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比較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在比較文學一百多年的學科發展史上, 跨越 是比較文學學科擴張的一個顯著標籤,既包括比較文學發展早期對於語言、民族、國家邊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後發展過程中對於文學邊界的跨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外國比較文學教學改革思考 》
摘要:在我國,比較文學早已與世界文學同屬一個專業,並且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比較文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這僅僅只是侷限於理論層面,比較方法並未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應用於外國文學的課堂之中。本文將針對外國文學教學現存的落後模式提出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思路與方法,著重把比較文學放在外國文學史的大背景下,對比較文學進行初步探究,嘗試將比較文學真正納入外國文學教學實踐體系之中,並且通過不斷探索,旨在改善外國文學的教學效果,培養受教育者在外國文學習得方面的比較意識。
關鍵詞: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教學改革
引言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1790—1870***。1827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十八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多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1865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1]
一、比較文學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於“比較文學”的定義,美國比較文學大師亨利•雷馬克於1961年在其《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能》一文中曾指出:“比較文學是超出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2]事實上,比較文學就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從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比較”的真諦並不在於單純的對比,也不單是一種文學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跨學科、跨語言、跨民族的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跨越性、開放性的特徵決定了其廣泛的應用範圍,因此不能從字面上來認識比較文學,也不能簡單地將其同文學的比較相對等。比較文學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學科和重要分支。縱觀外國文學研究的歷史,走過的是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程。比較文學這個學科在國外確立已經有一個世紀,在中國正式開展研究也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但它仍然是一個年輕的學科[3],它的基礎依舊薄弱,並且基礎性的工作還需要加大力度。
面對比較文學的“危機”,夯實基礎、加強研究、改變思路顯得尤為重要。比較文學被認為是外國文學研究的前沿學科,究其原因是當前比較文學的意義轉向。當前外國文學的發展明顯地呈現出一種總趨勢:各文學學科均向意義轉向,即當前外國文學越來越注重對跨領域內容方面的研究。比較文學在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一種可以廣泛應用的研究方法,與許多鄰近學科——哲學、心理學、邏輯學、人類學、語言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通過研究,我們將能更準確、更全面地瞭解和掌握外國文學中的比較文學,進一步完善比較文學的探究方法,使之更加規範化;通過研究,我們還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外國文學的認知水平,豐富跨文化、跨語言的知識體系,使比較文學能更好地為外國文學教學及跨學科、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服務。
二、將比較文學嵌入外國文學課堂的策略
比較文學的研究呈現出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跨語言、跨學科、多維度和多層次。曾有學者指出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修課之一的外國文學課本身便是比較文學課,因受其本身漢語教學這一語言環境的影響,外國文學理論知識及經典名著的學習便具備了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典型特徵,該觀點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相關方面的專家早在30年前就呼籲將比較文學納入外國文學的課堂,然而直至現在,比較文學卻仍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中缺席。如何改善這一局面?如何讓比較文學佔領外國文學的高地?不妨從引入多樣的教學手段及轉變教學思路入手,尋求改革與發展之路。
***一***多樣的教學手段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引入多樣的教學手段,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視野;又可以提升文化理解的效果。
1.多媒體教學
利用PPT技術編制課程提綱、定義和基本內容,預設動畫。利用超級連結將主機板書與副板書聯結在一起,使視覺畫面更加生動和飽滿。插入大量來自網上或數碼相機拍攝的圖片和自己製作的圖表、地圖、中西方文化對比鮮明的照片等,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還可以播放一些關於經典名著的電影片斷供大家欣賞。因為電影可以營造比較文學所需要的學習環境,影片中所表現的社會本身又有著文化、語言、生活的內涵,可以提供後續的教學內容,使學習者更自然地接近目標文化。外國文學的課堂不要僅僅侷限於理論的講解,還可以藉助豐富多彩的遊戲。遊戲的特點有許多,最重要的是能夠給人帶來快樂,能夠刺激學生更積極地融入課堂學習。如果所採用的遊戲是經過精心選擇並且非常恰當的話,那麼它就可以用於課堂教學的任意一個環節:匯入、呈現材料、進行控制性操練、開展交際練習、複習鞏固等。例如,可以使用將同主題的中外文學名著分別改編為課本劇或者將外國名著中國化等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們就能在親身參與的精彩演繹中將比較文學的方法靈活應用其中。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感受中外文學之間的差異與比較文學的價值,同時激發表演者在智力、情感上的潛力,也使觀眾在欣賞中獲得共鳴,加深對比較文學的理解。學習成果的檢測也可以通過此類方式進行,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瞭解。
