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勵志的成語故事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一直都流傳著無數的勵志的成語故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熟能生巧

  北宋時期,有個叫陳康肅號堯諮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驕傲極了,常常誇耀自己本領高超:“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瞭,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諮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無比高興。

  有一天陳堯諮帶著徒弟在院子裡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諮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諮神氣地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諮心裡很不爽,不客氣地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得很,沒什麼值得誇讚的。”“老頭兒,聽你這麼說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啊。不服氣就比劃比劃。光說不練你是難以服眾的!”“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勺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裡。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老翁謙虛地對陳堯諮說:“我亦無他,唯手熟爾。”意思是說,我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陳堯諮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地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人們由此故事中的“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

  ——《歸田錄》

  【求解驛站】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幹起來得心應手。巧,技巧。

  【活學活用】老爺爺一會兒就完成了高難度的動作,他解釋說是因為練習久了,~而已。

  【妙語點撥】老翁對陳堯諮的射箭技藝不加讚賞,已使對方出乎意料。他還進一步加以貶議,聲稱陳堯諮的箭術只是手熟罷了。一向驕傲狂大的陳堯諮被老翁貶低到這一步,心懷不滿是自然的。當他親眼目睹老翁的倒油本領後,被老翁的精湛技藝折服,從此為人做事虛懷若谷。這種悔過自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近義】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枕戈待旦

  晉朝時期,出了一位名叫劉琨的英雄。他喜歡與一些有志氣的年輕人結交,討論天下大事,要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博得個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經當上了朝廷的官員,心裡著急起來,就給親屬寫信說: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業了!”

  劉琨到了二十六歲的時候,也被朝廷委任為官員,為司隸從事,一直做到著作郎、太學博士、尚書郎。

  在劉琨擔任幷州刺史的時候,晉陽鬧起了災荒,很多老百姓因為找不到吃的,活活餓死了。災民沒有辦法,只得攜兒帶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兩萬戶。賊寇也趁機作亂,百姓們嚇得不敢出門。

  劉琨得知訊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餘人,帶領他們去晉陽平亂。平亂之後,劉琨派人將屍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門、廟宇,讓百姓耕種土地,派軍隊對他們進行保護。不久,災區的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聽到雞鳴狗叫之聲了。

  不料,胡人想到晉陽劫掠財富,派兵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城內只有很少的一點兒軍隊,沒有力量殺退賊兵。大家非常焦急,劉琨表現得非常鎮靜。到了夜間,他趁著月光,在城樓上吹起簫來。劉琨的簫聲悲切淒涼,如泣如訴,城外的胡兵聽了,一個個悽然長嘆。

  到了半夜,劉琨又吹起了胡笳,那樂聲使胡人暗生思鄉之念。其實,胡兵來打仗實在是身不由己,他們之中,哪一個不想念親人呢?他們想著家鄉,全都流下了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劉琨又吹起了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紛紛騎上戰馬,回家鄉了。

  ◎成語釋義

  頭枕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殺敵報國的心情非常迫切,一刻也不懈怠。

  ◎故事出處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

  ◎出處譯文

  我每天都是枕著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為朝廷出力,殺退賊兵。

  :篝火狐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即位,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個昏庸、殘暴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飢餓與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徵發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雲***。傭農出身的陳勝和貧農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這行人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困在這裡,不能依照規定的時間趕到漁陽戍地。但秦法卻規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

  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凶暴,陳勝和吳廣就藉機把軍尉殺了,當著眾人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我們去戍守邊疆,最終也會有十之六七的死亡概率。更何況,壯士不死則已,既然要死,也要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死!這番話激勵了戍卒的鬥志。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為了擴大影響,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在陳勝、吳廣的率領下,農民起義軍佔領大澤鄉,攻下蘄縣,很快攻佔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民紛紛響應。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攻佔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

  ——《史記·陳涉世家》

  【求解驛站】夜裡把火放在籠裡,使隱隱約約像磷火,同時又學狐叫。常用來比喻策劃起義。

  【活學活用】陳勝魚腹丹書,~,用來迷惑戍卒,從而當上了農民起義的頭領。

  【妙語點撥】勢單力薄的陳勝、吳廣向秦帝國進行挑戰,自然要深思熟慮,經過一番苦心籌劃,他們認識到取信於民對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於是乎,他們抓住眾人封建思想的迷信特點,用魚腹之書、篝火狐叫成功贏得民心。雖然現在看來,魚腹丹書和篝火狐鳴愚昧可笑,但在當時卻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900戍卒之所以能堅定地團結在陳勝周圍,除了強烈的求生慾望外,陳勝身上的神祕光環,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成語接龍】篝火狐鳴→鳴鐘食鼎→鼎新革故→故態復還→還淳反古→古稀之年→年湮世遠→遠求騏驥→驥伏鹽車→車怠馬煩→煩文縟禮→禮讓為國→國色天姿→姿太萬千→千方百計→計日程功→功行圓滿→滿城風雨→雨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