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老子三家

  孔子孟子老子在文學上的貢獻都非常巨大,你知道他們在學術上有什麼聯絡嗎?下面由小編為你介紹他們的故事,希望你喜歡。

  老子與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出現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老子的養生觀點與主張,集中起來可以概括為順應自然,恬淡寡欲,咽津養生。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於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張咽津養生。他平時“叩齒鼓漱”,然後再把這些津液嚥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於健康。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這種咽津養生之法總結為“服玉泉法”,認為叩齒服玉泉的作用在於堅齒髮,利於益壽延年。其次為順應自然。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與孔子

  老子與孔子是一個時代的,而孟子是孔子的學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老子人***今河南鹿邑地區***,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把老子比作龍一樣的高深和難以琢磨,認為自己不如他.孔子的學問淵源於老子。確切地說,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論裡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孔子終身致力於研究和探索的是“仁義禮”,

  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孔子的“仁義禮”在老子的理論裡排在道與德的後面,是老子理論總綱中所涵蓋的內容。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經》是綱領性文獻***道教***,孔子從中選些內容加以研究並發展成為儒教. 孔子的弟子問他:“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說道:“見之!”弟子問道:“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妙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