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團結的名人故事

  不管努力的目標是什麼,不管他幹什麼,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團結的名人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團結的名人故事篇一

  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後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禦。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皇帝命令郭子儀率部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後不管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們同心協力,眼下正需要你這樣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顯著。

  團結的名人故事篇二

  維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紀德國傑出化學家。他們兩人的性格迥異,李比希激烈,爽朗,風風火,像一團烈火;維勒平和、沉穩 、文文靜靜,像一盆冷水。但兩個感情很好,親密無間。他們密切配合,致力於科學研究。共同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作出了貢獻,同是有機化學的創始者。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我的最好運氣,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來我和這位朋友真誠合作,毫無隔閡……手攜手地向前,這一位行動時,那一位已經準備好。”由於兩人的真誠合作,因此,才創造出科學研究上的輝煌。

  團結的名人故事篇三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團結與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的團結與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他們一起合作,親密無間,《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地結晶。

  團結的名人故事篇四

  鐵人王進喜帶領玉門人挖石油:“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1958年9月,王進喜帶領全隊月鑽井進尺5009.3米,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0月,榮獲石油工業部頒發的“鑽井衛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艱苦的鑽井生產實踐,鍛鍊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餘秋裡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鑽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週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築”,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揹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