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分析方面大學畢業論文

  財務分析是指以公司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等為依據,分析使用的大部分資料來源於公司公開發布的財務報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企業改進財務分析報告

  摘要:我國現行財務報告體系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使用者對風險資訊和不確定資訊披露的要求。因此,應本著充分披露、實時報告、前瞻預測的原則,對財務報告進行改進。其具體設想是:編制社會責任報告、預測財務報告。全面收益報告和分部報告。

  關鍵詞:現行財務報告預測財務侷限性

  一、現行財務報告的侷限性

  由資產負債表、收益表或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構成的現行財務報告三表體系,雖能基本滿足使用者對企業真實、公允披露會計資訊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現行財務報告將報告重心放在硬性資產上,而對一些前瞻性資訊、不確定性資訊以及有關企業無形資產的資訊則不能準確反映,從而無法滿足資訊使用者進行預測的需要。由於在財務報告中無法得到這些重要資訊,投資者不得不轉而尋求其他資訊渠道,從而增加了資訊搜尋成本和資訊風險,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聯機實時報告系統OLRT和企業的網路化,為財務報告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條件。但這一便利條件並沒有被利用,會計依舊是個封閉的系統。

  此外,由於現行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事項必須以貨幣計量為基礎,因而使一些非貨幣計量的經濟事項,如人力資源狀況和各種軟資產如智慧財產權、職工智力等無法在財務報告體系中得到充分揭示。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付出的主要是智力勞動,在產品或勞務的價值構成中,知識含量佔相當大的比重,知識資本已成為取得成功的關鍵。

  二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滿足資訊使用者對風險資訊和不確定性資訊披露的要求

  在傳統工業經濟下,資訊使用者注重的是財務資訊。而在市場經濟下,資訊使用者不僅要獲取財務資訊,還要獲取非財務資訊;不僅要獲取定量資訊,還要獲取定性資訊;不僅要獲取確定的資訊,還要獲取不確定的資訊;不僅要獲取歷史資訊,還要獲取預測資訊;不僅要獲取企業整體資訊,還要獲取分部資訊。同時,使用者對資訊的質量要求更強調資訊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

  現代企業經營中存在著許多風險,如參與其他行業經營而導致的風險、所從事行業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而導致的市場風險以及企業在交易過程中選用不同金融工具所形成的交易風險。財務報告應當從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充分披露這些風險資訊。但按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指標內涵及其計量原則,是無法充分揭示企業面臨的末來風險和各種不確定性資訊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普遍採用,企業經營中存在著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現行財務報告由於受傳統會計理論的制約,既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機會與風險及其以未來期間合約履行為立足點的特性,也不能解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及報告等問題。

  二、對現行財務報告進行改進的原則

  一充分提示披露原則

  現行財務報告應擴大揭示範圍,力求做到充分提示。不僅要披露財務資訊、定量資訊、確定性資訊和企業整體資訊,而且要儘可能地多披露非財務資訊、定性資訊、不確定資訊和企業分部資訊,使資訊使用者能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有個全面、透徹的瞭解,並據此作出正確決策。

  首先,應重視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資訊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會引起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盈利能力的劇烈變動,如不對這些資訊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在投資和信貸決策方面發生失誤。

  其次,應注重對人力資源資訊的披露。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仍把資訊披露重點放在實物資產上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因為實物性資產價值量的大小與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在減弱。在現行財務報告制度下,投資於人力資源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額有多大,一律作為當期費用,這樣處理使人力資產價值被大大低估,而費用則大幅度提高,從而引起財務報告資料的失真。因此,應把人力資源資訊的披露問題作為會計學科的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

  再次,要重視對企業無形資產的揭示。披露這部分資產價值的資訊及其未來獲利能力的資訊,將更有利於資訊使用者對企業整體價值的評價。在知識經濟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所在,財務報告應提供更多的關於企業無形資產的財務資訊,突出無形資產的重要性。

  最後,要對非財務資訊進行披露。非財務資訊一般包括:1企業經營業績資訊,如市場份額、使用者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與服務等;2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評價;3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資訊;4背景資訊,包括企業經營業務、資產範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企業發展目標等;5企業消耗自然資源的情況。對這些非財務資訊進行披露,將有利於資訊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分析評價及對企業前景的判斷。

  二實時報告原則

  現行財務報告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按年、月進行編制的。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者是有用的,據此他們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後幾年的財務狀況。但在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企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增強的經濟環境下,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網路的應用,企業將有可能根據經濟業務的發展情況對財務資訊進行實時計量。因此,應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提供實時報告,隨時產生不同期間的會計報表,使企業外部人員適時得到企業動態的財務與非財務資訊。

  三前瞻預測原則

  在堅持真實揭示歷史資訊的基礎上,應增加有關企業未來經濟活動所面臨機遇和風險的前瞻性資訊。這些資訊主要包括:1前瞻性資訊,即企業面臨的機會和風險以及管理部門的計劃等;2背景資訊,即有關企業經營業務、資產範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以及企業發展目標等資訊。

  前瞻性資訊的披露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用文字或資料在報表附註、招股說明書等處加以說明。

