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種類有哪些

  茶具在現在的社會中可以說是琳琅滿目,你知道茶具都有哪些種類嗎?不知道不要緊,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具的種類和產地,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具的種類和產地

  1、金屬茶具

  銅茶壺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他飲具共用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到隋唐時,金銀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貯茶錫罐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效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2、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一頁。宋青瓷菊瓣小碗

  ***1***青瓷茶具:以浙江生產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產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為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已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16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與之相比,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視為稀世珍品。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產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

  ***2***白瓷茶具: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效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為普遍。

  ***3***黑瓷茶具:始於晚唐,鼎盛於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宋建瓷黑瓷鷓鴣斑紋茶盞;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的建盞最為人稱道。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製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明代開始由於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為以備一種而已。

  ***4***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青花瓷茶具;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物件,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製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綜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南瓜形壺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於外出時烹茶,曾燒製過由他設計的提樑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後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樑壺”。蘇軾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製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製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製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矗;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鐘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4、漆器茶具

  採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製,摻進所需色料,製成絢麗奪目的器件,這是我國先人的創造發明之一。我國的漆器起源久遠,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來作為飲器的木胎漆碗,但儘管如此,作為供飲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內,在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規模生產。 特別自秦漢以後,有關漆器的文字記載不多,存世之物更屬難覓, 這種局面,直到清代開始, 才出現轉機,由福建福州製作的脫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時人的注目。

  脫胎漆茶具的製作精細複雜,先要按照茶具的設計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綢料以漆裱上,再連上幾道漆灰料,然後脫去模型,再經填灰、上漆、打磨、裝飾等多道工序,才最終成為古樸典雅的脫胎漆茶具。脫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壺連同四隻茶杯,存放在圓形或長方形的茶盤內,壺、杯、盤通常呈一色,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並融書畫於一體,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鹼腐蝕。脫胎漆茶具除有實用價值外,還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常為鑑賞家所收藏。

  5、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國飲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粗放飲茶。當時的飲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製作而成。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開列的28種茶具,多數是用竹木製作的。這種茶具,來源廣,製作方便,對茶無汙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無法長久儲存,失卻文物價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現了一種竹編茶具,它既是一種工藝品,又富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製作。

  竹編茶具由內胎和外套組成,內胎多為陶瓷類飲茶器具,外套用精選慈竹,經劈、啟、揉、勻等多道工序,製成粗細如髮的柔軟竹絲,經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內胎形狀、大小編織嵌合,使之成為整體如一的茶具。這種茶具,不但色調和諧,美觀大方,而且能保護內胎,減少損壞;同時,泡茶後不易燙手,並富含藝術欣賞價值。因此,多數人購置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擺設和收藏。

  6、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礦物質。用這種材料製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鮮豔,光彩照人之感。我國的琉璃製作技術雖然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製琉璃茶具。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黃色琉璃茶盞和素面淡黃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國琉璃茶具,雖然造型原始,裝飾簡樸,質地顯混,透明度低,但卻表明我國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經起步,在當時堪稱珍貴之物。近代,隨著玻璃工業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興起,這是因為,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製成的茶具,形態各異,用途廣泛,加之價格低廉,購買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評。

  7、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它起源於古代埃及,以後傳入歐洲。但現在使用的鑄鐵搪瓷始於19世紀初的德國與奧地利。搪瓷工藝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我國創制了琺琅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 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藍從宮廷流向民間,這可以說是我國搪瓷工業的肇始。我國真正開始生產搪瓷茶具,是本世紀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在眾多的搪瓷茶具中,潔白、細膩、光亮,可與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飾有網眼或彩色加網眼,且層次清晰,有較強藝術感的網眼花茶杯;式樣輕巧,造型獨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溫作用,且攜帶方便的保溫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壺、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盤,受到不少茶人的歡迎。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几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茶具很實用的五種保養方法

  一、徹底清洗

  無論是新盞舊壺,保養之前都要把茶具身上的油、蠟、茶垢等清洗乾淨,愛喝茶者也應勤洗杯,保養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二、多泡茶

  茶具的使命是泡茶,最佳的保養方法便是多泡茶。泡的次數越多,茶具吸收的茶湯也就越多,經過日積月累的浸潤,茶具表面就會散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彷彿在靜靜訴說每一泡好茶的故事。

  不經歷千遍淋燙,怎能煥發萬丈光芒

  三、忌油汙

  茶壺是最忌沾到油汙的,如果不小心沾到油汙,必須立刻清洗,否則茶壺不但吸收不到茶水,反而會留下油痕。

  四、要優雅,不要汙

  按材質選用清洗方式

  清洗陶瓷茶具的茶垢,可以擠少量的牙膏在茶具上面,用手或是棉花棒把牙膏均勻的塗在茶具表面,大約過一分鐘後再來用水清洗這些茶具,這樣,茶具上面的茶垢就很容易被清洗乾淨了。

  對於紫砂壺來說,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輕刷即可;壺中積茶,用開水衝淨,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用力刷擦,絕對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學洗潔劑洗刷,因為這樣做不僅會將壺內的茶味洗掉,甚至會刷掉茶壺外表的包漿。

  五、壺內勿浸置茶湯

  每次泡完茶後,應將茶渣和茶湯都倒掉,用熱水衝去殘留在壺身的茶湯,以保持壺裡壺外的清潔。應保持壺內乾爽,如此養出來的茶具,才能發出自然的光澤。茶有茶道,茶具亦有其道。最重要的一點是喝完茶後要清理晾乾茶具,將茶壺內的茶渣清除乾淨,以免產生異味。茶具保養得當,雅緻美觀的茶具更能讓人在品飲佳茗時感受茶道之美。

  在人們生活節奏飛快的今天,能夠偷得浮生半日閒,找一閒靜處靜下心慢慢品茗,真的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喝一杯清茶,放下身心世界,看山清水秀,看藍天碧海,人自然會輕鬆無比。

  陶瓷茶具可以說是喝茶、品茗的首選,青翠欲滴的藍,不僅有藝術欣賞價值,還具有收藏價值,愛茶人大都愛不釋手。 瓷器以白為貴,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約1300度左右燒成,能很好顯示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也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