2.專題講座
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比較文學專題講座,通過明晰的敘述,藉助解釋、分析、對比等各種手法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比如,為配合外國文學教學,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組織一個介紹比較文學歷史和現狀的講座作為比較文學學習入門的指導;對於功底紮實的學生,不妨讓其整理比較文學的相關資料,鼓勵其參與專題講座的準備工作,以完善其已有的知識體系。通過親身參與實踐,能夠讓學生真正走近比較文學,使其切實感受到比較文學對外國文學而言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當然老師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鑑於比較文學的跨文化性,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精而短的文化系列講座,形成比較文學特有的文化微課堂;也可以明確講座主題,形成招標專案,鼓勵學生去招標,有計劃、有目標地去完成一個個專題講座;同時對講座的質量要嚴格把控,讓專題講座的內容豐富、翔實,並且最終將講義內容彙總成冊,為比較文學教學提供範本。
3.文化實踐
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文化實踐活動,也不失為一種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文化實踐可以作為專題講座的補充與支援,成為一種獨特的知識學習與傳授方式。同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相關的文化實踐可以是與主題相關的一個子課題,其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文化實踐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使其學會提取有效的資訊,提高其處理資訊資料的能力,並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直接感知資訊載體來增強記憶。文化實踐開始後,應適時鼓勵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分享實踐感受等,從而使他們比較文學的知識得到鞏固與加強。
***二***改革教學思路
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通過對傳統教材的學習,基本上了解了西方文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二十世紀的發展歷程,對各個時期代表作品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卻無法理解各國文學之間的差異性及相互影響,更考慮不到文化、哲學、心理學等和文學之間的直接和間接關係。[4]因此,根據時代的發展、學科的要求、知識體系的完善需求等應對傳統教材進行整合與創新。教師在整合教材的同時也應該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將比較文學的方法滲透進外國文學的課堂。
從文學視角進行分析,需要正視東西方文化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性,並藉此來探索中西文化的異同。如果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將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的方法聯絡起來,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思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多層次的分析,既可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又可以調整教學思路,還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豐富學生們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舉例如下,在講述19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先後在法國、英國、俄國等地興起這一部分時,首先將比較文學的方法應用於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之中;[5]在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特徵完成概括後,再對以上幾個國家進行細緻的分析。這樣既可以把比較文學的方法滲透到外國文學之中,又可以鍛鍊學生們的概括分析能力。
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對於原著閱讀的督促,不可讓學生遠離原著。同時,對中外名著的比較閱讀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缺乏對於原著的閱讀及文字分析,會使很多學生無法真正深入文字、理解文字,進而無法完成比較研究。例如,可以將《紅與黑》***法國作家司湯達的著名小說***與《人生》***中國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文學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深入地理解一個悲劇性人物的社會因素及時代烙印。
三、結語
總之,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比較文學的介入不僅有利於重新審視本民族文學的優勢和不足,更可以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想,而這是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6]多媒體教學、專題講座、文化實踐等多樣的教學方式及教學思路的改革與創新都不失為將比較文學嵌入外國文學課堂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惇,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亨利•雷馬克,姜源.比較文學:再次處於十字路口[J].中國比較文學,2000***1***.
[3]孫海英.關於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一點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6***.
[4]張雲.比較文學視野下的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
[5]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陳鶴鳴.外國文學教學與比較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1997***3***.
