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科書古詩插圖的錯誤之處
插圖作者應該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識,詳細瞭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體會作品描繪的景物之特點,品味作品刻畫的人物之形象,理解作者抒發的情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小學語文插圖錯誤地再造了古詩描繪的環境
環境是古詩之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插圖只有準確地再造原作描繪的環境,才能正確表現詩的意境。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三幅插圖再造古詩描繪的環境時出現了錯誤。
1、《夜書所見》插圖
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之《夜書所見》插圖中,滿月映照下的江面浮光躍金,岸上一所院子的籬笆前兩兒童打著燈籠在捉促織。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風吹寒葉之聲使得葉紹翁鄉愁頓生,久不能寐。忽然,他發現遠處有一盞燈籠在籬笆前閃爍,知道那是兒童在捉蟋蟀。
2、《望洞庭》插圖
四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詞三首》之《望洞庭》插圖中,湖白山青,殘月如眉。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殘月能與似鏡如盤的洞庭湖相和嗎?鉤月之下,遙望洞庭山水,怎能辨得“白銀盤裡一青螺”?
光之相和,形亦相和。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說他是長慶四年八月賞洞庭的,“白銀盤”說明湖面反射的月光很亮,那麼時間應該在中秋節前後,天上是圓月。
小學語文插圖錯誤地重塑了古詩刻畫的人物形象
人物也是古詩之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地重塑人物形象甚為關鍵。遺憾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兩幅插圖錯誤地重塑了作者的形象。
1、《山行》插圖
二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之《山行》插圖中,杜牧“坐”于山徑旁的石頭上,凝望著如霞似火的楓葉。
這幅圖錯誤地表達了“坐”的詞義。此詩中“坐”的註釋是“因為”。王維的《桃源行》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和李白的《長幹行》中“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兩處的“坐”也是此義。
至於杜牧坐于山石之上,則斷無可能。其一,霜降之際,日暮時分,山石必寒;其二,晝短天晚,杜牧有路要趕,只能稍停片刻;其三,杜牧當著車伕的面席石而坐,有失文人士大夫的身份。
古人是站著乘車的。“坐”著的杜牧想必是因為長時間乘車累了,停下休息。杜牧站著則是陶醉於紅爛漫的楓林美景而忘了勞累。杜牧只有站著才能示人以豪爽灑脫的形象,與“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意境相和。
2、《回鄉偶書》插圖
二年級上冊第25課《古詩兩首》之《回鄉偶書》插圖中,身著官服的賀知章右手執駿馬僵繩***馬馱著一包袱***,躬腰和幾名兒童說話,好像遠來之人在問路。
《唐詩紀事》載:“知章年八十六,臥病,冥然無知。疾損,上表乞為道士還鄉,明皇許之。舍宅為觀,賜名千秋。”
天寶三年還家的賀知章當年病卒,老衰多病的他能千里走單騎嗎?賀知章曾兩度辭官,唐玄宗不許,他乞為道士還鄉時會身穿官服嗎?
小學語文古詩插圖錯誤地再現了古詩之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插圖只有準確地再現古詩之景,才能正確表現原作的意境。否則,就可能謬以千里。
1、《送元二使安西》插圖
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插圖畫的是大道旁三人告別的情景。左方一人,庶人穿戴,其側立一童子;右方一人,士人打扮,身旁有一馱著書筐的毛驢。
王維進士及第後一直為官,和元二是同僚,兩人衣著怎會有天壤之別呢?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同奉朝廷之命出使邊疆的元二怎麼不乘車呢?朝廷之使不該有人護送嗎?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畫大師王維剪取了餞行宴上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來抒發深厚友情,怎能畫作大道上惜別呢?
2、《采薇》插圖
六年級上冊“詩海拾貝”之《詩經・采薇》插圖中,綠柳掩映著亭臺樓閣,一人騎肥馬在欣賞明媚的春光,從衣著上看他像是一位官員。
《詩經》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這一時期載人的交通工具是馬車,只有貴族能使用。至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騎馬之風始漸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