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方向論文範文怎麼寫

  古代漢語是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古代漢語的教學是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漢語論文,供大家參考。

  古代漢語論文篇一:《試談古代漢語修辭教學》

  摘要:古代漢語課雖然難教、難學,但只要教學時注意選擇適合學生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努力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就會變難為易,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研究

  一、古代漢語修辭教學

  在古代的文章、文獻中都不難發現古人對修辭的重視。而古代漢語中的修辭也隨著文學世界的不斷進步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修辭學。在語言文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對古代漢語修辭研究的意義仍是重大的。在研究古代漢語修辭時,一般採用對比的方法,即通過對古現代漢語修辭的對比來詳細的分析古代漢語修辭。首先,要做的就是區別兩者中有無不同觀念,這有利於教學過程中的有的放矢。這裡所說的有無,就是指古漢語中的某些修辭方法是被現代漢語繼承了,還是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麼這些修辭就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了。其次,就是應用現代漢語的詞彙、語音等對古代漢語中的修辭進行翻譯、解釋,闡明其在文化中的重大意義,使學生能更加具體、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接受。最後,要通過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使學生擴大眼界,並在今後表達語言和寫作的過程中詞彙、修辭不再匱乏、單一。

  二、隱性語言在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中的表現

  修辭是語言要表達的效果,修辭學也就是表達語言效果的一門學問。以往的古代漢語修辭教學都是應用顯性語言教學的,這種教學方式重視的是利用顯性語言表達實事和修辭,極少注意到隱性語言在古代漢語修辭中的應用。因為語言是隱顯性語言的整體,所以在進行語言研究時必須要兩者結合,研究的結果才完整。在古代漢語中有許多隱性語言。隱音、隱詞、隱句等就是隱性語言的表達現象。隱音,就是相對顯因來說的,顯音就是已經被大眾認可並且已經在使用的語音,相反的便是隱音,隱音雖然現在未被人們認可和使用,但卻可能存在過。從很多的記載中,都可以發現漢語的語音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隱到顯的循序漸進發展過程。相同的,隱詞是對應著顯詞來說的,就是未被社會認可的,但可能存在過的詞語。比如,現在人們所說的眼睛、建房、角落三詞,在古漢語中被稱為目、起房和閣落。現在不常用的後三個詞彙也就是所說的隱詞,但它們都曾在古漢語中被經常使用。古漢語中的最後一個隱性語言就是隱句,根據上述的隱音和隱詞,不難得出隱句的意思,就是相對顯句的,現在未被人們認可的,但可能存在過的句子。

  三、隱性語言在未來古代漢語修辭教學中的應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都是以顯性語言為主的,古漢語修辭教學也不例外,使用顯性語言教學,力圖增加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提高其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不但教學的方式以顯性語言為主,教材的編寫也是全部使用顯性語言的。在顯性語言的全面覆蓋下,導致了學生只掌握了修辭相關的顯性知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卻沒有多少提升。語言是兩種語言的整體,即隱性語言和顯性語言。兩者中隱性語言還在語言整體中佔絕大部分。但是在日常的古漢語修辭教學當中,學生卻只接受到了有關於顯性語言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只是接受到了全部知識中的一小部分,學到的知識也一定是極其不完整的。所以在古漢語修辭教學中加入隱性語言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隱性語言在古漢語修辭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親身地投入到古漢語中去,例如,在學習一首古詩前,可以給學生一個上句或一個不完整的句子,讓學生自己想象然後填寫,在感受原作者感受的同時,也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感受;或是可以讓學生對原詩進行改編,加入自己的感情,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古漢語的印象,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

  2.設定場景和語境

  通常,不同的情況下,所說的語言也不同;或是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環境下的意思不相同。在學習古漢語修辭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這是在什麼場景下發生的故事,然後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體會這些古漢語在相應場景中的意思,感受自己在過程中的思維變化,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修辭。

  四、結語

  在研究語言時切記不要片面,不但要探索研究顯性語言方面,還應在隱性語言研究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因為語言中的主體是隱性語言。隱性語言理論的出現不僅完善了語言,還為可能出現的新語言提供了依據。隱性語言的出現還為古漢語修辭教學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所以在古漢語修辭教學中更應該將顯隱性語言結合,這樣才能使傳授的知識更具全面性和完整性,課堂上的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能提高學生理解古漢語修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極高頻字探索郭小武語言研究2001-08-3029

  2、 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韓陳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03-0128

  古代漢語論文篇二:《古代漢語戲劇文學教學》

  摘要: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採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知識資訊更多地彙集到有限的課堂中來。多媒體技術因其靈活性、直觀性、高容量性,成為課堂教學創新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古代漢語;戲劇文學

