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踐的名人故事_實踐出真知的名人故事

  成功不是靠夢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實踐。沒有實踐,何來收穫;沒有實踐,何來成功;沒有實踐,何來榮耀;沒有實踐,何來輝煌。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實踐的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實踐的名人故事篇1: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實踐需要勇氣***

  美國18世紀的傑出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以其發明避雷針等電學成就而被稱為“電學之父”。

  在富蘭克林之前,人們對雷電一直沒有正確的認識。富蘭克林從一次電學實驗中受到啟發,斷定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實自己的設想,他決心把天空的雷電引下來。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風箏實驗”。他將一塊大的絲綢手帕扎到杉木條十字支架上,做成一個風箏。風箏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幾十釐米的細鐵絲,細鐵絲與放風箏的細麻繩相連,麻繩下端系絲綢帶,綢帶上掛了一把銅鑰匙。風箏穿入帶有雷電的雲層中,閃電在風箏上閃爍。一道閃電掠過,富蘭克林覺得自己拉著麻繩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銅鑰匙時,突然,一道電火花向他手上擊去。“天電”被引下來了。後來他又用萊頓瓶收集了“天電”去做試驗,證明“天電”和地電一樣能被金屬傳導,能熔化金屬,能點燃酒精。從此,人們認識了閃電的本質就是大氣中的放電現象。

  富蘭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並且經過多次試驗,製成了實用的避雷針。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讚揚他說:“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取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關於實踐的名人故事篇2:列夫·托爾斯泰的經典的創作

  ***實踐是創造之源***

  《戰爭與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鉅著。書中戰爭場景的描寫非常生動形象,讀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托爾斯泰的親自考察。

  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當他寫到俄法雙方在鮑羅京諾會戰的一段文字時,總感到描寫得很抽象、不具體,他決定親自去戰場考察一番。到了鮑羅京諾,他仔細巡視了這個歷史戰場的一切遺蹟,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記在心裡,還特地畫了一幅圖,標上一條地平線和樹林,標明各個村莊、河道的名稱,及當年 會戰時太陽移動的方向等。回到家裡,又把自己觀察到的印象同歷史文獻上記載的材料聯絡起來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邊,重新寫這段文字,這個會戰場面, 寫得不僅生動,且色調明朗、壯觀。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作者司馬遷也非常重視實地考察。在動筆之前,司馬遷遊歷過大江南北,全國各地,尋訪先人的遺蹟。他曾經訪問過夏禹的遺蹟,眺望過范蠡泛舟的五湖,訪求過韓信的故事,訪問過劉邦、蕭何的故鄉,考察了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也為撰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於實踐的名人故事篇3:李四光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考察

  ***實踐能改變錯誤的認識***

  冰川的分佈是研究地質構造的重要依據,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冰川進行過考察,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讓事實說話”,對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國後在太行山的沙河縣、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雖遭一些外國專家傲慢地否定,他卻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繼續帶領學生在太行山、九華山、天目山、廬山等地考察,又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1933年,李四光以《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為題,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上作了學術演講,會後專門請中外學者到廬山實地考察。有的外國專傢俬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蹟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是冰川遺蹟了。此後,李四光加緊了對第四紀冰川的考察,先後在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發現了大量遺蹟,最終推翻了外國人的錯誤結論。其研究成果對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構造,對發展建設事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