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歷史簡介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當代作家華軒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頌揚孔丘。

  早年好學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後,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孔子後來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孔子長成後,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於是孔子返回。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裡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周遊列國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孔子之死

  魯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魯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一這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你自怎麼來得這麼晚?”於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殯於西階,殷人殯於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於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後,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孔子的經典語錄: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不學禮,無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不忍則亂大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能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