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有什麼故事
趙充國,西漢著名將領,為人有勇略,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趙充國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趙充國的故事
趙充國,生於公元前137年,子翁孫,原本是隴西上邽即現今的甘肅天水人,之後遷居到了現在的青海西寧一帶。他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大將,善謀略,因為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在漢武帝時期曾經跟隨貳師李廣利遠征匈奴,他僅僅率領七百兵士就突破了匈奴人的重重包圍,可見他的勇猛和智慧。隨後又打過大大小小很多次仗,幾乎都取得了大勝。趙充國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騎兵,之後因為才能突出,尤其精於騎馬射箭而被提拔擔任羽林衛士的職位。除此之外,他對兵法也頗有興趣,閒暇之餘只要一有空就會去閱讀兵書。趙充國因為才能突出很快就得到升遷,在漢昭帝的時候已經擔任了後和水衡都尉這樣重要的官職。在本始年間,趙充國曾擔任蒲類,率軍三萬,從酒泉出發攻打匈奴。原本他是和當時的少數民族烏孫一起抗擊匈奴的,但是烏孫卻先出發了,沒有等他們的到來。趙充國於是帶著人馬一直離開邊塞有一千八百多裡,在候山於匈奴相遇,在他的指揮下,漢軍大敗匈奴,殺死了幾百人,同時俘虜牲畜七千多頭,取得了一場大勝。之後匈奴發兵十萬準備大舉進攻漢朝邊境,結果他們一聽到漢朝派趙充國來迎戰,就放棄了這次行動,帶兵離開了。
趙充國很重視實踐經驗,有一次羌人入侵漢朝,當時的漢宣帝立即召叢集臣商議對策,並詢問誰願意前去迎敵,當時已經年近七十九歲的趙充國挺身而出。漢宣帝問他要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我要到邊境親自去看看才能確定人馬。這就是成語“百聞不如一見”的來歷。
他於前52年病逝,諡號為壯。他一生為國為民,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建立了卓越的功勳,他的名字註定和歷史上那些驍勇善戰的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趙充國緩行討賊的故事
趙充國一生打了大大小小無數次仗,取得了多次大勝,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他不僅驍勇善戰,而且智謀超群,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才。在史書《漢書·趙充國傳》中,有一個體現他的謀略的典故叫做“趙充國緩行討賊”。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在他晚年的時候,是他率軍攻打羌人期間發生的故事。話說有一天,趙充國帶著兵馬到達了敵軍先零羌所在的地方。關於這個先零羌,它是古代羌人部落中的其中一支,它的實力非常強大,是西漢時期繼研種羌之後最強大的部落。因為他們在此地駐紮了很長的時間,因此在趙充國抵達的時候已經放鬆了警惕。先零羌看到漢軍的大部隊之後,就丟掉了自己的車輛輜重,想要渡過湟水。但是因為道路比較狹窄,敵軍的行進速度也比較緩慢,因此趙充國便命令兵馬悄悄地跟蹤敵人。
但是有下屬提出應該和他們速戰速決,這樣的行進方式太慢了。趙充國說道:“你不知道有一句話叫做‘窮寇莫追’嗎?我們緩慢地追趕他們,他們就會逃跑而不會回頭,一旦我們追急了他們可能就會回頭和我們決一死戰。”屬下這才明白了他的用意。敵人在渡河的時候就被淹死了數百人,另外加上投降和被殺的一共有五百多人,還俘獲了馬牛羊等牲畜十多萬頭,車輛四千對輛,可謂是大獲全勝。
趙充國屯田的故事
趙充國是我國西漢時期一位戰功顯赫的著名將領,他在很小的時候便展露除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天賦和才能,因為他自小便生長在西北邊境一代,因此他對當時的遊牧名族的習性非常熟悉。在漢武帝年間,他就已經跟隨貳師李廣利攻打匈奴了,正是在這一戰中,他憑藉著自己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僅率領七百人馬就突破了匈奴的重重包圍圈,從此開始自己輝煌的作戰生涯。他不但在作戰上十分勇猛,而且在計謀上也是不遑多讓的,比如說他晚年進行的屯田活動。
那是在漢宣帝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此時的趙充國擔任後一職,他出兵河湟,先是攻打零羌,之後又安撫罕開羌,取得了一定的軍事成效,但是因為開支實在是十分巨大,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嚴重的負擔。趙充國於是提出了屯田的策略,自給自足,才能在邊境和羌人長期作戰。
但是宣帝和朝臣們並不認同,他們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殲滅羌人。趙充國於是便謊稱患病,同時也上奏宣帝,指出在從臨羌到浩門之間,羌人沒有開墾的田地一共有2000頃之多,如果能夠駐足人馬屯田,那麼羌人就會不攻自破。宣帝在經過思索之後準備按照趙充國的想法進行屯田,於是便問他屯田之後對多久可以攻打羌人,趙充國說最晚明年的春天,羌人就會全部滅亡。於是趙充國便開始施行屯田的策略。漢軍在這一地區的屯田不僅有利於攻打敵軍,也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這裡,推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