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陵墓在哪裡

  李治陵墓即唐高宗陵墓乾陵,乾陵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那麼你知道乾陵在哪裡嗎?現在隨小編來看看吧!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治陵墓格局

  主陵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富麗。唐初,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地宮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李治陵墓軼聞傳說

  乾陵選址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很快,朝廷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宮裡專掌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

  袁天罡接旨後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一塊中意之處。後來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另一個風水師李淳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豔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乳頭、肚臍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李淳風大為吃驚,於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髮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後,也下山回朝覆命去了。

  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複查。大臣來到梁山後,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髮針正紮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武則天下令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後隨夫也葬於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無頭石像

  乾陵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石像沒有腦袋,原因眾說紛紜,民間傳聞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裡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於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裡踐踏糧食,然後在第二天又煽風點火似的,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群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歷史巧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乾陵——唐高宗李治乾陵和遼景宗耶律賢乾陵,一個在陝西乾縣,一個在遼寧北寧,兩陵相隔三百年。有趣的是兩陵有許多相似之處——皇帝即位後都曾因長期患病不能上朝,都由皇后代理攝政,皇帝都先去世,皇后都曾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都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都是社會有所發展,都成為女政治家,也都有過豔史,死後都葬於乾陵,這在歷代帝陵中都是少見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