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的歷史介紹
民族舞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民族舞的分類
民間舞,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程序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形成的,並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民間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絡,它直接反映著勞
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表現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勞動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特色的民間舞蹈。在歐洲 芭蕾舞劇中的民間舞蹈,一般稱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經過舞蹈的專業加工,使其與芭蕾的風格相和諧、統一在一起。
民族舞的藝術特點
載歌載舞,自由活潑。中國民間舞蹈很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舞蹈與歌唱的緊密結合。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自由、生動、活潑,可以比純舞蹈易於表現更多的生活內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巧用道具,技藝結合。中國的很多民間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手鼓、單鼓、花棍、花燈、花傘等等,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舞蹈的藝 術表現能力,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優美、絢麗多姿。
情節生動,形象鮮明。中國的民間舞蹈很著重於內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傳說為依據,因此,人物形象鮮明、人物性格突出。雖然有的舞蹈僅是表現某一種情緒,但它也多是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片斷而出現的。如廣東的《英歌》是表現梁山泊英雄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涼傘》傳說是表現鄭成功抵禦外寇練兵的活動。
自娛娛人,意旨統一。中國很多民間舞蹈常常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的統一。有些舞蹈活動,對於舞者來說,他是自娛,同時也是為了表演給觀眾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藝的提高,故而中國的民間舞蹈得到了較高程度的發展。
情之所至,即興發揮。中國各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在流傳中,雖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規範,但也都有即興發揮的傳統,特別是在一些民間舞蹈家的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在他們情感最激動的時刻,常常是能出現閃爍著獨特光彩的舞蹈的時候。
民族舞的代表人物
成長於50年代的舞蹈編導,再創佳績,其中黃少淑***女,1938——***、房進激***1931——***伉儷合作的《小溪、江河、大海》,則更具突破性。這個女子群舞,首演於1986年,作曲:焦爽 ,首演者: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張曉慶、李茵茵等。一群著水色長裙,身披透明薄紗的少女,似滴滴晶瑩的“水珠”,以細碎、流暢的舞步逶迤連綿地運動著,舞姿幻化成江河泛起的波濤,細浪起伏不斷。少女揮舞著裙、紗,以大幅度的奔騰跳躍,形象地展現了奔流不息的浩蕩江河滾滾向前……舞蹈營造出山澗小溪流聚成河,匯入大海的壯觀景象,揭示著人類亙古不變的規律。
像這樣體現出濃重的生命意識的舞蹈,新生代的編導也佳作迭出。如:《奔騰》***男子群舞***,1986年首演,編導:馬躍***回族,1945——***作曲:季承、曉藕等,首演者:中央民族學院舞蹈系,姜鐵紅領銜。舞蹈以領舞、群舞的相互襯托,展現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其中,“人”的“信馬由韁”與“馬”的“奔騰飛馳”交相揮映,迸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這個舞蹈是對蒙古族舞蹈創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滿足於一般意義的民族風格展現,而是通過體現蒙古民族須臾難離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這個民族對生命的感悟。
《黃河大合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作曲家冼星海的不朽之作,這部作品和以它為基礎創作的的同名《黃河鋼琴協奏曲》,都被確認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舞蹈編導選用經典樂曲編舞,是極富挑戰性的新嘗試。蘇時進***19——***、尉遲建明***1935——***80年創作的男子群舞《黃河魂》***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首演***率先向此目標進擊,他們的成功實踐對於舞蹈創作題材、表現手法的開掘均具有開拓意義。
1990年首演的《黃土黃》***群舞***具有動人心魄的震撼力。編導:張繼綱***19——***;作曲:汪鎮寧;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 於曉雪領銜。一群赤身背鼓的漢子們和一群穿斜大襟布掛子、窄腳褲的婆姨們,使人想起祖祖輩輩守著這片黃土地上的父老鄉親——他們似乎剛剛從“土坷
垃”中爬起來。但是當漢子與婆姨們輪番起舞,把身上背的鼓打得震天價響,跺腳、踹腿,幾乎把大地踏出了坑……你會感到他***她***們已經大踏步地跨進了現代社會。以“土”得不能再“土”的形態,十分“現代”地宣洩著自己蘊積已久的感情。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對山外世界的嚮往,對未來的希冀……通過那無休無盡、反覆敲擊的鼓聲一股腦地迸發出來。動作幅度、力度的超常化和同一動作的重複性,為既往的舞蹈所罕見,進入“痴狂”狀態的鼓手把大地震撼……。
上述幾部作品,雖然在風格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但都選擇了氣勢恢巨集的群舞來表現強烈的生命意識。這似乎是一種時代的呼喚,下面的兩個獨舞《雀之靈》、《殘春》也屬於同一題旨的闡發。
這一時期,對於中國古典舞的探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如:《金山戰鼓》***女子3人舞***,首演於1980年,編導龐志陽***1931——***、門文元***1934——***等,作曲:田德忠,首演者:瀋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王霞、柳倩、王燕。作品取材於距今900多年前中國南宋時期著名巾幗英雄——梁紅玉的事蹟。在寡不敵眾的危機時刻,梁紅玉親自擂鼓助陣,中箭後,以大無畏的精神,忍痛帶傷,堅持戰鬥至最後勝利。舞蹈以靈活、流暢的舞臺排程,精湛、高超的技藝,簡煉、感人的情節,將梁紅玉帶領女兵,助陣作戰的情景生動的展現出來。它充分發揮了中國戲曲的虛擬性表現手法卻並不拘泥於戲曲的程式,舞臺上雖只3人,卻好似千軍萬馬,身批鮮紅色長披風的梁紅玉,動如風、立如鬆的英豪之氣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婚別》***雙人舞***首演於1984年,編導:陳澤美***194 ——***、丘友仁***194 ——***;作曲:張曉峰、朱曉谷,首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沈培藝、李恆達。它取材於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同名詩作,表現的也是盡忠報國的主題,卻纏綿緋惻另有一番情調。紅燭高照的新房裡,新婚的妻子羞澀、焦急地等候丈夫的歸來,憧憬著婚後美好的生活。但是無情的現實卻是丈夫即將出徵,真所謂“新婚即別何匆忙,為國捐軀斷衷腸……”。雞鳴、號角打斷了情意綿綿的雙人舞——生離死別時刻終於到來。最後妻子毅然將長刀遞給丈夫,慨然送其出征。舞蹈以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情韻——尤其是發揮了水袖的功力,以精煉的手法較好的刻劃了人物。
作品的精選,似乎更費斟酌,但有理由肯定新時期的舞蹈經歷了復甦後獲得了全面發展。不僅作品基數明顯上升,而且在題材、體裁、風格、樣式以及編舞技法……等方面更加豐富多樣。透過強勁的主體意識呈示,噴溢著開放時代的意緒和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