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保衛戰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江陰保衛戰自1937年8月16日拉開序幕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江陰保衛戰的歷史背景,希望你喜歡。

  江陰保衛戰的歷史背景介紹

  江陰早在明清時期就建有炮臺,因西山阻隔,所以不能旋擊上游。後江陰成為北洋海軍在華中的主要錨泊地。1915年黃山炮臺安設無線電。隨後歐戰爆發,要塞各炮臺兩度充實戰備。1925年齊盧戰爭時奉軍拆卸部分火炮運走。1926年江陰各炮臺歸附北伐軍,軍委會成立要塞司令部,以楊允華為司令。

  江陰要塞區自1932年開始形成國軍首都衛戍佈防的重點。1932年司令改為原武漢衛戍總部參謀處處長、炮兵宿將謝慕寒。參謀本部並擬定《江陰要塞步炮兵戰鬥實施法》,參謀本部城塞組成立了江陰要塞工程處,整修江陰要塞工事,並修築江陰到巫山4條軍用支線。全長50公里,大小橋樑10餘座,涵洞百餘。

  1935年冬江陰要塞列為錫澄國防線防務重點,第87師在江陰構工興築福山至蘇嘉戶浦的國防工事線北段。司令則改為原吳淞要塞司令許康。1937年參謀本部將江陰要塞劃為國防第二線。於是江陰要塞成為京滬國防工事地帶的陸海軍佈防支點。第87師在江陰構築國防工事。1937年參謀本部劃分江陰至無錫一線為國防第二線。

  江陰縣位於京滬鐵路與長江江防的中樞,是長江江防作戰中的總樞紐。在戰前就已積極規劃轉入戰時體制的方式,可以說是戰前動員準備的一個實驗縣。1935年,全縣幹部多半送往盧山暑訓團受訓,但是因為蘇州、無錫、張家港***沙洲縣***和吳福國防線、澄錫國防線的快速淪陷,使抗戰時期江陰的戰時體制沒有獲得從容展開的機會。

  江陰保衛戰的地理位置

  江陰要塞區淵源攸久,要塞區以江邊的黃山地區為主體。黃山當面的長江江面最狹處寬僅1.25公里,古往今來,守江必守江陰,是為軍事重地,戰時要塞,素有“江海門戶”之稱,江陰北扼長江、南控太湖,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江陰的人文歷史相當攸久。戰國時期楚考烈王封黃歇為春申君,以江陰為春申君采邑。“江陰志”記載道:“***春申君***請地於江東,於是城吳故墟以為鄂邑。故今以春申君為號者居多,如申港、黃田港、君山、黃山之屬是也”。因為優越的地理環境,江陰在唐代即為重要港埠。宋代的江陰軍更是蕃舶常集之重要商港。王安石巡視江陰黃田港時曾賦詩道:“黃田港口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江陰保衛戰作戰計劃遭洩密

  江陰,地處長江下游吳淞口與南京市之中,大江萬里奔騰至此驟然束緊,最狹處僅1.25公里,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

  “1932年,國民黨與日方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將安亭太倉至長江劃為停戰線,禁止中國軍隊駐兵,吳淞炮臺失去作用,江陰要塞便成長江的第一門戶,也是拱衛南京的首道屏障。”年近古稀的徐泉法為江陰本地人,從事文史工作已逾30年,尤其專注研究長江幾大要塞在抗戰中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末,徐泉法第一次知道家鄉曾承載的海軍心酸往事——

  1937年8月6日,國民政府最高國防會議,作出封鎖長江、保衛南京決定,防禦焦點就選在江陰要塞:一是破除燈塔、燈椿、燈船等標誌,使日艦失去航行目標;二是自沉艦船堵塞航道,將艦炮移作炮臺,配合沉船、佈雷和岸炮構成阻塞線。

  當時,長江流域武漢、九江、蕪湖一帶,有日本海軍陸戰隊300餘人、各式艦艇70餘艘,包括一艘9000噸級巡洋艦。沉船塞江,一是隔斷航線讓日本軍艦無法溯江而上,二是將長江內的日本軍艦封鎖在這一水域。

  怎知,這個先發制敵的“甕中捉鱉”計劃,竟被國民政府行政院機要祕書黃浚洩露給日本總領事。8月7日夜,滿載日本陸軍、海軍陸戰隊和僑民的船隊,在日艦護送下連夜衝過長江幾大要塞。例如,原在武漢舊日租界的“大池洋行”撤退後,八路軍駐漢辦事處進駐,負責人之一李克農發現,擺在桌上的茶飯未及下嚥就匆匆撤走,用手摸茶杯和飯碗猶有餘溫。

  8月11日及12日兩天,長江中游的日本艦船不斷下駛。江陰要塞與海軍部隊則尚未得知封江的絕密指令,眼睜睜看著日艦倉皇撤離。至13日封江,參謀本部緊急從南京與江陰兩面派隊搜尋江面,才發現日艦已全部逃脫,總數近20艘,包括旗艦“八重山”號。

  功敗垂成,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