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官員劉哲的生平簡介

  劉哲是一個常見人名,在我國各個地區及職業領域均有分佈。本詞條內分別是民國官員、作家、上海電力建築工程公司高階工程師、甘肅農業大學教授、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劉哲生平簡介

  劉哲是民國時期的官員,滿族人,祖上是由鑲紅旗在順治十一年抬入正白旗的。1900年的時候,劉哲考入了北京大學師範科,之後又轉入北京大學文科學習。從北大畢業之後赴日短期留學,之後就回國,做了吉林政法專門學校的校長。因為德高望重,為人正直,所以被選為吉林省第二屆、第三屆參議員的議員,之後又被選為議長,還曾跟著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美國召開的九國議會。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進駐北京,劉哲也因此出任了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兼任了京師大學堂的校長。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中,劉哲因為陪同張作霖同行而被炸成中上。南京政府在東北舍弟政務委員會之後,劉哲被任命為委員。

  九一八事變之後,劉哲被南京政府認為為事接收東北委員。1933年,哈爾濱被日本攻佔,劉哲也離開了自己領導了五年的豪爾濱工業大學。後來劉哲來到了抗日名將宋哲元的麾下,在他手下做抗日工作。

  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劉哲和其他幾個人又趕到西安勸說張學良把蔣介石放出來。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劉哲等人也經常到溪口探望。張學良到臺灣之後,幾人之間的來往據更加密切了。1948年,蔣介石召開了第一次檢察院回憶,劉哲被任命為是檢察院正、副院長。在解放前夕去了臺灣,1954年,在檢察院副院長的任期內客死臺灣,終年七十四歲。

  劉哲的故事

  劉哲的故事有哪些呢?劉哲在東北有很高的威望,德高望重,很受人尊重。他之所以能夠出任京師大學堂的校長,除了因為和張作霖關係匪淺之外,也因為劉哲是造詣很深的詩人和書法家。

  1926年在哈爾濱興建的"霽虹橋"的橋名,就是劉哲親自取的。“霽虹”是引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著名書法家成多祿曾出版行書字帖,這個字帖有一篇序,也是劉哲所寫的,此篇序文在吉林文壇中被譽為傑作。1928年劉哲的侄子劉毅之居住的寶山屯,這裡本是劉哲的故居,但是由劉毅之居住。這座樓重修門樓時,永吉縣政府親送了匾額,劉毅之也請來了閻魁書寫門對,要送到吉林去製作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劉哲回到吉林。劉哲這門聯認為其中有一字用的不太恰當,所以就自己另寫改了上去。等到劉毅之掛匾宴請賓客時,劉毅之接來了閻魁,見門對被劉哲改寫了,就生氣不願意金門,後來經過親友們的勸和,而劉哲又親自寫了書通道歉,這件事才算了了。兩位書法家紛爭的故事,在街頭巷尾曾傳議一時。

  光復後南京市面的商業匾額,多是于右任、居正、劉哲所題寫。南京達官顯貴的客廳中多數掛的是于右任大草中堂,劉哲的隸書對聯。可見劉哲的書法,已譽滿金陵。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校長時加入了馬忠駿組織的鬆濱吟社。

  劉哲的書法

  劉哲也是造詣很深的詩人和書法家。1926年哈爾濱興建的"霽虹橋"的橋名,就是出於他的手筆。“霽虹"是引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用"霽虹"定名為"霽虹橋"。成多祿出版的行書字帖,就是劉哲作的序,此篇序文在吉林文壇中被譽為傑作。1928年由其侄子劉毅之居住的寶山屯劉哲的故居,重修門樓時,永吉縣政府贈送匾額,劉毅之請閻魁書寫門對,送吉林製作時,正好劉哲回吉林,認為聯語中有一字不當,劉哲改動後便自己另寫。待到掛匾宴請賓客時,劉毅之接閻魁赴宴,見門對被劉哲改寫,便怒不入門,經親友勸解,後來劉哲又修書道歉,才算了事。兩位書法家紛爭的故事,在街頭巷尾曾傳議一時。閻魁曾評價劉哲摹張猛龍的隸書很成功,不可多得。光復後南京市面的商業匾額,多是于右任、居正、劉哲所題寫。南京達官顯貴的客廳中多數掛的是于右任大草中堂,劉哲的隸書對聯。可見劉哲的書法,已譽滿金陵。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校長時加入了馬忠駿組織的鬆濱吟社。曾寫出許多好詩,其中一首揭示社會矛盾表達了詩人關懷民生的積極態度。其詩云:“百川吸作長鯨飲,樓臺倒插池塘影,醉依欄杆觀眾生,大千民盡飢且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