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戰爭介紹
中國與日本雖是一衣帶水,但是也發生國很多戰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戰:朝代:唐朝
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聯合新羅準備先滅百濟,次滅高麗,以雪唐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百濟國受到新羅和唐朝聯軍的進攻,王城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前往日本求援。663年初,百濟君臣內訌,新羅乘機進攻。得知訊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為保護這個精心扶持的半島跳板,傾其國力,派出了三萬餘軍隊應援百濟。這就是史稱的“白村江之戰”。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了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
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8月,日軍進入白村江河口。嚴陣以待的唐和新羅聯軍,派出170艘戰艦迎戰。日本諸將輕視對手,自以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向大唐堅陣發起進攻。唐軍以逸待勞,巧施包抄合擊之術,予以反擊。這一戰直殺得日月無光,海水染紅。唐軍“四戰而捷,焚其艦四百”,日軍潰不成軍。《日本書紀》載“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經此慘敗,日本試圖在朝鮮半島上擴張勢力的野心成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戰後與唐重新修好。
白村江戰役後,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範唐朝和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圖為日本人繪製的“水城”佈防圖。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以唐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失敗了的日本如夢方醒,終於發現了它那草臺班子似的烏合之眾絕不是一個制度完備、組織成熟的帝國的對手。“以勝者為師,與強者為伍”,或許就是從那時起成了日本人的處世之道。它開始虛心的向師傅學習,先後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艱險西行渡海“求經”,就像是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時的全盤西化一樣,大化革新也使國內全盤唐化。盛唐雄風恩澤日本,哺育日本,更強壯著日本,它的羽翼日漸豐滿。終於在第二次中日戰場對決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後。
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第二戰: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
忽必烈飲恨日本海
自唐朝以後,被注入了盛唐精氣的日本在中國面前越來越自信了,而中國的朝廷相反卻在日本人面前越來越沒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滅掉南宋後,建立了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大蒙古帝國,1259年高麗投降,元朝遂於日本隔海相望。這時,與元朝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遍及兩大洲,唯獨日本不通友好。忽必烈於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將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備。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後發動兩次侵日戰爭。1274年l0月3日,任命徵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l0月5日至14日相繼襲擊對馬、壹岐。16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喪生。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守護藤原經資指揮日軍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團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軍處於不利地位。激戰至暮,日軍撤至大宰府水城。劉復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第一次戰爭就此結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敗,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滅南宋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準備。第二次徵日兵分兩路。東路車4萬人由忻都、洪茶丘統率;江南軍10萬人由范文虎指揮,兵船共4400艘。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東路軍仍自合浦起錨,一路掃蕩對馬、壹岐守軍後,6月初兵船駛抵博多海面,佔志賀島。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襲擊元兵船,雙方互有傷亡。7月初江南軍到達,兩軍匯合於平戶附近.下旬兩軍主力到達鷹島。在即將發動全面進攻的7月30日夜,颱風驟起,元軍兵船大部沉沒,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還。第二次徵日又告失敗。
忽必烈東征是中日之間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動發起並以日本國土為戰場的戰爭,如果不是太平洋的颱風庇佑,戰爭的結局極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習慣於馳騁在大陸上的國家面對海洋時是那樣的無奈!於是,元朝徵日戰爭在悲壯、宿命、神祕中結束了。此後的日本更加跋扈,在兩國關係中開始更加主動的挑釁,原先的學生要教訓他的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