篇二
《 中國比較文學的轉向分析 》
摘要:中國比較文學在它的成長之路上經歷了全面向西方學習、對外開放,關注比較文學自身文學性問題,再次迴轉歸向東方的實踐探索歷程。但迴歸並不是一種倒退,反而體現出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不斷成熟與發展的良好趨勢。學界在開放與退守、文化研究還是文學研究、向西方看齊還是向東方迴轉等諸多問題上相互爭鳴,各抒己見,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較文學“度”的圍欄與框架,使得比較文學在平衡中不斷髮展,走向繁榮。
關鍵詞:比較文學;對外開放;文學性;迴歸東方
時至今日,比較文學之跨界色彩鮮明,包容範圍之深之廣有目共睹。在其開放性和國際性不斷滋養下的民族交流之樹日益繁茂,但學科發展中也存在著學科邊界日益泛化,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創新思維固化以及因缺乏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立足點而成為西方理論闡釋的註腳等問題,這使得比較文學經歷了一次深刻而嚴重的危機。對此,比較文學走向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中國首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導高層論壇”提出了中國學者應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與他種文化共同建構新的文化語境,從而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的命題。
葉舒憲也在其論文《論西方思想的“東方轉向”問題》中談及“比較文學學者研究的興趣點發生了轉移,因而呈現出一種‘自西向東’方向性的改變,‘東方轉向’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具有其雙重顛覆性,它既顛覆著西方沙文主義的知識現狀,又質疑其社會科學的基本假設和思維方式,進而引發人們對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資源的探尋熱潮,以及對其文化價值的重估”[1]。由此可見,針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現狀,學界基本上採取從東方文化與文學自身內部尋求未來發展的途徑,這種“向內轉”的趨勢已然成為一種潮流,逆向與比較文學的“文化”轉向,比較文學的“翻譯”轉向、比較文學的“人類學”轉向等潮流溝通交流,雙向疏通比較文學國際性之河。本文旨在歸納梳理轉向時期的重要文獻,勾畫出一條近些年來比較文學轉向路線。
一
中國比較文學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走出去”的戰略方針。此時探討重點還集中在學科建設是否具有合理性、學科的本體論究竟為何、比較文學的名與實等一些基本問題的探討上。同時,一些民族主義者丟擲“不忘國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尖銳命題來挑戰比較文學界因年幼而暫時的無所適從。中國學派所應對的方式就是在保持傳統文化特質的同時,吸納法國影響研究學派和美國平行研究學派的學科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的同時,自創闡發法研究,用西方理論解讀中國文學,從而推動中國文學國際化程序。正如曹順慶所展望的那樣:“在構建文化軟實力上,他國化也給我們開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徑。當前,如果要想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對軟實力的兩翼———‘拿來’和‘送去’的他國化狀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探討文化發展與創新的規律,分析既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資源基礎,又能提高我們的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傳播規律。”[2]
由此可見,比較文學學者的確具備開放性的眼光,在研究過程之中立足比較文學這一根本特性,可以說沒有開放性,比較文學自身難以為繼,開放性是比較文學的動力之源。有三位學界權威無疑促進了比較文學未來發展的對外開放性。一是中國比較文學學術帶頭人樂黛雲先生,她提出在當前文化轉型時期比較文學研究應當更加關注“新的人文精神”,即以文化傳統中“和而不同”思想為基,大力促進世界異質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生。
二是王寧教授,他在《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一書中表明:在經濟全球化、國際一體化的當下,人文學者應當充分順承這一浪潮,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向國際化。三是天津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孟昭毅教授,他在論文中談及從文化多元主義的思想來分析,人們企圖以強調不同族群藝術表達的多樣性,來改變民族文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而族群間的文化交流與連線,又以消解民族性的反作用在全球化時代表現得異常強大。因此,新的族群離散與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種衝擊民族的力量[3]。
他認為,一個民族能夠成立的前提是應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字,獨特的文化傳統,積澱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情結以及審美準則。而文化全球化恰恰在極力沖刷這一切,它讓人們通過各種交流媒介瞭解他者文化,效仿他者文化,並在此過程中學習對方的語言文字以便更加深入地瞭解彼此。但是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主流的文化強者的偏好以及審美準則往往都會在很大程度上衝擊文化弱者的頭腦,因而造成其學術心態的失衡,在一味學習中忘記了自己研究的立足點。而這個問題恰恰是值得注意的,因為正是它敲響了比較文學開放性的警鐘,學界應該反思對外開放“度”的問題,以及自身研究“質”的問題。在文化交流的程序之中,在強勢的“他者”眼中,中國比較文學為歐洲中心主義所輕視,所扭曲,安門立戶的闡發法不過被其當做一種註腳而非一門學派來對待。在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程序中,應正視其所存在的問題,一是闡發法既然過度依賴於對文學文字進行生搬硬套的理論分析,因此很容易成為西方先進理論的註腳,同時也侷限了學界研究方法的創新。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比較文學研究應當從關注自身的“文學性”轉向關注比較文學跨文化的特性,即文化轉向。葉舒憲認為,由於比較文學具有跨語言、跨學科的重要特性,所以它能較早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形形色色的理論資訊,領先於一般的學科研究,較早地把握學科探索變異的節奏與趨勢[4]。