  一、與專業結合,明確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意義

  明確古代漢語在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性質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古代漢語課的性質,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體現在運用所學的古漢語知識進行古書的閱讀方面,‘閱讀’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體現。這一點也正是古漢語課的工具性與現代漢語課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範圍上的不同表現。現代漢語課的學習也是為了運用,但它不僅僅體現在對現代文的閱讀上,它更主要的是體現在指導人們更好地說話和寫作上。學習古代漢語則沒有說和寫的要求。”[1]明確古代漢語的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師才可以在教學時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定與安排教學內容,加大重點難點的教學力度,保證教學效果;學生才可以明確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作用,並依此確定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基礎性和語言性也是古代漢語課程的基本性質。

  所謂基礎性,是指古代漢語是學習古代文學、古代歷史等課程的基礎,如果不具備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看懂這些課程所涉及的文獻內容。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不理解:為什麼古代漢語課也是我們的基礎課呢?我們不需要看很多古書,這門課程似乎與本專業沒多大聯絡,學習起來沒什麼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對課程性質和意義的講述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很正常。筆者在講授時,往往把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與戲劇影視文學的專業特點結合起來,列舉一兩部學生熟悉的電視劇、電影中的臺詞或場景,讓他們找出裡面出現的常識性錯誤。如《走西口》裡田青與田耀祖喝酒時,田青說:“我父親叫田耀祖。”田耀祖說:“認識,原來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學生一聽,馬上指出:古代稱呼自己的父親是“家父”,稱呼別人的父親是“令尊”,應該說“原來他就是令尊啊”才對。《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鏡頭,學生紛紛指出:玉米是明朝時候從美洲引進中國的,三國時期哪裡會有呢?之後,教師再明確:如果平時注意積累古代文化的基礎知識,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就會不犯或少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實意義,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古代漢語的語言性,教師在課程一開始就要對學生明確,因為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分不清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的差別,聽課時不知如何分別對待。甚至認為古代漢語課講過的文選,古代文學課不必再講,古代文學課講過的篇目,古代漢語也可略去。筆者第一節課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講“緒論”時,就通過例項告訴學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學偏重文學,側重分析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而古代漢語強調的是語言性,側重對語言現象的分析和把握。只有對古漢語語言性有明確的認識,對古漢語課的學習內容才能瞭解得更加具體,從而採取適宜的方法來準確地掌握相關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古代漢語授課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呢?筆者認為,在授課時,古代漢語理論知識可以有選擇地去講授,不必像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那樣講得全面系統;應該重點介紹那些較為實用的、能夠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內容。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於能夠準確分析文章中的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的來龍去脈,集中體現在能夠認識繁體字,運用所學知識、藉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淺近的文言文,為今後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

  二、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很多古代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的仍是“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授課方式,教師在講臺上搖頭晃腦地講授知識、滿堂灌,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數學生聽講並記筆記,課堂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為了激發非中文專業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積極性,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根據近些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可採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結合,突出古代漢語的實用性

  古今漢語是“源”與“流”的關係,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繼承發展來的,學好古代漢語,有利於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現代漢語。筆者在給戲劇影視文學的學生講課時,特別注意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實意義,並鼓勵學生運用古代漢語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的遇到的語言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古代漢語很實用,離他們也並不遙遠,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現代漢語中很多詞語的意義是從古代漢語沿襲或發展來的,學習古代漢語有助於增強對這些詞語意義的理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比如“奔”字,現代漢語中是“奔跑”的意思,為什麼會有這個意義呢?從簡化字的字形上我們已經看不出來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著胳膊走,下面三隻腳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嗎?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開始,我們稱為“元旦”。“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頭,由此引申出“開始”的意義。“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陽剛從地面升起,本義“早晨”,引申出“天”的意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現代漢語的成語中還往往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特有的語言現象,通過成語和來剖析古代漢語的文字、詞彙、語法等現象,不但使古代漢語易懂易學,還可以使學生對這些成語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從而運用得更加準確。例如,“唯利是圖”是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一種常見格式,“唯”是語氣詞,表示單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利是圖”就是“唯圖利”,意即“只追求利益”。成語中詞類活用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不脛而走、星羅棋佈、風餐露宿、衣錦還鄉、豐衣足食、不恥下問等等。這些成語典故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通過它們來講古漢語語法知識,能起到化難為易的作用。

