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碩士論文

  堅持重視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是學校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也談音樂教育中的“花架子”現象

  論文導讀:音樂活動在比賽期間熱鬧非凡,平時卻不見影。這些表面功夫的“花架子”,妨礙了音樂教育的正常發展。要杜絕上述“花架子”現象,就要腳踏實地做好“育人”工作。第二,如何看待課外音樂活動與音樂比賽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花架子,音樂教育價值,音樂活動,音樂比賽,新課程標準理念

  中宣部宣教局原副局長、中國倫理學和校園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司錫齡在全國第三屆高中黨建工作研討會上指出:現在我國的教育存在搞“花架子”的現象,一些學校為搞活動而搞活動,互相攀比,不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是對“素質教育”的嚴重誤解。[1]是啊!看看我們身邊的教育,“花架子”的現象確實不少。就音樂教育而言,同樣存在“花架子”的現象:

  1、音樂課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看,形同“擺設”。

  在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學校的眼裡,只有應試科目才算是正式的“課”,音樂並非應試科目,沒有升學的壓力,很少得到的重視。

  2、音樂活動在比賽期間熱鬧非凡,平時卻不見影。

  音樂類的比賽較多,如合唱比賽、器樂比賽,這些比賽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可惜的是,有不少學校的音樂活動是衝著比賽而開展的,比賽之後往往都銷聲匿跡了。

  3、公開課重表演,日常課堂教學被忽視。

  公開課是學校評估,教師評定職稱的重要條件,歷來受到重視,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很多老師往往在一節公開課上大費周章,而忽視了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老師和學生要演練好幾個月,整個學期的目的就是上好這節“公開課”,嚴重打亂了原來的教學計劃。

  4、表面上是執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實際上是對“新課程標準”的歪曲。

  “新課程標準”實施了好幾年了,可是有些老師對其還是一知半解,斷章取義。例如一些音樂老師打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平時上課時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只聽***唱***流行音樂,或利用多媒體放學生喜歡的動畫片,考試也由學生自定內容,然後隨便給一個分數。

  這些表面功夫的“花架子”,妨礙了音樂教育的正常發展。要杜絕上述“花架子”現象,就要腳踏實地做好“育人”工作。同時,應認真看待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如何正確看待音樂教育的價值。

  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他的多智慧理論中認為,人類存在著包括音樂智慧在內的八種以上的智慧: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音樂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識智慧和自然觀察者智慧。每種智慧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重大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其次,在學校教育中,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同樣重要。“應試教育”最大的缺點之一就是片面追求理性教育,忽視感性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音樂教育主要是一種感性和情感的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大多數音樂教師通過對音樂課程標準的學習,對“音樂教育的價值”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都有所提高,但是,要保證音樂課不被佔用,不只是音樂教師重視就能解決的,音樂老師有時也會無能為力。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的領導、其它科目的老師、學生、家長對音樂課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見。先說說學校領導吧,如果你的校長是一位喜歡音樂的人,你就幸運了,不僅音樂課能正常上,就連課外音樂活動也是非常熱鬧、令人羨慕的;可是如果你的校長是不喜歡音樂、不重視音樂的,不要說課外音樂活動了,就連畢業班的音樂課都難保住。要保證音樂課的正常進行,不僅僅是音樂教師個人的問題,而是要在學校的領導、其他科目的老師以及家長和學生本身,都對音樂教育的價值有了共識之後,才有可能使音樂課正常進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

  第二,如何看待課外音樂活動與音樂比賽的問題。

  生的音樂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所以,音樂課外活動應做到持之以恆。

  音樂比賽也是一種音樂實踐的機會,比賽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和別的團隊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美的音樂的機會,使學生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美。而不是單純為了拿獎。在廣州市第十屆學校合唱節的總決賽上,有一間中學因超時而扣分,成績一下子從第一跌下來,與總冠軍擦肩而過,很多人都為他們而惋惜,我卻覺得他們值得我們敬佩!因為他們的音樂是最美的,在榮譽和音樂面前,他們選擇了音樂!

  第三、如何處理好公開課的問題。

  公開課是為了讓老師互相交流、學習,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它是平時課堂教學的體現,而絕不是為了表演和觀看錶演,也不是為了相互讚美。所以我們不必為了一節公開課而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要我們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認真研究教學教法,提高教學質量,每一節課都可以是“公開課”。

  第四、正確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上文提到的實施新課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缺乏深入的研究,未能正確地理解。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但並不意味著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當一個旁觀者,任由學生想學啥就學啥,想幹啥就幹啥,從而造成一種虛假的“以學生為主體”、導致課堂教學出現無組織,無計劃、無目的的現象,失去以學生為主體的真正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比學生站得高看得遠,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一樣也不能少,才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是音樂新課程標準重要理念之一,但我們不能說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就教流行音樂;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就給他們放動畫片……因為我們提倡的“興趣”並不是指學生原有水平的興趣,舉個簡單的例子:通常小孩都喜歡玩,難道我們就讓他永遠玩下去嗎?正確的做法是要利用孩子好玩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對成長有用的更多方面感興趣。對在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而不喜歡上音樂課這一現象,教師應認真反思,尋找原因,不能不顧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填鴨式”教學,也不能將就學生,讓學生停留在原有的興趣水平上,而要對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想辦法讓學生擁有對音樂學習的濃郁的興趣和積極心態,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心中。關於這一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表述得非常清楚:“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2]