劉貴珍在評論王寧新著《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時介紹了王寧本人對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之間關係的看法。王寧認為,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並非單純是對抗性的關係,其間也能達成通力合作。他們認為,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不是對立性的,而能構成一種張力,互相推動雙方的發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們認為關注“文學性”,關注“經典”的做法有失恰當。因為當某些作品一旦被認為是“經典”,其中的某些傑出表達就具有了“文學性”。
而這種認定不過是特定審美情趣在讀者的腦海中固化,它的背後豎立著某種具有統治秩序的意識形態之牆。人們呼籲“迴歸文學性”,“迴歸文學性經典”,他們實際上是希望能退回到這面牆體之後保護自己。但是文化研究則恰恰相反,它恰恰質疑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並試圖從整體的歷史關係中探尋其形成過程。持此觀點的研究者必然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場上,而不是一個文學人的眼光看待此問題。二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泛化問題值得關注,並且有待改善。比較文學在其文化轉向階段雖然日勝一日,但漸漸脫離開了它的文學本質,從而使比較文學學科模糊泛化,邊界不明。
比較文學雖然具有包容性的特點,但又不是無所不包,否則就不能作為一個正統學科來界定它的內涵與外延。因此,孟昭毅教授在極為認真地反思比較文學本體論意義之後,提出比較文學學者應當關注對文學文字的細讀。他認為,比較文學歸根結底還是關於文學的研究,無論它包含的範圍有多廣,文字研究還是其最終的根基。離開文學的特性來談比較文學研究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方式,這種現象的出現值得當代學界去反思。此外,還有一些文章也關涉到這一問題,如王志耕提出:“比較文學危機的真正原因是學科邊界的泛化,其出路在於找到與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其實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都具有明顯差別。
文化研究的物件是文化系統中文化諸要素與藝術文字的隸屬關係,比較文學則是文化系統中藝術文字的並置結構關係;文化研究致力於破解文化系統中非文學因素與文學的各種隱喻關係,是一種縱向研究;比較文學致力於破解文化系統中不同文學因素之間的各種轉喻關係,是一種橫向研究。基於此,比較文學應當放棄跨科際研究的屬性,通過退守的形式維護其學科的完整性。”[5]這篇文章更為系統地分析了比較文化與比較文學在物件、範圍、研究重點等方面的差異性,比較文學應當更加關注對文學要素的研究。筆者認為如此的倡導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退守”是否就真正把握了比較文學的脈搏?無論是走出去也好,退回來也罷,比較文學自身的特性決定著它發展變化的軌跡,學界需要認真體會它的“度”到底在哪裡。因為比較文學在中國屬於新興學科,它還像個未發育成熟的孩子,自身的特徵並未充分表現出來。
二
至於退守到何種程度,學界見仁見智。但較為權威的觀點認為,迴歸後的“文學性”有了某種升級的意味,它不僅涵蓋歷史與傳統,而且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富有人文關懷。不僅注重文字中呈現的“個體”的生存境遇,更加關注其“人類學”走向。葉舒憲在《“世界文學”與“文學人類學”》中表示,原來人們關注“文學性是什麼?”,現在則思考“族群的種類與各自的文學性”,還有“到底哪一種文學性具有普適性?歐洲中心主義標榜的文學標準是否能一直延續下去?”答案不言自明,因為歐洲中心論已經阻礙了比較文學健康平衡的發展,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內部的多樣性構成,理所當然成為未來研究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僅為中國學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成為國外研究者轉換新視角的巨大寶庫。
於連的《對比較的重新思考》中談及不應將“遠東”視為一種歐洲理性的神話式反面,要研究這樣的反面還要關注自身內部。這與葉舒憲提到的比較文學研究東方轉向不謀而合。可見比較文學的轉向趨勢已經為中外學者所覺察。其實,當人們去關注比較文學“文學性”這一要素時,自然而然的會界定出“文學性”的範圍。它的根基是文字,但是不止文字研究那樣簡單。它研究文學內部要素的問題,也關注文學研究的安身立命,發展趨勢,獨立地位等重大課題。簡單講就是比較文學是研究自身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問題。而關注“文學性”問題的時候,必然會涉及到“東方轉向的問題”。葉舒憲認為,西方世界雖然依靠強大的科技力量走上了繁榮之路,但是工業革命的成功卻扭曲、異化了現代西方人的靈魂,很多人都經歷了重大的精神危機,但是他們卻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來治療,因此,東方文化便成為他們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解毒劑。20世紀西方哲學也同樣在質疑自身傳統的形而上學觀。他們主張承繼併發揚舒本華、尼采的悲劇意識,進而探尋東方智慧的神祕樂園,在伊甸之中尋找精神慰藉,開掘苦難之源。
這可以看做是比較文學實現其“東方轉向”的外在條件。此外,葉舒憲在《再論20世紀西方思想“東方轉向”》中,分別從哲學、經濟學、生態倫理學、心理學、女性主義等方面論證了東方轉向與中國密不可分。上述幾種思潮已為中國學者廣泛借鑑並加以運用,幾乎研究任何一個稍有名氣的文人學者,抑或詩人理論家,都要從這幾種思潮擇取一二加以分析,成為註腳解讀的典型現象。但是這些典型的西方思想在經歷了歷史的沖蝕之後,也開始轉向東方,關注東方,因為東方的特質是如此的明顯,蔓延範圍是如此的深廣,存在數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可能因為距離的遙遠而被永遠忽視。比較文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它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全面學習西方、對外開放———迴歸文學性———再次迴轉歸向東方的歷程,這種迴歸並不意味著是一種形式上的倒退,反而體現出它的不斷成熟與發展。學界在開放與退守,文化研究還是文學研究,向西方看齊還是向東方迴轉等問題上相互爭鳴,各抒己見,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較文學“度”的圍欄與框架,使得比較文學在平衡中不斷髮展,走向繁榮。
