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勵志的成語故事
有條件的小夥伴可以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紀昌學射
一天,有個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想跟著飛衛學射箭。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管得可真叫一個嚴啊!
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說:“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注視目標不眨眼,做到不眨眼後,才能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裡,仰面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suō***子穿來穿去。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後,即使有人用錐子的尖端刺到他的眼皮,他的雙眼也不會眨一下。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裡報告去了。
飛衛聽完紀昌的學習成績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呢。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能把很微小的東西看得很大,把隱約模糊的東西看得很清楚。等你練到那個時候,再來找我吧。”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裡,從犛***máo***牛尾巴上選了一根最細的毛,在毛的一端繫上一個小蝨子,毛的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視窗上,每天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個小蝨***shī***子。過了一百天,就把蝨子看得漸漸大了起來;三年後,看那個系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竟像車輪一樣大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居然像是一座小山了。
於是,紀昌就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箭桿,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蝨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蝨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蝨子的犛牛毛卻完好無缺。
紀昌高興地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飛衛高興地手舞足蹈,拍著胸脯說:“射箭的奧妙,你已經學到手了啊!”
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列子·湯問》
【求解驛站】形容只要有毅力,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活學活用】老師對小明說:“你這麼聰明,其實只要有~的一半精神,很快就能脫穎而出。”
【妙語點撥】紀昌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先練習注視目標不眨眼睛,又練習把小東西看大的眼力。這是射箭的基礎。幾年後,他的箭術高超極了。可見,一個人要想學好一門本領,必須首先苦練基本功,打好基礎,由淺入深,踏踏實實學習才行。另外,紀昌成為百發百中的神箭手之前,練習基本功一練就是很多年,沒有絲毫放鬆,啟示我們:只有堅持練習,才能精通一門技術。不肯勤學苦練,做事虎頭蛇尾是很難成功的。
:百步穿楊
秦國的白起,是一位非常善於打仗的將軍。由他指揮的戰爭沒有失敗的時候,所以人們稱他為“常勝將軍”。有一年,秦王派白起率兵前去攻打魏國。如果魏國被秦國攻下,會在多個諸侯國之間引起連鎖反應,為此很多人都非常擔憂。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奉命前去遊說白起不要攻打魏國。蘇厲設法拜見白起,向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養由基從小就練成一手好箭法,能在百步之外準確地射中楊樹葉。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箭術也非常高超。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前來圍觀。
比賽的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木板,木板上畫出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靶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太近、太大了。咱們還是比賽射百步以外的楊樹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樹,叫人在樹上選了一片葉子,塗成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嗖”的一聲,人們放眼望去,箭頭正好貫穿那片紅楊樹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全部目瞪口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樹葉,便走到那棵楊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樹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到樹下,看清楊樹葉上的編號後,便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連發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樹葉。這樣一來,圍觀的人群大聲喝采,潘虎雖然輸了,卻輸得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不料有個站在養由基身旁的人冷冷地說:“嗯,有了百步穿楊的本領,才配受我的指教。”
養由基聽這個人說話的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地說:“我並不是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或者稍稍出一點兒偏差,只要射不中,你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蘇厲對白起說:“你號稱常勝將軍,但魏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打敗的國家,如果你不能馬上取勝,便破壞了自己的名聲。”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身體狀況不佳,取消了進攻魏國的計劃。
——《戰國策·西周策》
【求解驛站】春秋時楚國養由基善於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後用來形容箭法或槍法非常高明。
【活學活用】隊長打靶十發全中,不愧“~神槍手”的稱號。
【妙語點撥】秦王派素有“常勝將軍”雅稱的白起攻打魏國,很多諸侯國紛紛自危。蘇厲授命於危難之中,遊說白起。他抓住人們愛惜名譽的心理,列舉養由基百步穿楊的事例,借他人之口,側面暗示白起不要憑藉一時之勇,將來之不易的“常勝將軍”名譽毀於一旦。最終,蘇厲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擊退秦國的百萬之師,讓我們著實領略了口才的巨大威力!
:厲兵秣馬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其國都。公元628年,杞子祕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做秦國內應,協助秦國攻鄭。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後,覺得機不可失,顧不得聽取大夫蹇叔的勸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哭泣著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禦,到時我來幫你收屍。”
秦軍經過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裡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秦國將領懷疑鄭國已做好了作戰的準備,所以對繼續進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報後,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檢視,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於一種作為內應的作戰狀態。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訊息後,也不情願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便來自於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求解驛站】磨好兵器,餵飽戰馬。形容做好戰鬥準備。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活學活用】孫權克仗先烈,雄據江東,舉賢任能,~,以伺中國之變。***陳亮《酌古論·呂蒙》***
【妙語點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在弦高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弦高只是鄭國一個以買賣為生的普通商人,但當他聽說秦國要攻打自己的國家時,毫不猶豫地冒著破產和被識破而殺頭的雙重危險,把自己用來做生意的牲畜送給秦軍,還委婉地透露給秦軍一個資訊:我們鄭國已經知道你們來了,已經做好準備了。弦高之所以如此做,是想拖延秦軍進攻的步伐。與此同時,他又派人飛快地回國報告,讓鄭國迅猛備戰。這是一個多麼機智、勇敢,又值得敬仰的儒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