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壯族的歷史介紹

  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亦是中國第二大民族。主要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北部,雲南東南部,廣東、貴州和湖南與廣西交界地區少量分佈,另外零星分佈於全國各地,國外主要分佈於越南北部。

  歷史介紹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呼***、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派官史、徵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有名望之人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徵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農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間斷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於這片地區。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壯族主要居於嶺南。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先秦時代,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柳江人”和,“甘前人”,來賓市的“麒麟山人”,荔浦縣的“荔浦人”。都安縣的“幹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蓮洞人”和“都樂人”桂林市的“寶積巖人”,田東縣的“定模洞人”,靈山縣的“靈山人”等等。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現在壯族的聚居地區。據此部分專家推測壯族為這些古人類的後代。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裡,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注:“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清楚,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範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壯族名稱雖隨代而異,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甌一甌駱一西甌駱一西甌駱越一烏滸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儂一壯,為一脈相承。***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服飾特色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1][2]

  男裝與女裝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釦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沙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到了現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奇特的頭飾

  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愛長髮,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髮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髮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髮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髮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製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繡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紮調節鬆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繡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揹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繡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繡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揹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揹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揹帶身刺繡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