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的名人故事

  青春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華也。每個人都曾擁有自己的青春,都曾用自己手中的筆去描繪它。然而,二者並不完全等效。庸者總會傲慢的認為青春是一個無底洞,智者則會謙卑的認為青春是上帝借我們的一架雲梯,時間到了總要歸還。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只有一碗刀削麵的慶功宴

  14歲時,王寶強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成了一名北漂。他經常看《七品欽差劉羅鍋》劇組拍戲,並在其中當過幾次群眾演員,一來二去就跟陳三木熟悉了,他時常幫著陳三木拿著包,嘴裡叫著“老師老師”。當時陳三木是劇組裡的角色演員,一部戲下來能有幾萬塊錢的收入,但他並沒有瞧不起王寶強這種一天掙20塊錢、吃上頓沒下頓的群眾演員,不但常教他怎麼演戲,還經常告訴他怎樣和圈裡的人搞好關係。那部戲拍完之後,兩個人的聯絡依然很緊密,陳三木經常叫王寶強過來玩,請他吃飯,而王寶強對陳三木的稱呼,也由客套的“老師”變成了更為親切的“大哥”。

  16歲時,王寶強憑藉自己在《盲井》中的出色表演,獲得第4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當時,王寶強連前去臺灣領獎的路費都掏不起,他想到了陳三木。找到陳三木,王寶強吞吞吐吐地說明來意,陳三木興奮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真不錯,哥果真沒看走眼,寶強真是好樣的,哥替你高興。”二話沒說,不但借給他1000元錢,還讓他在家住了幾天,好吃好喝好招待。過了幾天,王寶強又找到陳三木,說錢不夠,陳三木馬上又拿出1500元給他。王寶強對這次領獎的意義顯然十分看重,他拿著錢激動地掉眼淚:“謝謝你,哥!沒錢我就拿不回來這個獎,你是我在北京最好的哥了,你比我家人都對我好,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你!”

  在頒獎晚會上,王寶強看到了很多他曾仰視的大明星,現在雖然自己拿了大獎,是現場的明星,可是還是覺得他們那麼高不可攀,他心裡緊張得一直怦怦直跳,也不敢主動和他們搭訕。頒獎晚會開始前,王寶強上洗手間,人很多,大家在排隊。輪到王寶強時,他碰巧回頭,發現排在自己後面的竟然是劉德華!王寶強趕忙站住,示意讓劉德華先來,劉德華客氣地搖搖頭,拒絕了王寶強的好意。有了這一遭親切接觸,王寶強的緊張心情有所緩解。頒獎儀式結束後,王寶強找到劉德華,希望得到他的簽名。看到王寶強,劉德華眼睛一亮:“你就是今天那個新人獎吧,你的本色出演很有味道,很有特色。用不了幾年,你肯定會大有作為!到那時,我可要跟你索要簽名啊。”不但為他留下了簽名,還把自己身邊的好友介紹給他認識,讓王寶強感動不已。

  為了慶祝這次獲獎,也為了向幫助和支援自己的朋友表示感謝,王寶強打算舉行一次“慶功宴”。雖然領到了新人獎,但是獎金還要隔一段時間才能拿到手。所以,王寶強決定請大家吃一頓刀削麵。到底請誰好呢?王寶強寫了一大堆的名字,可是一來考慮到自己的手頭拮据,二來又要和真正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他最終刪掉了很多人的名字,最後只剩下了陳三木和劉德華。旁邊的朋友,連忙笑他:“哈哈,好你個王寶強,人家劉天王什麼沒吃過,誰稀罕吃你的面呢?”王寶強固執地說:“他不是那樣的人,他不會看不起我的。”果不其然,劉德華和陳三木都如期參加了王寶強的這場只有一碗刀削麵的慶功宴。