  ***二***與古代文化相結合,增強古代漢語的知識性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代漢語的關係相當密切。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中曾談到,“在各國語言裡有許多語詞現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瞭它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麼關係。可是,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現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於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2]“古漢語的教學雖然離不開字詞解釋及語言分析,但絕不應僅從語言到語言,而應將語言教學置於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大背景下來進行,因為語言並不是孤立的。語言中變化最顯著、最迅速的是詞彙,詞彙中很大一部分詞語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含義。”[3]筆者講授文選時,在幫助學生掃除字詞理解上的障礙之後,還適當地把某些詞語與古代禮制、風俗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內蘊,不斷拓展知識視野,增加學習的興趣。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這句話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諱“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為“死”的委婉說法。這種說法,除了避諱之外,還有尊君的意思。講到這裡,可以再繼續延伸,語言雖然沒有階級性,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在語言的詞彙中會有所反映。因為在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統治階級在某些詞彙的使用上也體現出尊卑之分。《公羊傳•隱公3年》中說:“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崩、薨、卒、不祿”是一組表示“死”的同義詞,但使用物件不同。皇帝死稱“崩、駕崩、山陵崩”等,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普通老百姓“死”才稱“死”。“山陵崩”這種說法更能體現出封建時代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實可以進一步與唐代的官服顏色聯絡起來講解。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因為八九品的官員地位低,後來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員。如此分析,就將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化結合到一起。這種綜合、系統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

  ***三***採用誦讀、啟發、歸納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多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講授古代漢語課,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古代書面語言中生疏的字詞、抽象的語法規律很容易讓學生們望而卻步、失去興趣。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採用誦讀、啟發、設疑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多思考,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吟誦是形成並強化古漢語語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誦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常用詞的意義和各種句式的特點,提高古代漢語的語言感知能力。筆者在講授文選時,大多選擇故事情節生動、韻律突出、各類語言現象相對集中的經典作品來講解。且每講一篇文章,都要請學生誦讀部分段落,並拿朱熹對讀書的要求來勉勵他們:“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個字,不可少讀一個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誦讀時,注重引導啟發學生在誦讀中領會文意,之後再串講,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所謂“不悱不憤,不啟不發”,教師如果能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巧妙地設計疑問,啟發學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講解《鞌之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中的“及”字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在古漢語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確是作動詞“到”和連詞“和”後,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在文中如何解釋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動詞“到”講,解張中了幾箭?若作連詞“和”講,中了幾箭?這樣提問並啟發,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法有益於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講語法部分的“名詞用如動詞”時,如何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名詞在句中用如動詞是教學的難點。筆者給學生列舉出二三十個句子,分成六組,引導學生在觀察語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名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自己歸納總結出名詞用如動詞的六個條件。講虛詞“而”時,先列舉學生熟悉的文獻材料,讓他們自己體會“而”連線的成分之間是什麼關係,教師再進行評講和補充。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採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知識資訊更多地彙集到有限的課堂中來。多媒體技術因其靈活性、直觀性、高容量性,成為課堂教學創新的有效手段。單純以粉筆板書費時又費力,可以充分利用課件製作工具和課堂演示操控平臺,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解漢字構造時,利用幻燈片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古文字用圖片一一展示,可以使學生了解漢字形體在各個發展階段的演變過程,為進一步學習“六書”及依據字形推求字義打下基礎。講授“環、璧、玦、瑗”的區別時,用幻燈片展示相關圖片,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四者在形狀上的不同,既形象又直觀。講授《論語》時,播放《百家講壇》欄目易中天教授講孔子的一段視訊和電影《孔子》,學生更好地瞭解了孔子生平,更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此外,筆者還注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講授的文章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目編寫成劇本,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古代漢語課雖然難教、難學,但只要教學時注意選擇適合學生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努力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就會變難為易,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中同素異序詞的研究洪麗娣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4-1046

  2、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池昌海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02-2945

  古代漢語論文篇三:《淺談古代漢語動詞活用》

  摘 要:文言文教學中動詞詞類活用這種特殊語法現象一直是教與學的重點,弄清這一點對文言文的理解很有幫助。本文從動詞的語法特徵談起,輔以教材中例項,尋求一些可遵循的規律,以求能有助於大家走出古代漢語動詞活用問題上的困境。

  關鍵詞:古代漢語 動詞 活用 規律

  詞各有類,每類詞都有區別於其他詞類的特點和作用。動詞表示動作、行為、存在、變化等,其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句子的謂語,前面能夠受副詞修飾,能與副詞組合,後面可帶賓語。其實古代漢語中的動詞也一樣,結合例子來看看它們的特徵。

