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認識及感悟的文章

  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浮沉--茶的思索

  入夜,明月初升,街燈依舊,燈月交輝,映在玻璃窗剛剛凍結的冰上,閃爍晶瑩,像是誰家灑落的水晶,發出奪目的光亮,給夜平添了幾分幽靜。

  玩累了遊戲,沏了杯綠茶,藉著柔和的光,一邊品,一邊看,菜葉在熱水中漂浮激盪,忽上忽下,不停的動,有的到最後乾脆浮到了水面上,有的則沉到了水底,茶色越來越濃,清香隨著熱氣冉冉升起,漸漸散開,瀰漫了整個屋子。

  茶還真是好東西,醒腦提神,減輕疲憊,一會兒便覺得輕鬆了許多。

  喝了一杯,又續上水,顏色變淺,味道變淡,一些浮著的茶葉逐步下沉,漸漸的,浮在上面的越來越少,最後所有茶葉完全沉入水底。

  看到這裡,不由得浮想聯翩......

  人生如茶。從一出生,來到這個紛擾的世界上,就註定在紅塵中浮沉。人之初,適應環境,學做人,練本領,掌握如何生存,為生計奔波勞頓,辛酸甘苦下來,歸於塵土。

  境遇如茶。人的境遇,有逆有順,浮浮沉沉,一直走順境的不多,一直走背字的也鮮見,多是逆順摻雜。人在平常的日子裡,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手足無措,不知所以,也可能因此沉淪下去,一蹶不起。處於逆境中,那些沉下去的想浮上來,談何容易,除了有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外,還要克服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最主要的是要戰勝自己,走出自己,才能再度浮起,走向理想的期冀。

  情性如茶。人的性情,有時浮躁,有時冷靜,如茶浮沉。浮躁時隨情隨性任意東西,不計得失,不管後果,只圖一時之快,常常得不償失。冷靜時以不變應萬變,看滄海桑田,觀雲起雲落,淡定心神,理智處事。

  涵養如茶。飽含水分越多的茶葉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則浮在水面或東搖西逛。人常說一瓶不滿,半瓶子逛蕩,說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說自己聰明的人不一定聰明。飽滿的穀穗總是低著頭,不去張揚。越是有涵養的人,越謙遜有禮,對誰都尊重包容,關愛有加。

  境界如茶。茶葉展開的越多,與水的接觸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捲曲,把自己侷限起來,越是浮著。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的穩,看的遠,凡事從大處著眼,通盤考慮,不計眼前得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顧眼前,不會有大的收益。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茶的顏色味道,無色到有色到深到淺到無。無味到有味,漸濃漸強,漸無味。伴著加水次數的增多,茶水色越來越淺味越來越淡,其實失去的那些色彩和味道,隨著人的飲入,都已經進入人體,融入五臟六腑,進入脊髓,刻骨銘心。不論物質上將來如何變化,都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揮不去,抹不掉。

  歲月如梭,人要是能經常品品茶,聯想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練就一種平和的心態,那麼,還會有什麼看不開呢?

  2

  品茶感悟茶文化

  茶作為一種飲料,起源於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由於茶樹鮮葉有較強的滅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葉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鮮葉子,作為藥用,後來發展為熟吃,烹煮飲用,沖泡飲用,直到今天,成為與咖啡、可可並行的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寫出了品茶之境。當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向眾人獻茶之後,請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寶玉也跟著去了,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極能說明中國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種非同尋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見茶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動。

  其後,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葉如何,書中沒有明言,但她奉與賈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僅在一個小小的修道庵中,隨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緻,不僅茶具、茶葉精妙絕倫,連煎茶之水也費盡心機,可見茶與境連。

  至於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論:“一杯為品,兩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驢了。”儘管這話有些誇張,但也說明飲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飲茶最重要的是一種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茶味在於“淡”,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閒,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汙濁是與茶境不符的。一人獨飲,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清言雄辯,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於是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面對摯友,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膩不煩而持久品茶感悟茶文化品茶感悟茶文化。所以說,在潔淨無染的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這種通過榮為中介,把我們引進一個閒靜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達到茶中極境了。