  在朋友的支援和鼓勵下,王寶強再接再厲,在演藝行業裡苦苦前行。從那之後,他參演了多部影視劇,憑《士兵突擊》獲得雙料金鷹獎,以其接地氣的形象深受觀眾喜愛。2016年王寶強攜新作《hello!樹先生》榮獲俄羅斯、美國紐約、義大利電影節影帝獎及亞太電影大獎。2016年的《泰囧》再一次證明了他的實力,他也成為大陸80後男演員的領軍人物之一。每每談到自己的成功,他總忘不了成功路上眾多貴人的相助,忘不了那一碗刀削麵的慶功宴,忘不了陳三木和劉德華的豪爽與欣賞。

  篇二:人生需要不斷地學習好充電

  趙普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名新聞主播,但很少有人知道20年前的他居然是一名保安。

  初中畢業後,趙普參軍了。1990年退伍後,趙普到安徽省體育局下屬的體育館當了一名保安,但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像樣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從保安到電視節目主持人,距離似乎太大了,大得足以讓人洩氣。但趙普並沒有氣餒,他仍然執著於自己的夢想。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大部分都被他用來購買有關主持藝術的書籍。

  為了練好自己的普通話,咬準每一個字音,每天下班後,趙普都會將《新華字典》上的字連同拼音抄滿6頁,然後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裡,一有時間就一個字一個字地練習。不到半年,趙普的普通話就已練得爐火純青,就連當初曾笑話過他的同事,也都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的普通話說得“順溜”。同時,為了練好形象和表情,他又專門從書店裡收集了一些印有電視主持人形象的掛曆,貼在鏡子旁邊,對照著模仿。

  當一個人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機會就真的來了。1991年,安徽省氣象臺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名臨時氣象播報員。氣象播報員雖然只有短短3分鐘的出鏡時間,而且還是一個每月只拿200元勞務費的臨時工,但趙普還是決定試一試。

  當他向氣象臺主管人事的領導遞上自己的簡歷時,那位領導只是草草地掃了一眼,便丟還給他,面無表情地說:“招聘物件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具備本科以上學歷。”看到對方如此怠慢,趙普心裡難過極了,但是他不甘心就這樣錯過機會。

  於是,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誠懇地說:“雖然我沒上過大學,但我學習了很長時間的主持藝術,懇請您給我一次機會。”經過趙普的再三請求,那位領導聽趙普的確吐字清晰準確,最終同意讓他試一試。結果出乎意料,趙普的綜合素質竟遠遠超過其他競爭者,應聘成功了。

  趙普並不滿足於只當一名臨時氣象播報員,而是想以此為敲門磚,最終成為正式而且出色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因此,為了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有關播音主持的知識,趙普報名參加了北京廣播學院的自學考試。從此,他既要當體育館的保安,又要做臨時氣象播報員,還要自學,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轉眼間,3年時間過去了。正當趙普蓄勢待發的時候,打擊卻接二連三地落到了他的頭上。1994年11月,趙普的父親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3個月後,他又意外地接到了體育館“不再續聘”的通知。接連遭受喪父和下崗的雙重打擊,命運似乎對24歲的趙普過於殘酷。

  下崗後,趙普立即開始在合肥找工作。然而,整整兩個月過去了,他連當搬運工的活兒都沒找到。最終,他只好拿出僅有的2000元積蓄,加盟了一個同學的服裝店。為了謀生,他不得不放棄自學考試。為了淘到物美價廉的服裝,他每天凌晨就要趕往千里之外的武漢市漢正街,與小商小販們討價還價,並且在天亮前趕回合肥。雖然服裝小店在趙普和同學的精心打理下,生意越來越紅火,但巨大的失落感卻使得他的內心十分痛苦。

  恰好在這個時候,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幹部專修班正在全國招生。這個訊息就像一支強心針,紮在了他那“休克”了幾個月的心間,讓他發奮走出挫折的陰影。趙普毅然決定報考。但他從招生簡章中得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屬藝術專業,既要考文化課,又要考專業課。文化課需要參加全國統一的成人高考,專業課則是寄送本人主持或播音的作品。

  時間已經是1995年6月,距離文化課考試只剩下4個月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學完整整3年的高中課程,幾乎是天方夜譚。趙普決心放手一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給自己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從早上5點到子夜1點,所有的時間都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即使是上廁所,他也要帶上英語單詞書。

