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淩河之戰的背景是什麼

  大淩河之戰是公元1631年,由後金皇太極率領的五萬軍隊進攻明朝遼西大淩河城的戰爭。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圍城打援、亦戰亦款的成功戰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大淩河之戰背景

  大淩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重要戰役,它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崛起。大淩河之戰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時,由於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曾在北宋時期建立金國。歷史上為了區分明確,將清朝的前身命名為後金。大淩河之戰是苟延殘喘的明王朝與正在崛起的後金政權之間的交鋒。

  大淩河之戰是在兩個政權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展開的,所以大淩河之戰背景需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反面是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仍是無力迴天。另一方面是建立不久後金政權,正在日益壯大,內部勢力急需鞏固。首先明朝經歷了幾百年的昏聵統治,朝中宦官專權,打了敗仗的祖大壽被孫承宗招納回來後片刻不敢離開軍隊,以防被押進東廠。所以這就預示了祖大壽在此次戰役中會畏手畏腳,不敢全力出擊與金軍死拼。其次,後金政權中各位皇子爭權,最後由於皇太極在千里奔襲上取得巨大勝利,因此在大淩河之戰中皇太極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來看,最後戰爭的結果與大淩河之戰背景有著直接的關係。明朝因腐朽而衰亡,最後戰爭失敗已是必然。清軍此時積極對外擴張,再加上皇太極傑出的軍事天賦和人心把控,招降祖大壽更是必然。

  大淩河之戰背景是兩個王朝的戰爭,同時也是兩個民族的戰爭。這次戰爭的失利加速了清軍對中原地區的佔領。

  大淩河之戰過程

  大淩河之戰過程非常具有心理戰的代表性,皇太極對人心的把控堪稱恐怖,這也是他最後成為清朝皇帝重要原因,大淩河之戰過程中皇太極使用的方式僅是冰山一角,但依舊使祖大壽甘心受降。

  大淩河之戰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首先是圍城階段:皇太極一改原來的強攻戰略,將城池圍住,使得城內糧草斷盡,只能等待援軍。其次是打援階段,前後共價三次援軍來救,但都被清軍輕易打退,最誇張的是,清軍僅用二百士兵將六千明軍追殺的狼狽逃竄。皇太極更是利用了一次虛假增援險些圍殲祖大壽軍隊。繼而是議和階段,由於援軍兵力虛弱不是清軍對手,只能在城中堅持,面對皇太極的議和,思量過後依舊堅持。最後攻堅階段,四萬明軍救援,但是祖大壽按兵不動,以為這是皇太極的又一次奸計,但最後結果證明,自己再次上當。對自己和明王朝徹底失望的祖大壽只能帶領手下將領甘心受降。

  大淩河之戰過程在現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已有改動,雖然祖大壽是明末三傑之一的將領,但與最後叱吒中國的皇太極相比依舊是小巫見大巫。皇太極對祖大壽的軍事才能是非常肯定的,這也是皇太極一直耐心勸降的原因,同時這也皇太極為了展示自己的招賢納士,與腐朽黑暗的明王朝做出鮮明對比。可以說大淩河之戰是明朝將領甘願受降的開端。

  大淩河之戰的影響

  大淩河之戰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大淩河之戰徹底摧毀了明朝關外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明朝精兵精將不復存在,後金政權也在大淩河之戰後日益強大。

  大淩河之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皇太極用兵之道的改善,以及後金政權逐漸壯大兩方面。第一方面,大淩河之戰對黃太極的影響:首先,在此次戰爭之後,皇太極吸取作戰教訓,全然放棄過去攻堅戰的兵法,開始採取圍攻戰術,圍城打點,在日後錦州戰役中,頗收戰績,這是皇太極戰術攻略上的重要改變。其次,此次戰役後,皇太極一改以前屠城策略,開始實行勸降戰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屠城帶來的危害,穩定了人心。

  第二方面,大淩河之戰對後金政權有重要影響,首先,大淩河之戰皇太極招降過程中,明朝將士將領寧死不屈,保家衛國的忠貞精神給予後金政權者極大震撼,對後金政權未來的嚴格的軍紀建立和接受漢族人先進的文化思想所發生的革命起到了重要影響作用。其次,在大淩河之戰中,後金戰隊使用了自己的獨特武器-紅衣戰袍,為日後後金政權建立自己軍火庫奠定了重要基礎。最後,皇太極對在大淩河之戰中招降的精兵精將加以重用,讓他們進入統治階級,這一做法,改變了後金政權的政治結構,也讓漢文化在後金政權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