  只有當眼前心中沒有了富麗奢華的景象和蠅營狗苟的私念時,才能感受茶那淡遠的幽香。因此,飲茶時環境和心境都極其重要。據《茶疏》所載,適宜飲茶的環境為:心手閒適,杜門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觀劇、發書柬、長筵大席、人事忙迫時則不宜飲茶。烹茶時不能用惡水、敝器、銅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陰屋、廚房、市喧、酷熱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著一個深邃而廣闊的世界,而成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茶之道是一種高潔醇美的象徵,是中國藝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節。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採茶、製作、還是烹煮、斟茶,潔淨是其第一準則。採茶時必須是天氣清明的早晨,空氣清新,茶樹上露水芬芳猶存,所採的茶才是上品,陰雨天採的就差了;製作時殺青、揉捻、乾燥等等諸道工序更要潔淨無垢。

  茶講求和諧,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擇水是極為重要的。山上的水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細流者為上。唐代茶聖陸羽曾經品評天下名泉,第一是廬山康王谷簾泉,第二是無錫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於此***,第三是蘄州蘄水***今浠水縣***蘭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輝。

  烹茶更是一種超然脫俗的氛圍。在山麓水涯,隨意設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圍莊重和諧。烹茶需用小壺,以宜興紫砂壺陶壺最為適宜。待水壺中水一滾二滾三滾之後,斟茶人提起水壺,將小陶壺內外一澆,使陶壺內外同時加熱,放入茶葉,利用溫壺的熱量將幹茶的香氣烘托出來,讓飲者聞香,稱為“湯前香”。然後注水沖泡,飲者先要欣賞茶湯的“杯麵香”,其次欣賞色澤,再次啜飲滋味,最後欣賞留在杯內的“杯底香”。在這小小的空間中點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塵表,舉止輕緩而優雅,飲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禮儀、道德,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鮮神祕、清中帶微黃的瓊漿,浸人心脾,似乎猶帶著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詩意、溫愛、幻想、祥和、寧靜而將有限的生命帶入出神狀態之中,使人的心靈具有一種虔誠的迷醉般的安寧與和平。在這種狀態中,整個靈魂沉浸在寂靜清和的氛圍,而導向幽玄超脫之美。

  佛門弟子也好茶,認為“茶禪一味”,將飲茶功夫與宗教中的參禪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個禪師的弟子問禪師道:“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又一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最後小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依舊道:“飲茶去。”小弟子不明白,問道:“為何對三人都說飲茶去?”禪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開悟品茶感悟茶文化茶藝師。

  因為飲茶就是讓你去見到你至淡至純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你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麼你心中想佛,口中唸經,行為上持戒,儘管在功德上可能獲得果報,智慧也能夠得到增長,但是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本性,沒有徹底領會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沒有見佛。禪宗認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體認。這與飲茶時悠然自適,不多言語,靜靜體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中國外,崇尚茶文化的國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傳統性、規範性和廣泛性。日本並無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傳自中國,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種,12世紀,又有留宋日僧榮西將茶種帶入日本,並著《吃茶養生記》,經將軍源實朝提倡後開始推廣,至16世紀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規”***和、敬、清、寂***和“七則”,禮儀與規則要求極為嚴格,得當時最高權臣豐臣秀吉的扶持參與,形成日本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茶道。日本茶道採用粉茶點服法,反映了我國宋代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飲茶方式,儘管這種茶在生產技術上已經過時,然而氤氳古香卻為其增加了一種“藝術隔離感”。

  飲茶雅趣強調人應“精行儉德”,追求一種恬靜安適、清心暢神的境界,就是要通過至淡至遠至純的茶味,將人從喧鬧的塵世解放出來,讓人以冷靜的心去看忙亂紛繁的世界,迴歸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這也許是茶使人獲得的一種獨特的境界吧。

  3

  對茶道的認識與感悟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裡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撥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汙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著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援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汙濁全都渲洩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著這片雲朵飛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