  “提倡學科綜合”也是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容易出現兩種偏差:一是片面地理解為只有與音樂以外的科目綜合才叫“學科綜合”。二是認為綜合的內容越多越好。筆者認為,音樂教學的綜合,首先要解決的是“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2]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演唱、演奏、創作、欣賞等音樂教學的各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教學。唱歌不是音樂的全部,欣賞也不是音樂的全部,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教學,才能更好地貫徹學科綜合的原則。至於“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和“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不能說越多越好,不能為了綜合而綜合,造成雖然熱鬧但沒有主次之分的音樂課堂。音樂課的綜合應以音樂為主線,有效地結合其他藝術和其他學科,一切形式內容都要為音樂教學服務,不能“反僕為主”。

  總之,只有認真學習和領會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和理念,踏踏實實地做好育人工作,才能杜絕“花架子”的出現,使音樂教育儘快走出誤區,健康地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教育不是搞“花架子”》:《羊城晚報》2006年11月12日A3版。

  [2]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範文二:關於音樂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關係的思考

  論文導讀::音樂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質教育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層次是精神層次。它的實施機制並沒有得到妥當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音樂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缺失,精神層次,實施機制

  音樂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質教育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廣泛缺乏的一項必要教育,部分學校由於考慮升學或者就業的問題過於追求單方面的素質而忽略了對於人的全方面發展的追求。

  我國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為美育核心的音樂藝術教育常常被邊緣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音樂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樂是培養人的高層次的審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質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視音樂藝術教育,一定會導致人才素質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來核心部分的缺失,嚴重耽誤精神文明建設實施的進展。所以,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確音樂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推進之間的關係就成為音樂教育推進和發展的必然先導。

  1.素質教育的概述

  1.1 素質教育的發展和現狀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遵循人的自身發展、客觀規律和人與社會需求之間客觀規律為基礎展開的教育活動,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臺,我國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斷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規、政策,以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但因從政府本身到學校和學生中都存在著缺陷,制約著素質教育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層次,導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礎教育不能全面實施,使得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無法得到貫徹落實;第二,我國辦學體制仍以公立學校為主,辦學模式單一,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第三,學校考試模式落後,導致學校仍無擺脫應試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礙了素質的發展步伐;第四,學生對於某些老師要求的專業學習而放棄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可見,只有認清當前政府主導下的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切實解決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才更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發展。

  1.2 素質教育的層次分析

  素質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精神層次、智力層次、勞力層次;第一層次是精神層次,德、美和體屬於第一層次裡面的品質要求。第二層次是智力層次,這一層次主要的體現是教育者對於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給予他們聰明才智。第三層次是勞力層次,這一層次主要體現的是勞動技能方面的素質教育雜誌網。綜上所述,音樂藝術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屬於人素質教育高層次的部分,這部分也是正是我國素質教育中極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樂藝術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發展

  美育在素質教育體系中包括美術教育、音樂教育、文學教育、舞蹈教育、書法教育等等,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學校教育中美育的開展儘管在各地區有順並且很好的開展著,但是美育的開展方向、延伸度、廣度是遠遠沒達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狀態。

  在學生眼中,很多學生都認為美育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只能看看、玩玩,抱著隨便的態度去想和思考,帶有很漠然和無視的態度來看待美育。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由於學校領導對於美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對於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礎設施薄弱、師資力量差,不僅耽誤了學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誤了一批從事美育老師的就業。

  2.2 音樂藝術教育的現狀

  音樂教育在我國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從體制和規模或者重視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於整體社會環境、社會教育體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國的音樂藝術教育比較薄弱,國民的音樂素質普遍較低。

  雖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國各地非常火,而且他們有些是藝術音樂學院培養的學生,但是對於音樂才能的培養的更多的來自於從小的薰陶,我們這裡探討的“音樂藝術教育”跟音樂專門才能是有很大區別的,更多的是強調老師向學生傳授藝術修養、音樂鑑賞能力、音樂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為社會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質的人才;據我對各大學校探訪瞭解到,大部分學生對於音樂藝術教育很有興趣,但是與之相反的是學校音樂課程的設定過於簡單和敷衍。

  3.音樂藝術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實施機制

  大力發展音樂藝術教育的口號聲音喊的很廣泛,但是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它的實施機制並沒有得到妥當的思考。

  首先,我認為建立全國教育的新觀念精神層次,既音樂藝術教育必須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須得到充分的推廣,讓國人都知道,就好比當年的計劃生育一樣,得到全民的響應。

  其次,我認為在實施過程中的保障機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實施說明事情已經做了,但是事情最後的結果和反饋如何,以及將來我們該如何行動,都是依靠保障機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時保障機制還能保障這些理念的順利實施,不受外部環境的侵害和打擾。

  最後,我認為對於音樂藝術教育應該具有前瞻性,我們可以借鑑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來本地化後為自己所用,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然後最重要的還是領導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徹底和更好些,這點顯得格外重要。

  4.結論

  經過對音樂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音樂藝術教育對於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後建立相關的實施機制,來最後分析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以上是我對兩者關係的認同和思考,希望後來者能夠參考,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家形勢繼續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騰飛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孫美蘭.藝術概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