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的導遊詞精選
導遊詞怎麼寫?下面小編為你整合整理了一些關於的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善化寺導遊詞
善化寺五龍壁位於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雲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彷彿由天降下,正在興雲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捲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築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朔縣漢墓群概況
朔縣屬於雁門郡,馬邑縣。馬邑故址是兩漢時期北方的軍事重鎮,漢王朝派駐重兵扼守,抗擊匈奴的進擾。因為漢代盛行原葬,所以兩漢僅400年間,在這平沙莽莽的邊陲,遺留下大批的戍邊官吏、士兵和平民的墓葬。朔陽漢墓群之大,分佈之廣,儲存之完整是全國少見的。
從1983年3月組織朔縣漢墓群的發掘,對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墓葬、器物的分期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就有漢墓800多座,年代是從西漢初到東漢末的400年間。從墓葬的開制看,有堅穴墓、洞室墓、磚室墓、木槨墓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墓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均有墓道;木槨墓,槨室由槨蓋、槨壁、鋪地板、墊木組成。從這些墓葬形制的發展中,可窺視到漢代社會的逐漸進步。
在漢墓挖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現象。在一個墓穴中,土壁上完整保留著當年挖墓人的足窩和一道道的鎬痕。在一個墓穴的陶罐裡,竟然發現了一隻漢代老鼠。至今肢體儲存完好。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看,這裡漢墓中的主人不是當年戰死沙場的將士,而是屯居邊塞正常死亡的軍民。從出土印章看,基本屬於王、秦兩大家族。這些墓大多為一棺一槨,仰身直肢。
但也有罕見的現象:一座母子合葬墓,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具骨骸,媽媽摟著孩子,相依為命,其情悲傷,催人淚下。倆人是同死的?先後死的?還有一座夫妻合葬墓,棺內有兩副骨架,側身曲肢,緊緊摟抱,女屍頭枕在男屍的胳膊上,男屍緊摟女屍於懷中,真可謂至死不分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啊!另一個小小墓穴中,有一對骨骸被反縛著手,首體分離,跪臥於土穴之中。他們是戰俘,還是奴隸?是被殺,還是被活埋?還有一座墓穴中,有兩架肢體,一架躺在棺內,另一架在棺外作爬行狀。這些奇特怪異的骨骸和葬法,給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道新課題。
這批漢墓的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在已經發掘的隨葬器物中有陶器、漆器、玉器、銅器、鉛器等。其中有一組銅質伎人鎮,造型粗獷、線條簡練,形態各異,還有一件直徑為18釐米的百乳鏡,銅質佳、製作精、乳釘聚於鏡面,似浩字繁星,是漢鏡中的珍品。銅質的四神薰爐和龜鶴博山爐,一個製作精細,一個刻工精細,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是珍貴的文物。還有漢武帝、宣帝、文帝、新莽及東漢等時期的各式錢幣。此外還出土大量兵器,這證明雁朔地區確實是個大動干戈、兵家爭奪的古戰場。
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參觀遊覽,我是景點導遊×××。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復建杏花村是池州幾代人的夢想,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復建的一個重要標誌,牌坊上的“杏花村”三個字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題寫的。
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旭日照池州出牆紅杏引春風四時飄綠雨,曉鍾驚世界耀眼瓊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池州優美的生態環境引來無數外商來池州投資興業,也才有了杏花村復建的開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古井文化園就是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的,下面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參觀,一起探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我們正前方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詩,是大書法家啟功的手跡,讓我們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書寫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詩進行排列的,其實古時候人寫字很多都是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書法家用此詩為人題寫紙扇,持扇者不知扇上為杜牧之詩,便把它讀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一讀便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藝術家的共同靈感,我們啟功老先生寫這首詩也是這樣的。有關《清明》詩的有趣話題很多,相傳清代大文人紀曉嵐,就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覺得該詩不夠精煉,便每句刪去兩字,成了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後來也有不少人改過此詩,但真正流傳到現在的還是杜牧的這首《清明》詩。***關於《清明》詩的傳說還有很多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我們公司編的《旅遊指南》看看。***
接下來我們看山的另一側,是公園的園記和杜牧的生平簡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簡單介紹:
杜牧,陝西人,靠近現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後人為區別杜甫稱其為“小杜”。公元844年開始杜牧在池州做了兩年的州官,當時叫刺史,足跡遍佈池州美麗的山水。留下詩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詩。杜牧在池州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減輕賦稅、抓社會治安、造計時器、修建一些頗有影響的建築等等。但真正和旅遊有關的還是保護九華山的寺廟,當時在845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活動,杜牧對九華山剛興起的寺廟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為後來九華山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九華山可能就是兩樣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遠地記著他,現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關,如杜湖、杜塢大橋等。我們在規劃中準備在公園的東側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過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後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寫《建杜公祠記》,現在遺址早廢。***
現在我們向前走,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顆古老的樹,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樹嗎?是樟樹,樟樹是我們池州市的市樹,那你們知道我們池州市的市花是什麼花嗎?是杏花***池州市樹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項會議通過的***。
大家請隨我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遺址所在地,這座頗具唐朝風格的建築就是黃公井院,***指著對聯***“紅杏花開泉香一井,黃壚酒熟詩醉千秋”,很有氣勢吧。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口井吧,這口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井的內壁四周都是青磚砌成的,深有9米,據文物部門考證確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家再看一下井邊“杜刺史行春處”這塊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陽題寫的。***指著雕像***這是黃公的雕像,旁邊一副對聯:“幸得仙人傳絕技,欣將名酒醉奇葩。”傳說當年黃公釀得一手好酒,供不應求,仙人鐵柺李路過此處,看到黃公夫婦忠誠勤懇,就暗中點化井水幫助他,後來在酒供不應求時井水都可以當酒賣,黃廣潤的夫人說:“酒雖好,豬無糟。”
現在我們從後邊走,去實地看看酒是怎樣釀出來的,酒糟又是什麼樣的。***手指酒罈***這塊空地上的大酒罈,有4米多高,是貯藏黃公酒用的,黃公酒是我們公司註冊的商標,那個小井樣的標誌是我們公司的徽標。現在我們可以聞到酒香了,***走進釀酒坊***這位就是黃公的後代黃師傅,這是發酵池,這是煮熟的飯,釀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兌20斤糠呢,現在我把工藝流程向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將大米隔鍋蒸熟,待熟飯冷卻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發酵材料,再入發酵池發酵,10天后起池再上鍋蒸,利用迴圈水加熱後出酒。
北武當山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觀音堂導遊詞 ·晉祠導遊詞 ·廣勝寺導遊詞
這黃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嚐一下,當年杜牧就是喝了黃公酒才詩意大發寫下那首《清明》詩的,現在請我們現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黃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說一遍,願意品嚐的就動手吧。***杏花女敘說這個典故***在清明這一天,杜牧一人私離刺史府,他久聞黃公酒的名氣,於是慕名而來,到了黃公酒壚,當時沒有什麼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讓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後覺得酒不好,不夠香醇,說:“有沒有好酒呀”,杏花女說:“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個上聯,你若能對上來,就給你喝”然後,杏花女出了一個上聯:“白錫壺腰中出咀”,杜牧沒對上來非常後悔,當看到杏花女鎖門,突然靈光一閃,對出了下聯:“黃銅鎖腹內生須”,杏花女就給他喝了黃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這幅對聯寫下來紀念,不過杜牧在題名的時候沒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題上去,而是用了“半畝山林半畝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驚,慌忙跪下,說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還望大人海涵。”其中“半畝山林半畝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這銅鎖,還有杜牧喝酒的酒壺,都儲存在杏花村村志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