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新在哪裡

  民國初年,一場文化改革的運動悄悄發芽,這場文化改革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我們今天的說話以及寫作方式都與這場運動息息相關,這場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相比於傳統文化,呢?

  新文化運動究竟新在哪裡

  ?首先在它的領導階級上面,這次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群體,他們和維新派和革命派是不相同的。其次,這次文化運動的提倡的內容不一樣,新文化運動提倡人們要學習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認為封建迷信毒害了許多百姓;提倡人們要學習西方的民主社會,反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獨裁專制制度,反對任何獨裁製度的復辟;並且由於白話文簡單易學,沒有文言文的高不可攀。新文化運動也號召廣大人民群眾使用白話文交流。新文化運動還新在前期運動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主要思想,後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它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那麼除了指導思想和內容與其他文化運動不同,呢?最主要的還是運動的基礎,新文化運動的基礎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由於20世紀初期的經濟得到了短暫的發展,知識分子不斷地增加,他們成為了這次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和支持者,後期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轉變為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也成為了這次運動的基礎,積極參與到新文化運動中。

  新文化運動發生的地點

  新文化運動發生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登上王座,可以說整個中國都蒙上了一層陰霾,中國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的黑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的人們喘不過氣來,很多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感到十分彷徨不知該何去何從。

  而在中國,發展最繁榮、經濟最發達、資本主義發展最深入人心的地方就是上海,所以新文化運動地點也就在上海。當時的上海是亞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是民國國民收入的最重要來源。這裡建築設施完備,也是外國人最先到達中國的地方,是外來產品外來思想最先接觸的地方,所以上海各個大學的學生是大陸思想最先進的知識分子。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蔡元培先生在做北長之前,曾經兩次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為國家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運動的發起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也都曾在上海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是從西方傳來的民主、自由精神,資本主義思想在他們心裡早已生根發芽,看到落後的中國仍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這些資產階級激進派自然而然地發起一場思想的革命狂潮,也就不足為奇。

  在兩年之後,隨著資本主義思想的不斷深入,更多的人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啟蒙,陳獨秀等人受到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任職教授。運動後期,新文化運動地點從上海遷到了北京。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915年,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發動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魯迅、陳獨秀這些都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文人作家,代表著一個國家最新潮而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所以,從新文化運動的發動人上,就可以看出來,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文化上的較量,是解放思想,拯救靈魂的文化運動。

  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發行作為開始,新文化運動拉開了序幕。在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陣營裡,民主,自由,民權,平等這些思想作為運動的指導思想,指引著新文化運動前進的方向,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發揮到了極致。新文化運動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將自由平等的思想深植人心,信奉科學的意識也為人們所接受。同時,新文化運動還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新文化運動也不例外,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也有它消極的一面。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傳統禮教,將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棄之如敝履。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不假思索地摒棄舊事物。只要是貼有“舊”的標籤的事物都會被視之為糟粕,絲毫沒有迴旋的餘地。這使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遺忘被丟棄,經典的古典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低谷。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