這條回轍型的流動軌跡,體現出中國比較學界在學科體系中,在如此曲折的探索中不斷地自我完善與自我更新,它彷彿一條長河一樣溝通南北,跨越東西,將比較文學流動成一種國際性的學科。在交流之中不斷重視自身的特性,不斷豐富發展,精益求精。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廣大學者能夠真正做到求同存異,海納百川,探索鑽研,共同促進比較文學之大興盛、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舒憲.論西方思想的東方轉向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2***.
[2]曹順慶.“他國化”:構建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有效方式[J].當代文壇,2014***1***.
[3]孟昭毅.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12***4***.
[4]葉舒憲.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後文學時代”的文學研究展望[J].新東方,1995***2***.
[5]王志耕.比較文學:在退守中得到生機[J].中國比較文學,2006***1***.
篇三
《 中學語文比較文學教學實踐 》
摘要: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比較文學的發展為中學貫徹比較文學教學理念提供了前提條件。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自覺運用比較文學方法引導學生具備“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的意識和胸懷。這樣的結合將會為培養初具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提供幫助。
關鍵詞:比較文學;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世界性眼光
比較文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學科,它適應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體現了用包容性眼光看待世界的學科方式,逐漸成為一門“顯學”。它宣揚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以及注重跨界的研究方法,不僅體現了寬廣的學科視野,更顯示了面向未來的人文素養。隨著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展,它已步入高校課堂,成為中文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參考陳惇老師的研究資料:1990年,它正式進入研究生培養學科目錄。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其聯合頒佈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把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合併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歸屬中國語言文學類的二級學科。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把“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列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同時還把比較文學列入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課程”。
高教司在對師範院校中文系必修課設定的意見中還取消了過去多年開設的外國文學,而代之以比較文學,而在對綜合性大學中文系課程設定的意見中,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是分別開設的兩門課。1998年之後,比較文學開始被列為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1]。從比較文學學科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首先,它已經是師範性和綜合性大學中文系專、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而高校中文系畢業生是中學語文教師的主要來源。其次,比較文學也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就使得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銜接變得順理成章。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師在職培訓的蓬勃開展,如教育部組織開設的各種中學語文教師“國培”、“省培”計劃,以及在職教育碩士研究生逐年擴大招生數量,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可行性和現實性也在大大增加。最後,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變化,高校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方向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以進入高校為主,不少人都選擇進入中學當語文教師,而比較文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進入中學當語文教師尤為突出,這使得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之間存在的聯絡更為緊密。因而,從學科發展角度而言,比較文學已經進入了中學,具有指導中學教學實踐活動的現實性,研究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具體連線途徑也變得更加迫切。
一、比較文學理念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
國內比較文學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引進、介紹到後來的改造、縱深,並在國外比較文學普遍走向危機的情況下,成功接過了學科大旗。在相關學者努力下,中國比較文學越來越走向成熟。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並舉,成為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兩大支柱。跨學科研究和闡發研究也成為比較文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跨文明、跨文化”為標誌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派。儘管關於“學派說”尚存爭議,但它起碼錶明瞭中國比較文學界已經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顯示了較強的學科主體性。