  三、改進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構想

  一編制社會責任報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受到公眾的極大關注。企業經營成功與否,不僅有賴於其財務狀況的優劣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投資者在關注企業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的同時,還應重視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有很多好處。一是在貨幣資本的支配力逐漸減弱,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貢獻比例日趨增長的今天,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可以滿足資訊使用者的要求。二是貨幣資本的支配者公佈企業對社會的貢獻額以及貢獻額的分配情況,將有利於社會對企業的監督。三是公佈企業對社會的真實貢獻額及其分配狀況,對協調勞資雙方、各種資本供應者、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有積極的作用。四是瞭解企業對社會的真實貢獻,將有利於國家科學地制訂巨集觀決策,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規定,披露的要求和內容也不相同。但有關社會責任最主要的方面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公益事業、職工就業和培訓、職工勞動保護和休養、資源環境的保護以及城市的改造和開發等。

  我國企業在實務中可以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或以單獨的社會責任報告形式對外披露。增值表是目前世界上比較完善的社會責任報告方式,我國應抓緊研究增值表編制方法,出臺相關準則,儘早將增值表納入我國財務報告體系之中。

  二編制預測財務報告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都急需瞭解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狀況,要求得到有關企業未來的預測資訊,尤其是財務預測資訊。根據前瞻預測原則,管理當局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情況,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作出預測。但投資者僅根據現行財務報表中的歷史資訊已不足以預測企業的未來,也不可能簡單地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去推論企業的未來。同時,由於報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經驗、技術和對企業的瞭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無法對企業的未來情況作出合理的預計。

  在現實中,財務預測資訊即使不公開,也會通過非正式渠道傳播,為少數投資者利用,並可能由於誤傳而誤導使用者。因此,企業有必要按照規範的要求披露財務預測資訊。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中公佈盈利預測資訊。雖然這些預測資訊缺乏可靠的保證,但它畢竟能克服歷史資訊的不足,增強使用者決策與評價的相關性,所以理應成為資訊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預測資訊的提供也應當注意成本與效益,並加強規範和監督,提高其規範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一般可採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欄結構來編制預測資產負債表、預測損益表和預測現金流量表,來披露有關的預測資訊。

  從披露的內容上講,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但實際中編制準確、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難度很大,可行性差。許多國家也僅是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預測資料。筆者認為,編制完整的預測財務報告不但在技術上存在困難,更重要的是沒有使用價值。因為不同的人從自身利益角度去考察同一家公司,必然會因其對收益和風險的態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既然如此,企業就沒有必要編制全面的預測財務報告,只是應在表外儘可能詳細地披露與預測企業未來價值相關的一些資訊,如企業投資、產品市場佔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資訊,為財務報告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價值趨勢提供有用的資訊服務。

  三編制全面收益報告

  全面收益是指某一主體在報告期間內,除與業主之間的交易股東投資、股利分配外,由於一些原因所導致的權益淨資產的增減變動。全面收益應分為已確認且已實現的淨收益和已確認但未實現的其他利得及損失。現行財務報告中的收益是建立在幣值不變假定基礎之上的,在經濟活動相對簡單、幣值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該收益與全面收益差異不大,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也可作出較為正確的決策。但隨著經濟活動的複雜化,商品市值變動更加頻繁,那些因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未實現收益由於得不到確認,使得傳統會計收益與企業真實的全面收益的差異日益擴大,現行收益表已無法真實反映企業本期間接全部收益。再者,將未實現增值棄之於收益計算之外,使收益計算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導致以後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與相關成本進行了錯誤的配比。因此,我國企業披露全面收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由於我國商品市值變化大,一些企業,特別是老企業持有資產的現實價值與會計賬面資產價值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是一種預算損益,將它揭示出來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收益狀況。二是披露全面收益可以有效遏制企業操縱利潤或粉飾業績的行為。將未確認的利得或損失通過諸如資產置換等方法轉變為本期損益是最常見的操縱利潤的方法,如果採用了全面收益報告,就能從根本上杜絕操縱利潤的可能性,從而使會計資訊更真實。

  編制全面業績報告對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企業可以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選擇恰當的處理方法。一是擴充收益表,使其涵蓋財務業績的所有專案。其做法是將收益表分為三段:首先是經營利潤,區分列示持續經營專案和臨時性經營專案的收益;其次是例外事項,包括處置固定資產的收益或損失、與重置或重建有關的成本支出及變賣、處置經營專案的收益或損失等三項;最後是列示非常專案,即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以外的非正常和偶然性的事項。二是單獨編制全面收益表,將其作為傳統收益表的補充。三是與權益變動表合併,共同報告全面收益的各項組成部分。

  四編制分部報告

  分部報告是通過將企業所有附屬機構的重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訊,按地區、行業和產品類別等分解歸類,向各種資訊使用者提供企業集團不同分部的財務資訊,使資訊使用者及時瞭解各行業、各地區分部的具體情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81年釋出的第14號國際會計準則《財務資訊分部報告》,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業及地域的分部資訊,並已於1997年正式出臺了《分部報告》會計準則。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披露分部資訊也作出了有關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業、地域分類,提供前後兩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稅前利潤和淨資產的資訊。財政部在其頒佈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中,也要求將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作為公司對外提供的四個附表之一。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披露的分部資訊仍然較少,分部劃分也不夠明確,還有待於進一步規範和完善。

  四、結束語

  財務報告存在的基礎之一是決策有用性,即為相關利益團體提供有用的資訊。如果財務報告無法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資訊,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質疑。筆者認為,財務報告改進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需注意的是,在改進和完善財務報告時,不僅要考慮資訊使用者的要求,還要充分兼顧“效益>成本”的原則,所提供的資訊要充分、準確,易為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便於資訊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能力和未來前景作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