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虞姬是怎麼死的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那麼呢?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說到霸王別姬,有點文化的中國人都是知道的,故事的悲壯悽惻和虞姬的美豔剛烈,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但我近來讀史,卻覺得其中似乎另有蹊蹺。
霸王別姬的故事,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和“美人和之”,史記中對虞姬的記述就這麼多,可以說面目相當模糊,我們從中能得到的資訊有二:虞姬很美麗,頗得項羽寵愛;項羽作垓下歌后,自唱,虞姬也跟著唱。
那麼虞姬又是怎麼自殺的呢?
虞姬自殺之說,較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張守節《正義》,其中引《楚漢春秋》記錄虞姬所和的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裡還挺複雜的,需要分說的是:《楚漢春秋》是漢初陸賈所撰,到唐代據說還能見到,後只能從別的著作裡看到它的一些片斷;是對“和”的理解。和有二義,一為跟著別人唱,二為依照別人的詩詞作詩詞。從《史記》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確切些,但《楚漢春秋》無疑採取了第二種意思。和詩一出,虞姬不但剛烈美麗,還變成了一位才女;就是這首詩中的“賤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個資訊,虞姬彷彿有自殺的打算。
但關於虞姬的死,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八“濠州鍾離縣”條說,“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其中“項羽敗,殺姬”的說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呢?自殺?他***項羽***殺?還是根本就沒有死?不管怎樣,那夜,項羽和虞姬是訣別了,因為他突圍的時候已只有壯士相隨。
即便在《楚漢春秋》中,對虞姬自殺也只是一種暗示,但後世虞姬自刎別霸王的悲壯故事卻從此出,並被演繹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在各種詩文和戲劇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歷史上真實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個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詩文戲劇中的遭際到底透露出了什麼資訊呢?我覺得,它透露了我們一直以來對女性生命的輕視,為了某種社會價值取向,可以毫不猶豫地讓她死去。愈是要把她塑造得完美,讓她拔劍自刎,我們思想深處草菅人命的氣息就愈濃郁。
一個弱女子,雖然貴為楚霸王的“家人”,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不管她當時是否自殺,在後世,她都已被論定為一個全節全義的自殺者。至於《太平寰宇記》中項羽殺姬說,也就是項羽才是殺虞姬的真正凶手的說法,卻從沒有人再提及。
虞姬,這個美麗的女子,她在兩千年前死去了一次,死得不明不白,在後世,卻還要服從一切牽強附會者的安排,一次次揮起寶劍自刎。她在舞臺上令人感嘆唏噓蕩氣迴腸的故事和形象,卻只是為了成全貫穿在中國歷史中的某種低劣的道德和價值觀。
歷史人物虞姬簡介: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名虞,***一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為今江蘇宿遷或沭陽人,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後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虞姬墓所在地說法不一,一說位於安徽靈璧縣***今宿州市***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東。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楊穆清,在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團。
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但仍待更多證據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