在眾多國內研究者對比較文學的認識中,典型的定義是:比較文學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來從事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學科之間的跨越式文學比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種跨越中文學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以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為基本方法論,其目的在於以世界性眼光來總結文學規律和文學特性,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瞭解與整合,推動世界文學的發展[2]。這一定義中的方法論、“世界性眼光”、“加強世界文學的相互瞭解與整合”反映了比較文學強化跨界研究的學科意識以及面向世界的學科視野。
近年來,比較文學界又提出“新人文精神”,倡導比較文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銜接,把比較文學理念往更高層次推進,顯示了學科進一步發展的旺盛勢頭和新鮮的學術活力,以及與當前世界文化格局變遷息息相關的學科敏感性。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是以中學生為授課物件傳授漢語基本知識的教學、學習活動,它的目標除了讓學生具備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外,更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根據中學語文新課標的相關規定,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人文精神,培養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對人以及生命的尊重。這與比較文學提倡的文化平等、跨文化對話、相容幷包、“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新人文精神”頗有相通之處。
從倡導理念而言,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學科視野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早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就在中學開設了比較文學課。首次運用比較文學這一名稱的是法國中學教師諾埃爾和拉普拉斯。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自成立***1995年***起也一直致力於該課題研究,他們曾計劃出版一套叢書《比較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其中的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的參考教材《比較文學視野的中外名篇》由黃燕尤、葛桂錄、趙峻、張晉軍四位專家級學者完成。
山東省教育部門於2001年曾召開過全國性的中學比較文學研討會議。山東壽光一中近年來與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聯絡密切,積極參與比較文學的學術活動,為中學開設比較文學課程進行準備。西北師範大學李曉衛教授曾支援完成了甘肅省教育廳科研專案,專案的題目是“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關係研究”。在論文方面,近年來由高校教師、中學語文教師完成的相關科研論文大概有16篇,這些論文分為兩個方向:一為理論探討,如《比較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介入思路與意義》《運用比較文學拓展語文課堂》《比較文學基本理念與中學語文教育改革:鄒建軍訪談錄》《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比較文學觀念與中學語文教學》等;二為教學實踐探討,如胡亞渝的《中學語文比較文學導讀》系列。
後者為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語文提供了具體的可行性範例,對中學語文教師備課有借鑑意義。就目前成果來看,研究者已注意到比較文學對中學語文的重要性。其中,高校研究者更多關注理論建設,側重探討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在學理層面上的銜接;一線中學語文教師則從實踐出發,探討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課堂的可能性。但現在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為相關研究過於強調比較文學學科的嚴謹性,限制了它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把比較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限定在對外國文學課文的解讀上。在現有的課文解析中,影響研究的閱讀方法佔據主要篇幅,而採用平行研究解讀的較少。
但比較文學真的就不適用於那些與外國文學沒有關聯的中國文學作品嗎?平行研究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真的就沒有市場嗎?筆者看來,影響研究固然能夠體現學科的嚴謹性,保證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捍衛嚴格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學科的尊嚴,但平行研究可能更適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畢竟與外國文學課文相比,中國文學作品構成了中學語文課文的主要來源。這些課文,特別是古代文學作品多與外國文學沒有太多關聯,因而進行影響研究是不現實的。如果採用平行研究方法,可能更具實效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平行研究,比較文學可以更全面地進入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研究者的擔心可能在於害怕在解讀的過程中出現“x+y”式的比附,從而歪曲了比較文學的原意。但是,其一,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是重中之重,而非嚴格遵守比較文學定義,即使應該遵守比較文學定義,也應該是不同於高校的專業研究。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文學理解應該適當放鬆嚴謹性,代之以靈活性、開放性,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其二,即使平行研究變成了“x+y”的比附,它也有可能為語文教學帶來新的視角,增添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自由聯想能力。眾所周知,很多具有相似性的文學現象並沒有繼續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價值。對比較文學研究而言,這種文學現象只能算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劣質材料。但就中學生的閱讀範圍而言,這種簡單隨意比附卻可能為教學增添趣味,使得學生以相似性為基礎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成為可能。