  朝服衣冠,窺鏡。《鄒忌諷齊王納諫》

  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晉陽,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見古代漢語中的動詞如同現代漢語中的動詞一樣可帶賓語。當然也有不帶賓語的,叫做不及物動詞,這類動詞的活用後面再說。例句中的“服、窺、為、伐、破、取、拜”都是及物動詞,後面都有名詞或代詞做它的支配物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賓語,當然做動詞賓語的不只是代詞、名詞,還有一些片語,例如: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這裡第一例的動詞“知”的賓語是個省略主語的動片語;第二例動詞“以為”的賓語是個主謂片語。

  動詞不僅能帶賓語,還能帶補語。例如:

  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 《天論》

  這裡“願”是動詞,“於物之所以生”是介賓結構做它的補語。例句還告訴我們偏正片語也能作動詞的賓語,“有”為動詞,它的賓語“物之所以成”就是一個偏正片語。

  動詞除了能帶賓語,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受副詞修飾。例如:

  廣故[數]言欲亡。《陳涉起義》

  “故”即故意,副詞“數”即屢次,為表數副詞,均作動詞的修飾成分***也就是狀語***。

  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幸”是表敬副詞,修飾動詞“赦”。“嘗”即曾經,時間副詞,修飾動詞“從”。

  當然動詞還有其他特點,如可以重疊,這裡就不多講了,我們講的是其主要語法功能及特點,目的在於與活用動詞對照,以顯示活用後的動詞與一般動詞的語法功能及特點不同,就是說動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和句子結構中發生了詞性變化,具有了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和特點。

  動詞可以轉性為名詞、形容詞、副詞,但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在此分別舉一些例子說明。

  一、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在動詞活用中最常見,在這裡著重講。動詞轉性為名詞,在一些古漢語書中常稱之為動詞名物化。例如:

  趙氏求救於齊。《戰國策・趙策》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遊褒禪山記》

  例句中帶點的詞都是名物化,它們給我們一個總的感覺,動詞名物化首先要求句中動詞具有明顯的意義,如“救”表“救兵”,“出”表“出產物”、“入”表“收入物”,“伏”表“埋伏的軍隊”,“至”表“到這裡的人”。

  其次,動詞作句子的主語、賓語,肯定是轉性活用為名詞,例如:

  令初下,群臣進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裡的“令”作“命令”解,“救”作“救兵”解,都是置於主語位,原本的動詞活用為名詞。

  一般來說,動詞活用作主語是容易掌握也容易理解的,因它居句首,位置明顯;動詞名物化作賓語,相對說來,就不那麼容易識別了,但是也是有規律可找的。例如:

  追亡逐北。《過秦論》

  例句中的“亡”、“北”都是名物化的動詞充當主要動詞“追”、“逐”的賓語,“亡”為“逃走的人”、“北”為“潰敗的軍隊”。這樣的例子還有: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君子有三戒。 《論語・季氏》

  君子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 《孟子・滕文公下》

  “援”、“戒”、“聞”、“見”原本都是動詞,這裡都處在賓語的位置,也已活用為名詞了,意為“援助力量”、“禁戒的事情”、“聽覺”、“視覺”。

  由此可見:第一,凡是名物化的動詞在句中都受到主要動詞的支配和制約,第二,有時“之”、“其”之後的動詞又無受它支配的物件***賓語***,這個動詞就會名物化;第三,介詞結構“於”字前和“所”字後或者否定詞“無”後的動詞,後面無賓語,即轉性為物化名詞。總之,動詞在一定的語法環境中代表人、事、物的名稱,具備了名詞的語法特點,這個動詞就是名物化動詞。

  二、動詞活用為形容詞

  民有飢色,野有餓莩。《孟子・梁惠王上》

  心知誦爾,意如飄風。《莊子》

  “飢”、“餓”本為動詞,用在名詞“色”、“莩”之前,而在“飢”、“餓”之前又有作謂語的主要動詞“有”支配,與“色”、“莩”構成動賓片語***亦稱動賓片語***,顯然“飢”、“餓”在句中起修飾作用,為定語,“飢色”為“飢餓的顏色”、“餓莩”即“餓死的人”。同樣,“飄風”的“飄”字也是名詞的附加成分***定語***,與“風”構成偏正片語。總的來說,這些動詞都是後面名詞的定語。在名詞前作定語是形容詞的語法功能,而這一功能在例句中已經被動詞“飢”、“餓”、“飄”字所擔當,就是說“飢”、“餓”、“飄”已經具備形容詞的性質而活用為形容詞了。

  由是觀之:動詞轉化為形容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它們的顯著特點就是動詞前有主要動詞,而主要動詞的賓語,為這一動詞的修飾物件――偏正片語的中心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