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公孫姓,中國複姓之一。據傳,源於5000多年前的華夏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公孫姓姓氏源流

  公孫***Gōng sūn 公孫***姓源流較廣,源出大類有二:

  1、出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後裔,以爵號為氏。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 ,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據《廣韻》載 :“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省咸陽東***、高陽。

  2、出自姬姓,黃帝軒轅的後裔有公孫氏。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所有他的後代裡,有部分姓公孫,稱公孫氏。

  得姓始祖:黃帝軒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傳說神農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在他的後代中,就有人以公孫為姓。黃帝軒轅帝曾姓過“公孫”,後來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後代裡,有部分姓公孫,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數以軒轅為姓。在春秋時,各國各地的諸侯,大多喜歡被稱為“公”。以當時的制度,國君將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先立為太子,此時其他的兒子將稱為公子,同時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改姓為公孫。這樣,公孫作為一種姓氏的榮譽而流傳甚廣。此時它的姓氏來源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了。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公孫姓遷徙分佈

  公孫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後代人,而公孫兩字,也可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後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後代以公孫的稱呼為榮,便相延世代成為姓。還有本古書《通志》說,相傳遠古時黃帝姓公孫,於是便有這一姓的廣泛流傳。公孫一姓源遠流長,據《路史》上記載,軒轅氏初姓公孫,後改姓姬。由此看來,“公孫”一詞,自古以來本身的意義便十分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廣韻》上記載:“封公之後,自皆稱公孫。”可知,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被尊稱為公孫。從《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孫氏,皆貴者之稱。”可見,後來“公孫”的意義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稱貴胄的子弟為公孫。如近來的對人的“公子”稱謂。據說春秋時代出身於諸侯之家的公孫,乾脆以“公孫”為姓,也稱為公孫氏了。由此可見,公孫為姓的中國人中,並不完全是一脈相承自黃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貴族的後裔。不管怎麼說,公孫氏的歷史悠久、高貴和尊榮,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擬的。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省臨淄縣西北一帶***;扶風郡***今陝西省咸陽縣東一帶***。

  公孫姓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

  高陽郡①:古有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

  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2、堂號

  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 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儲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