儘管比來比去,可能根本找不到立足點,但在這種“亂聯絡”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記憶鏈,卻可以使學生更為牢固地掌握語文知識。儘管這可能偏離了比較文學原意,但它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鍛鍊學生思維能力顯然很有幫助。因而,就觀念上講,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語文教學應該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應強化影響研究的重要性,教師在解讀課文時儘可能採用影響研究,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強化平行研究的使用,保證所有中學語文課文都能納入比較文學的研究視野之中。這就要求比較文學研究者以更為務實的態度面對中學語文以及中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水平。
二、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結合的實施策略
***一***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要素和教師的學歷構成特點
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因素是語文教師、學生、家長等,其中佔據主導性地位的毫無疑問應該是學生。但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的中心地位往往會被教師取代。對中學生而言,他們的自學能力尚在培養過程之中,因而,這種取代是無可厚非的。在以往研究中,論者往往忽略語文教師對中學生引入比較文學教學的重要性,而側重教材的編寫和教改方式,實際上相比於其他客體因素,佔有主導性的教師才是最需要特別注意的。
因而,研究比較文學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主要考察的物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具體來說,中學語文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比較文學理念和方法貫徹到備課、授課、課外輔導等教學實踐之中;對學生的要求則是,要學會用比較文學的視野和思維去分析具體文字,由此鍛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和國際性視野,形成寬闊的視域。
前面已經提到,就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師的學歷構成而言,一個突出現象是大批中文專業***包括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就選擇進入中學語文教學崗位,這種情況使得高校的專業知識得以更好地反饋中學語文課堂,二者形成良性互動。但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材裡涉及外國文學的課文較少,中學語文想當然地就與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專業***聯絡在了一起,至於與比較文學的連結則形成了觀念上的想當然,即研究者和中學語文教師想當然地把它歸之於外國文學,想當然地以中國文學為本位來排斥它。一般而言,中文系學生如果立志進入中學當教師,中國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專業必然是其首選的專業課程。
這其實是對比較文學的誤解。比較文學的最終立足點依然是中國文學,它的跨出去和比較視野的中心離不開中國文學和文化本身,它強調的是在多維度、多視角前提下對本國文學的重新審視,這種審視會大大豐富和擴大中國文學的內涵以及世界文學的意義。比較文學大都開設在中文系課程裡,它隸屬於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之下,這本身就表明它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中學語文教師要想釐清對比較文學的認識,就不能受這些觀念的影響。這是把比較文學應用於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前提條件。
***二***實施策略
如何把比較文學引入教學實踐呢?就中學語文教學活動而言,語文教師的主要教學活動包括備課、講課、課外指導、批改作業等。首先,備課要充分。前面已經提到,如果課文選自外國文學作品,那麼比較文學的應用就變得順理成章。教師備課的時候,除了介紹作者之外,更要強化學生對譯者的重視,並由此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關係問題。儘管不能深入展開,但教師勢必要讓學生明白語言轉換中的文化差異,使學生明白文化語境不同,語言表達就會不同。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外國文學選讀課文都直接被當成外國文學作品來講,這是有問題的。除了翻譯問題,同樣要講的還有譯文在中國的理解和接受等問題。如果課文來自中國文學作品,並與外國文學有直接關聯,那麼就可以延續影響研究的思路,尋找課文的外國文學淵源以及產生的中國式變化。如果課文與外國文學沒有太多關係,那麼教師就需要用平行研究方法,擴充套件學生的思考寬度。比如教師可以用主題學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同一文學主題在不同文化裡的表達方式和效果。
教師還可以採用型別學方法,探討不同文類在不同民族文學裡的表達。在備課過程中,教師的思路要明確,即對比較文學的基本方法要足夠清晰,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教師要善於利用相關資料,擴充套件備課內容的內涵和外延,提升備課質量。這就涉及了相關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前述的《比較文學視野的中外名篇》以及用比較文學方法對相關中學語文課文的解讀論文,都可以直接為教師所用,這就能大大節省教師們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也為高校研究者和中學語文教師們提出了一個具體而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要針對中學語文課文形成配套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其他教師的備課和組織教學活動。其次,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善於藉助多種工具和手段把比較文學方法造成的理解困難以相對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這裡可以採用幻燈片和視訊資料等方式,教師充分利用圖片等資料,向學生展示異域文化特色,使他們能夠形象地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學差異。