  憑著這份決絕和勇氣,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憑的他終於接到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的錄取通知書。畢業之後,趙普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北京電視臺。後來,他又在“魅力新搭檔”比賽中,從10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順利地進入了中央電視臺。

  誰都希望自己能做重要的事情,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做些跑龍套的事情。在跑龍套的時候,我們同樣要不斷地學習和充電,因為只有學習和充電才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篇三:人生的幸運石

  他6歲開始“創業經商”養家,12歲創辦自己的公司,14歲成為百萬富翁,20歲出書教人如何創業。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就是當今美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著名的“商界神童”——費拉-格雷。他用短短8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成就。

  小格雷自記事起,就覺得單身的母親好像從來沒有休息過。他睡覺時,媽媽還沒有睡;他睡醒時,媽媽早已經起床了。日久天長,小格雷真切地感受到了求生的艱難。後來由於勞累過度媽媽心臟病發作,小格雷對媽媽說:“我一定要做些事情來幫您!”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個才6歲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能幫什麼忙呢?更何況,在美國僱傭童工是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的。格雷在到處碰壁後仍沒有灰心喪氣,他堅信世上無難事,自己一定能想出辦法來幫助母親。既然求別人不行,不如自力更生。可哪裡才有適合自己的賺錢門路呢?他天天觀察思考,時時尋找靈感。

  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了“新大陸”——他家的街道上到處是圓滑的石塊,如果將這些石塊變廢為寶,豈不是財源滾滾?可如何變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按照當地人的風俗習慣,挑選一些漂亮的石塊塗上美麗的顏色,寫上祝福的文字或是畫上吉祥的圖案,然後挨家挨戶敲門去推銷自己的“產品”。

  每到一家,他大聲地敲門,大方地跟大人們握手。然後有板有眼地推銷:你願意買下這塊“幸運石”嗎?雖然便宜,但作用不小,它能用來做鎮紙、壓書具或者門腳夾。人們往往會疑惑地問他,這不是街道上那些小石頭嗎?小格雷眨著眼睛,毫不隱諱地解釋說:“是的,但是您沒發現它跟以前躺在街道上的模樣不一樣了嗎?”人們再看眼前這些石頭,忽然覺得真的很可愛,在佩服這個小機靈鬼的同時,也樂意買他的“幸運石”了。

  8歲的時候,格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協會,叫做“城區街坊經濟企業協會”,這是一個鼓勵年輕人創業的社群組織,會員也大多是一些貧困家庭出身的兒童。格雷設法獲得了一些當地商人的捐贈,用於交通和租用開會場地的費用,以便讓窮孩子們聚在一起學習經商的方法。

  靠著籌集到的款項,格雷和他的小商會開始推廣自己的業務,包括售賣小餅乾和禮物卡。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他學習如何創業的第一課。

  幾年後,格雷的創業經歷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關注,他還得到了一份播音工作——獲邀在當地電視臺的一個脫口秀節目“後臺直播”中擔任主持人。這時格雷雖年僅12歲,但他已經能在觀眾面前不無幽默地侃侃而談了。他的名聲逐漸大了起來,開始有人預約邀請他進行一些演講,每次的出場費高達數千美元。

  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和一定的市場營銷經驗後,格雷創辦了屬於自己的一家食品公司。他自己用火爐製作糖漿,倒進瓶子裡,然後送去給包裝工人,並且設法找熟悉這個行業的人來指導他。靠著這家食品公司和其他一些資產,14歲的格雷正式成為百萬富翁,創下了美國商界的傳奇。

  20歲時,格雷又根據自己的創業經歷寫成一本書。索尼影視娛樂公司知道格雷的故事後打電話給他,希望投資將他的故事拍成一部電影。

  格雷之所以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變成美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就是源於他有一雙能從別人不會注意的細微事物中找到商機的“慧眼”。其實對微小事物的仔細觀察,正是事業、藝術、科學以及人生各方面的成功祕訣,只要用心去思考,認真感悟細小事物,人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