東南黃龍縣三岔鄉貝坡村西。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表可見大量陶片,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等。紋飾主要有彩陶、素面、繩紋、堆紋、籃紋。器型有尖底瓶、盆、缽、罐等。其中一塊彩陶盆陶片為細泥紅陶,磚紅色,黑褐彩,紋飾為一條變形魚紋。尖底瓶口為重脣口和喇叭口。遺址文化內涵為仰韶文化至龍山文化,其上限為仰韶文化半坡型別。

  寨關山遺址

  寨關山遺址位於延安城北子長縣安定鎮三十里鋪村北寨關山,處馬河以北的二級緩坡地帶。屬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地面可見打製石器和磨製石鐮殘片及大量彩陶片、夾砂紅陶、灰陶等,居住面清晰可見,有陶窯遺址及文化層。陶窯高3.5米,口徑2.3米,燒土非常堅硬,窯中有大量陶片。

  交道鄉遺址

  交道鄉遺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南富縣交道鄉人民政府西南約20米處的耕地裡。佔地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的居住遺址。遺址西邊一條南北向沖溝的斷層,可見長約1米、厚1~2米的文化層,內涵豐富,並發現有人骨架等。地表陶片隨處可見,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器型以重脣尖底瓶和寬彩折沿盆為大宗,缽為小宗,具有典型的廟底溝特色。地表還散見大量的秦漢建築遺址。1988年,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曾發現了盆、鬲兩件完整陶器,系夾砂灰陶。

  黃陵縣秦直道遺址

  黃陵縣秦直道遺址,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南黃陵縣上畛子農場。直道是秦始皇時為防禦匈奴入侵,命大將蒙恬監修,花費兩年半時間修築的一條軍事道路,全長700公里。在黃陵的這段直道由艾蒿店沿子午嶺山脈北行,到沮源關又沿蚰蜒嶺東行,再到三面窯北行入富縣防火門,長約50公里,一路"塹山堙谷,直通之"。路寬30~40米不等,最寬處達60米,有6個烽火臺、6個埡口和石塊壘起的路基等遺蹟。

  赫連勃勃墓

  赫連勃勃墓位於延安城東北延川縣稍道鄉東風原***又叫古裡***白浮圖寺山巔白浮圖寺遺址前。赫連勃勃是十六國時大夏國皇帝,匈奴族人。公元407年建立大夏國,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元龍升,定都統萬城,死於公元425年,在位共19年。性情殘暴,殺人無數,並曾一度攻克長安,稱皇帝,國力強大。相傳此墓為赫連勃勃疑冢,原有7冢,現僅存1冢。底面呈圓形,高約8米,周長60米。

  黃龍小寺莊石窟

  黃龍小寺莊石窟,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延安城東南黃龍縣城北35公里小寺莊東山下。也稱聖壽寺石窟。高2.6米,寬2.7米,深3.5米,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二供養人像,共九尊石刻。正中壇基上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鬚彌座上。佛袒胸,外著通肩大衣,雙手作法界定印,背後為高浮雕火焰形背光,背光上雕一佛二弟子,下雕二飛天。佛兩側待立迦葉、阿難及菩薩、天王、供養人,分立壇基下兩側。座前刻有一對護法石獅和一座香爐。窟門外西側有一座彌勒佛坐像,東壁有一塊題刻,上書"鹹平三年"等字。據此可知,此窟開鑿於北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