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的納蘭莊介紹
納蘭性德從“夜深千丈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銳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納蘭性德祖父尼雅漢從龍入關,因征戰有功,被授予騎都尉世職,在京師西北皁甲屯一帶有圈地。皁甲屯原名皁角,以皁角樹而得名,附近曾出土金代石虎。元時期是皇家行營,史稱“皁角捺缽”。明設軍屯,稱皁角屯。皁甲屯西北角,有一處長方形莊院,名思源莊。皁角屯故老相傳,思源莊是明珠家的晾銀場,實際是鄉下收取租銀的莊園。順治三年***1646年***尼雅漢病故,其子鄭庫襲職,撫養年僅12歲的明珠長大成人。順治八年***1651年***,明珠17歲進入鑾儀衛,同年,和被賜死的英親王阿濟格的五格格成婚。順治十一年***1655年***冬天,生下納蘭性德。思源莊一直是明珠和家人的一處鄉下郊園。20世紀70年代,思源莊還遺有圍牆殘跡和古井。
明珠在皁甲屯修建祖墳。思源莊成為停靈落腳的丙舍。思源莊西牆外是一條小河,河上有橋名思源橋,靈柩入葬都要經過思源橋,才能進入墓地。思源莊既成丙舍,明珠就在墓地南面隔河重建新的莊園,當地人稱明府花園。明府花園位於上莊村北部,與納蘭家族祖墳一河之隔。明府花園和思源莊一樣,都是在前朝留下的建築基址上重建的。據學者徐徵先生考證,思源莊和明府莊園的三合土圍牆應是元時期皁角捺缽的遺蹟。明朝時,是榆河驛糧倉所在地。
明府莊園佔地200餘畝,東西長650餘米,南北寬210餘米。莊園劃分3個功能區,東部為馬圈、車庫和下人的居處,西部是花園,中部是莊院的主體,分佈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納蘭家族墓地,自盧氏安寢後,按例開始駐有守墓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納蘭家族墓地最後一位安寢的揆敘夫人耿氏,向康熙帝奏陳:“更臣妾有使女十人,太監楊植伏侍日久,聽伊等從父母自去或與臣妾守墳墓。又前年曾挑家人三十二房,二十房已往皁甲屯守臣夫墳墓,其胡然、王聯奎、安畲、彭壽、三小子、長岱十二房亦與臣妾守墓。”從這篇文字可知,僅揆敘及其夫人去世後,看墳守墓之人就有將近40餘戶。其前,性德、揆方、明珠死後的守墓人亦不當少數。百十戶人家住在明府花園,儼然形成一處村落。當時人們將明府花園亦稱為“新莊”或“新立莊”。乾隆朝後期,揆敘後人成安,因事得罪權臣和珅,被抄家發配,禍患殃及京郊的明府花園。莊園內的守墓人各謀生路,有一些沒有離開的人成為上莊村的最早住戶。
納蘭性德的納蘭墓地
納蘭家族祖墓大規模修建於康熙十六年,也就是納蘭性德夫人盧氏去世的那一年。盧氏墓誌銘載,盧氏病逝後,在雙林寺停靈一年零兩個月,遲遲不曾下葬。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墓地沒有著落,二是名分沒有落實。作為納蘭家族的正室夫人,盧氏死的太年輕,太突然,以致納蘭家族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納蘭性德只是一個貴公子,而盧氏是一個貴婦人,安葬的規格又是一個大問題。清代的喪葬制度等級森嚴,作為吏部尚書的明珠不得不慎重。盧氏死後不久,明珠升任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性德被授予三等侍衛官居五品,盧氏也獲得了誥命的頭銜。故而批地、撥款、造墓一切都順理成章。
納蘭家族祖墓位於上莊村北,今“泰豐商貿中心”西牆外。納蘭家族祖墓以明珠父親尼雅漢立祖。墓地坐東朝西,背靠皁甲屯,面向陽臺山,俗稱南壽地。一條小河自西北向東南而來,蜿蜒繞過墓地,自墓地左邊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墳塋寶頂5座,主位是尼雅漢,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鄭庫,次昭位是納蘭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敘。除納蘭性德墓外,其餘4座均有漢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圍。尼雅漢墓前不遠有供桌,再往前有漢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約180米,有神道碑兩座,分別是明珠和納蘭性德。神道碑前方約250米,有兩座碑亭,分別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誥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諭祭碑。據故老相傳,碑亭和神道碑之間尚有石人石馬等石相生數座,民國初被軍閥拉走,下落不明。20世紀70年代納蘭家族祖墓出土墓誌銘6通,分別是明珠、覺羅氏、性德、盧氏、揆敘、耿氏。未見尼雅漢和鄭庫墓誌銘,據當地人傳說,這兩座墳墓是衣冠冢,應該可信。
雍正二年揆敘碑被改前,納蘭家族祖墓已安葬了三代人,此後納蘭家族祖墓就再也無人入葬。直到1953年,納蘭性德墓的旁邊,才又新添了一座小墳冢,據說是從雙榆樹另一座納蘭墓地遷來。何人所遷,葬的何人,已無從查證。
納蘭家族祖墓向北300米偏西,現上莊鎮衛生院西北,是揆方、郡主墓,俗稱北壽地。北壽地坐北朝南,有寶頂4座。主位是揆方和郡主淑慎,昭位是永壽,穆位是永福,次昭位是寧秀。揆方和淑慎墓正前方200米原有神道碑,人民公社時期被民兵炸燬。80年代揆芳郡主墓出土墓誌銘3通,分別是郡主、揆方、永壽,未見永福和寧秀墓誌。
在納蘭家族墓地的正前方,過去有一條通往東小營的南北古道,古道以西百米有一處較大的墓地,俗稱西墳地。西墳地坐北朝南,佔地數十畝,遍地蒼松翠柏,周邊圍以條石砌就的駁岸***護坡***。墓地正前方,是後河與南沙河交匯處的大片蘆葦蕩,高高的駁岸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查閱雍正十二年***1734年***北玉河關帝廟碑記有載:“安尚仁施地三十六畝,坐落關家墳西,東至墳,西至溝,南至道,北至旗地。”這裡所說的關家墳指的正是西墳地。安尚仁是明珠府上的大管家,明珠及其3個兒子死後,家中一切事物委託安尚仁掌管,其中也包括皁甲屯的墓地和莊園。以安尚仁名義施捨的這塊土地,實為代表明珠家捐贈的。據趙秀亭先生考證,納蘭性德前妻盧氏亡故後,性德於康熙十九年間續娶官氏。“官”“關”同音異字,女真“瓜爾佳氏”的漢譯簡稱。所謂關家墳,營葬的當是納蘭性德的繼室夫人官氏。瓜爾佳氏是滿洲大姓,官氏的曾祖費英東是清朝第一大功臣,其父頗爾噴世襲一等公爵,長期任領侍衛內大臣,是性德的上司,官氏從兄古爾漢,古蘇等充任侍衛,是性德的同事。官氏生於王公之家,但畢竟是納蘭性德的繼室夫人,因納蘭性德為正三品官員,按例對官氏封為“淑人”。官氏去世後,葬入納蘭家族墓地中,是必然的事情。至於為什麼沒有和性德同穴,還需要史學家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