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錦大戰的背景是什麼

  鬆錦大戰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那麼呢?你想了解更多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鬆錦大戰的背景,希望能幫到你。

  鬆錦大戰的背景

  鬆錦大戰,其實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當時的松山和錦州之間的大戰,也是決定著明朝和清朝誰將會成為統治者的戰役。鬆錦大戰背景,是明朝荒蕪的統治和清軍的勢如破竹,是明軍將領的膽小怕死,也是清朝將領的奮勇直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許多戰役最終都成為了決定一個王朝交替的根本,而舊王朝的沒落,大抵都是不得民心,新王朝的建立,大抵都是民心所向。

  鬆錦大戰背景,是在明朝崇禎時期,崇禎12年也就是現在公園1639年,多爾袞發起了這一次的鬆錦大戰,而明朝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等成為了這一次戰役的關鍵人物。

  到了公元1640年,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極吸取了從前的經驗,並且制定了一些系列的作戰的計劃,修路屯田,為著鬆錦大戰埋下了勝利的基礎背景。

  公元1641年,是鬆錦大戰中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道路。那時候,明軍的將領接二連三的棄城投降,大將領祖大壽貪生怕死,奮勇善戰的洪承疇卻因為部下的背叛而被俘虜,崇禎皇帝並沒有真正的雄才大略,那時候,其實清朝統一中原已經是歷史所向了,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公元1642年4月份,鬆錦大戰的結束時刻終於到來了,明軍損傷慘重,清軍勢如破竹。一開始鬆錦大戰背景其實就已經可以預示最後的戰爭的結局,衰敗的統治和民心的清朝,完全就已經是大勢所向了。

  鬆錦大戰的過程

  歷史上有名的鬆錦之戰,在明清之間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爭,可以說鬆錦之戰的過程並不簡單。但是,如果從概括來說,鬆錦大戰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戰,第二階段是突圍,第三階段就是最後的決戰了。

  初戰是從崇禎年十四年間的4月份下旬開始的,當時,洪承疇的部隊轉移到了杏山和松山之間,而當月的25日,兩軍在乳峰山展開了非常激烈的戰爭,戰爭之後的結果是清軍潰敗不堪,當時的戰爭中,吳三桂被認定為功勞最大的。可是之後,洪承疇駐紮在寧遠,本不可冒進。可偏偏崇禎皇帝聽信了別人的進言,催促洪承疇必須立刻進軍。

  緊接著第二階段的突圍,也是整個戰爭明軍開始走向劣勢。洪承疇率領著十三萬人馬的軍隊,將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多爾袞開始準備了一次突襲,決定突襲明軍重要的糧草部隊。然而最後戰鬥的失利,其實就在於軍隊內部有人叛變,歸降清朝,並且與清軍裡應外合,打敗明軍。

  最後的決戰階段,祖大樂和洪承疇不幸被清軍俘虜,而祖大壽再一次因為膽小貪生怕死選擇了開城門歸順。至此,松山、杏山、錦州三個重要的城池沒敗。到這裡,震驚歷史的鬆錦大戰也算是結束了。而之後的清朝,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數百年的統治,成為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也是統治期較長的王朝。而明朝的衰敗,只是歷史不得不經歷的程序。

  鬆錦大戰的影響

  鬆錦大戰的最終結局,就是松山、塔山、錦州、杏山這四座明朝的城池的淪陷,而祖大壽帶領著整個城裡的士兵人民百姓開城投降,洪承疇被捕也於幾年之後終於歸順了清朝。受這一場鬆錦大戰的影響最大的就是明朝了,自此之後明朝走向衰亡。

  鬆錦大戰之後,明朝除了山海關之外,也只剩下一座城池了,那就是寧遠,而其他的防線已經全部都被徹徹底底地摧毀了。這一場戰鬥雖然是因為明朝的指揮失誤才會失敗的,但是那時候,大部分的明朝士兵都非常地具有民族的氣節,決不投降血戰到底,而這也讓後人看到了一個民族的魄力,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從古至今不曾被磨滅的寧死不屈的精神。

  而鬆錦大戰對於清朝的影響,便是奠定了清朝的統治趨勢吧。除了山海關之外,清朝已經把原本明朝的土地和城池盡數地收歸統治之下了。而對於清朝來說,甚至還得到了許多有用的將領,比如洪承疇和祖大壽,而這對於後面清朝的發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鬆錦大戰的失敗,也使得許多將領的生命走向了終結。王樸被斬首,吳三桂也受到了處分,並且被派到唯一的城池寧遠鎮守。明朝在整個遼東的防禦體系可以說已經完完全全地瓦解了,而最後在遼東的防線,也就只剩下了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了。可以說,鬆錦大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了一個王朝滅亡和另一個王朝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