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儒家道家的關係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礎。可以說,沒有這一基礎,茶無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禪道三教。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儒家的關係

  茶文化的概念有***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

  茶文化與道家的關係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有著豐厚的思想基礎,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華。儒家的“中庸和諧”學說,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眾生,以茶修性;道教長生觀、養生觀與“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滲透,互相統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這朵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花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聯絡,追尋佛教和道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進而深入瞭解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基礎和茶文化形成的軌跡,更好的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人們如何才能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錫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譜》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有清峰”。說其地之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為“地仙”,就是地上活著的仙人。可見,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飲茶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聯絡到一起。在道家看來,茶本身既是與丹丸、經書一樣的不尋常之物,是可以引領凡人登入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飲茶可以超凡脫俗。一些道士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

  2、道教清靜無為的養生觀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養生要旨是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國時道家的創始人老、莊的思想是相通的。老莊認為養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樸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得其樂,才會使內心恬靜。因此, “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樹性喜潮溼,因為雲霧籠罩,又生長在空氣中溼度較大的山地區域,較少人涉足,經常與清靜相依。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境界。盧仝的詠茶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七碗茶詩》常被人引為典故。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有著無限情趣,每飲一碗茶,都有一層細細的體會,一連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冷靜和淡泊中,最後甚至迴歸自然、現實,“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憂及種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蘭,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詩人,和“茶聖”陸羽友善。她寫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曰:“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欠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詩裡無不蘊含著道教的自然、清靜、無為之感。

  “靜”是道家的重要範疇,把靜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質。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慾故靜”,人無慾,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如《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靜也。”老莊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後各自復歸其根底。復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聖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 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道家在養生修煉過程已經非常熟悉茶葉的藥用效能,當然也會發現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動中去。所以道家對中國品飲的藝術境界影響尤為明顯。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的特性與道家學說的關係極為密切。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相一致,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薰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古人認為“道”出於“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和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和聯絡的整體,強調物我和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羨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於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曆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吸取了天地精氣的自然之物—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人,有著“性之所近”的可溝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於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夠得到高度的統一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靈一,他與無居士飲茶時選擇在白雲深處的青山潭,相對而坐,在品嚐茶時,也不忘體驗山水之樂。為此,他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邊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帶左右,山間野泉煙雲蒙繞,席地而坐。清茶***,香徹入心,渾不知此身處於何處之中,飲茶當此,方得盡其真味。而唐代詩人劉言史,與好友孟郊,選擇在洛北的野泉上親自煎茶,劉氏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中,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鮮火,取的是沒魚腥味的水,邊飲茶邊親近大自然,如此擺脫人世間的擾紛與煩惱,創造一個新的心靈世界。陸羽在《茶經》裡,提倡“精”與“儉”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過程,必須精心選擇,精益求精。“儉”,指的是不搞奢華,不鋪張,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樸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淨化,是純潔,心靈的純淨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權在《茶譜》中最精彩的是飲茶環境的界定。在朱權眼中,茶能幫人“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有裨於修養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選在景物幽靜之所“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實就是學習心境平靜,與自然的本體為一,有我亦無我,我似在自然的母體之中,似有似無,無中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