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涉及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特點以及文學特色,使之能夠明白外國文學創作的文化背景因素。學生可以以此作為參照,理解和提升對本民族文學、語言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要適當向學生講解比較文學的基本知識,這也是語文教師的任務之一。但當前流行的比較文學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理論化造成的枯燥化。因而在向學生講解比較文學基礎知識時,教師應結合具體文學現象,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從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求粗不求精,先使學生形成大致理解輪廓。
比如可以先從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入手,用最通俗的語言講明白何謂影響,何謂平行,即使這種簡單化會使學生產生誤解也在所不惜。然後再逐步推進,講解翻譯研究、闡發研究等。只讓學生理解,不求學生記憶。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胸懷要寬、心中有世界,眼界要廣、眼中有他國。儘管這樣的要求有點高,但應該讓學生形成這樣的初步意識。在具體講解時,教師要善於聯想和引申,善於引入其他國家的文學文化作為參照物。這個具體操作取決於教師自身的比較文學素養,因而,老師的比較文學素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再次,教師在課外輔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閱讀比較文學相關書籍,以每次解決一個問題的方式進行最為合適。比如,利用一週時間推薦學生閱讀關於影響研究的理論和相關論文,還可以讓學生閱讀關於世界文化的書籍,使學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文學名著時,可以用推薦的方式減少閱讀數量,選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起碼知道西方文學、東方文學的精品之作。
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利用網路等工具來尋找答案,培養學生尋找答案的自學能力。最後,學生除了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之外,要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識。21世紀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地球村觀念已經形成。對中國的中學生而言,他們不僅是未來中國的主人,更會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這也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直接決定了以後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
如果從這一時期開始,他們心中就有這樣的意識,那麼以後他的人生之路就會更寬。比較文學方法論和價值論的核心就是“世界性眼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培養的核心也應該是這種意識,要把具備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意識當成比較文學教學的最終指向。除了學習、閱讀之外,有條件的話學生可以通過出國旅遊、考察或者交換學習,在視野和境界上拓展自我的世界性眼光,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國際化的中學生。這當然過於理想化了,但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把比較文學的教學效果真正落到實處。
到此可以歸納一下。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策略,主要方面就是教師。提高教師的比較文學素養,這是核心環節。另一個方面是學生,促進學生具備初步的世界性眼光和意識,這是落腳點。為達到這樣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具體方式著手:***1***教師培訓。中學應有針對性地組織語文教師進行比較文學的培訓。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培訓政策,組織了相關專案,現在需要的是相關培訓院校強化比較文學的教學內容,這是強化中學語文教師理解和接受比較文學的重要途徑。在培訓過程中,相關研究者應該結合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探討“比較文學進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具體理念和實踐方式。***2***授課環節。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採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國外文學、文化作為參照物。***3***課外閱讀。閱讀有益於學生初步接受比較文學基本理念和方法,並拓展其文化視野和文學的民族空間。
三、結語
比較文學引入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勢必會為素質教育提供新的視角,為中學語文教學帶來全新的理解視域。它將會促使學生形成國際性視野,以包容心態面對文化差異,以更廣闊視角和方式看待世界。對比較文學本身而言,長期以來它一直糾纏於繁瑣的理論討論上,空談學科人文關懷和價值,缺乏具體現實指向性,而該問題的研究勢必對比較文學提升學科品位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隨著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結合與應用的逐步深入,培養初具國際化素養和世界性眼光的中學生將不再是一種空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也必將會有嶄新的氣象。
參考文獻:
[1]陳惇.比較文學教學的回顧與思考:為紀念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20週年而作[J].中國比較文學,2005***4***:14-15.
[2]曹順慶.跨文明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轉折與建構[J].中國比較文學,2003***1***:81.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