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簡介

  土木之變是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于謙同文武官、內外臣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土木之變分析

  中文名稱:土木之變

  參戰部隊:明朝、瓦剌

  戰爭結果:明朝慘敗,明英宗被俘

  時  間:正統十四年***1449年***

  地  點: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

  人  物:明英宗 王振 也先

  土木之變詳情

  記載土木之變其真其詳者莫如當事大臣李賢記載的《順天目錄》:“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因為土木堡地勢高***。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英宗被俘,英宗的護衛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於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被俘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衛樊忠用大鐵錘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刺伏兵四起,明軍潰敗。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不一會兒,瓦刺兵衝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擁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盤問英宗時,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軍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認,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反擊

  于謙建議百官預支俸祿於京城90裡外的通州,這樣就使也先沒有糧食可以搶。二十三日,都御使陳益上奏:誅殺王振全族。郕王不知道該怎麼辦,百官發怒,毆打王振的心腹馬順,打死黨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衛指揮使***。九月初六,瓦剌進攻宣府、大同、勾結關內的蒙古人,燒殺搶掠,挾持英宗叫門,宣府守將楊洪不聽。

  于謙任命:石亨從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晉升為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推薦東莞的河伯所閘官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四川按察使曹泰為山東都指揮使,韓青守紫荊關,任大同副總兵;郭登為總兵,守大同。從於謙的佈置可以看出,當時不論地位卑賤與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明朝又失一城。也先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

  兩路軍最終的會合地點是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妄圖直抵京師!如此,則京師危急。此時,于謙的先遣4將***羅通、曹泰、韓青、郭登***都沒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拉軍長驅直入,看似要滅亡大明王朝。

  於是,于謙執行第二方案: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

  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範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明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

  連續的失敗,士氣低落,再加上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於是,也先坐不住了。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奮起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時,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明朝在先損失200000人的情況下扭轉戰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土木之變傷亡情況

  土木之變,明朝軍隊死傷慘重,王振被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傷亡存疑

  否泰錄

  關於土木之戰中明軍參戰人數,最早的記載見於劉定之《否泰錄》:“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嘉靖後期以來,幾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數的明代史家均沿襲此說,直至談遷猶於“官軍私屬”強調甚明,而清人自谷應泰以下均不提“私屬”,徑作“官軍五十萬”乃至“五十餘萬”, 數字之差,語意全非。劉定之在《否泰錄》末說道:“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約其繁複,著為此錄。”李實《李侍郎使北錄》未記出征人數,楊善《奉使錄》今不傳,估計亦不及此。錢溥《袁彬傳》今亦不見,其內容應為袁彬於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蹟,也不太可能提到明軍人數。則劉定之所記應來自“目擊耳聞”,即明軍出發時的確有號稱五十萬之舉。

  王世貞記土木之變時於出征、傷亡人數一併不書,卻又記朱勇軍數。嚴從簡在此同樣詳事而略數。來明後期已經有人對傳世的明軍人數和傷亡數大為懷疑,因而闕略不書。

  實錄

  明軍出發時究竟有多大規模呢?《實錄》載:“車駕發京師親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從文武吏士皆倉猝就道雲。”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可見明軍倉猝出發,兵員僅來自三大營以及必備的親軍。關於三大營的兵額,明代中後期以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永樂時有三四十萬。而對土木之變前京營規模尚無令人信服的說法。

  水東日記

  據葉盛《水東日記》卷二二《府衛官旗軍人數》:“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計3,258,173名,實有1,624,509名。其中“錦衣等三十五衛”294,117名,實有159,871名。“五府並所屬”2,964,056名,實有1,464,638名。錦衣三十五衛與五府所屬分列,則應指親軍二十六衛與武功中、左、右衛,永清左、右衛,彭城衛,長陵衛,獻陵衛和景陵衛等役作軍衛和陵衛,五府所屬京衛至萬曆共三十九衛。無論全國統計,還是將三十五衛分別統計,軍員實額皆為原額之半,不妨以此作為當時各衛的普遍情況。役作軍當然不會編入三大營,所以將親軍二十六衛與三陵衛合計,約佔三十五衛的六分之五,應有十四萬人左右,取其一半為七萬人。若按葉盛所記,五府屬衛每衛平均六千六百人,則五府屬衛之半應為十三萬人。但考慮到外衛往往有額外的千戶所,而京衛一般五所,則五府屬衛按每衛滿額五千六百人的一半計,為十一萬人。合計得十八萬人。若減去朱勇所言徵調各邊的京營兵與逃亡者,則京衛操軍軍數尚遠不及此。

  土木之變後五天,“令新選餘丁、官舍並舊操舍人及報效者人賜銀一兩,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並皇城四門內外官軍人賜布二匹。”新選餘丁、官舍無疑是匆匆湊集的新兵,而舊操舍人應是來自隸屬五軍營的幼官舍人營,報效者應來自殫忠效義營,匠人、火夫可能來自專供匠役的武功諸衛,他們都應屬戰鬥力較弱者,故得留守。官軍顯然指留守的部分上直軍。土木之變後次日“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就是指這些留守軍隊。姑且以舊操幼官、舍人佔留守兵一半即近五萬人計,合計班軍、京衛操軍與幼官舍人,當時京營最多三十萬人。

  英宗親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可見英宗親征前京營兵精銳已被抽調出不少。明軍從京師出發時,合計三大營與全部上直軍,即三十萬加七萬,再減去十萬和四萬五千,規模當在二十三萬上下。即使“私屬”隊伍龐大,明軍總數也就在二十五萬左右。

  阿剌知院言

  土木之戰前宣府以東的戰況究竟如何呢?瓦剌首領阿剌知院言:“王子軍馬從東來,也先從西來,我從獨石、馬營來。我傷了幾處小邊城。”他“傷”了哪幾個“小邊城”呢?《實錄》卷一八零正統十四年七月癸巳條載:“宣府總兵官都督楊洪奏:‘達賊圍馬營已三日,將河水斷絕,營中無水。’”土木之變後十天,“總督獨石等處備禦都督僉事孫安言:‘先有敕命都指揮趙玫守備獨石,楊俊守備馬營,夏忠守備龍門衛,署都指揮魯宣守備龍門千戶所,臣同少監陳公總督。今賊勢甚多,軍力甚少,若分守恐難禦敵。’王令陳公、孫安、趙玫、楊俊率所領官軍來居庸關外駐紮,為京師外援。”似乎是明守軍主動撤退。但七天後,“羅亨信劾守備赤城堡指揮鄭謙、徐福,鵰鶚堡指揮姚宣先於七月內聞賊入境,棄城挈家奔走,以致懷來、永寧等衛亦行仿效。”顯然,楊洪上報,無非是為其子楊俊南逃尋找藉口,估計其兵潰就在此時。楊俊首先南逃,致使赤城***今赤城縣城***、鵰鶚***今赤城南鵰鶚村***、龍門衛***今赤城西南龍關***、龍門所***今赤城東龍門所***、懷來***今京包鐵路官廳水庫橋底***、永寧***今北京延慶永寧鎮***紛紛失守,宣府以東、居庸關外已無堅強防禦。懷來位於土木堡以東、清水河***今官廳水庫***北岸,佔據土木堡以南河流的應當就是已進至懷來的阿剌知院軍。明軍至土木堡,實因懷來已失守,不得已而就地紮營。正是由於阿剌知院軍截斷明軍歸路,才造成瓦剌軍主力追及併合圍明軍,故葉盛、于謙才會強調獨石、馬營失守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