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爆發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昆陽之戰是綠林軍決定性勝利,新軍43萬兵力不敵綠林軍僅17000人的戰鬥力,此戰讓劉秀“一戰成名”。此戰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歷代頗受關注。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昆陽之戰爆發的背景原因,希望你喜歡。

  昆陽之戰爆發的原因

  當綠林軍殲滅了甄阜、樑丘賜軍,擊敗嚴尤、陳茂於南陽城下,接著劉玄稱帝,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之後,王莽才意識到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對新莽政權的壓力更大,因而決定轉移戰略重心,一方面將進攻赤眉的主力軍調到南方作戰;一方面緊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徹底消滅綠林漢軍。王莽為了編成對漢軍作戰的強大部隊,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徵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中的類似參謀的官吏,並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專門負責構築營壘,將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撼敵人。各州郡均自選精兵,由郡和牧守親自率領,限期到洛陽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陽的兵力達42萬多人,號稱百萬大軍。這些軍隊集中後,即開始向潁川開進。在潁川又會合了嚴尤、陳茂的部隊,隨即向昆陽方向進擊。大軍逶迤千里,糧草輜重絡繹不絕。

  公元22年***地皇三年***一月,綠林起義軍殲滅甄阜、樑丘賜軍後,接著在南陽城下又打敗了新軍名將嚴尤、陳茂。嚴尤、陳茂即率軍退往潁川。同年三月,漢將王鳳與太常偏劉秀等進擊昆陽、定陵、鄢城等地,進展順利。王常指揮的部隊在汝南等地區的活動也節節勝利。漢軍見新軍大隊人馬向昆陽地區開來,於是王鳳與王常率領近萬人的部隊佔據了昆陽城。這時劉縯指揮的大軍正在宛城圍攻守城之新新軍隊,勝負未見分曉,但宛城已是兵少食盡,內無鬥志,外無救兵,形勢對新新軍極為不利。

  昆陽之戰簡介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昆陽之戰劉秀一戰成名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劉氏後裔劉秀於公元23年率綠林軍與其進行了一場昆陽之戰。劉秀一戰成名,與其兄劉縯成為漢軍雙壁。從此,王莽再也沒有能力和更始抗衡了。各地豪傑聞訊後紛紛樹立反莽大旗,撞響了新莽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鐘。

  戰前態勢,總兵力50比1,一個是志在必得,一個是驚弓之鳥,似乎不戰而高下立判。大戰之時,劉秀從城外帶來的兵力不過區區3000人,城中則是一幫縮頭烏龜。這樣,作戰雙方的態勢是:總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勞,一方是驚疑不定,似乎不戰而成敗立知。

  劉秀這時顯露出了他臨危不懼的英雄本色,他說昆陽是軍事重鎮,不能丟。現在敵強我弱,逃也免不了一死;唯有拼死一戰,或有勝機。但因劉秀資歷淺,在更始諸將領中威望不夠,認為他“素日小敵怯,何來大敵勇?”所以沒有多少人信服。劉秀表示,願身先士卒,殺出重圍,去郾城、定陵搬兵。他只要王鳳、王常等人死守昆陽就行,等待援軍。當時昆陽守軍只有八九千人,劉秀遂帶著驃騎大宗佻﹑五威李軼、偏鄧晨等13名心腹騎兵,由南門乘黑夜殺出。

  或許是優越感太強烈了,或許是對漢軍的過度仇恨化為了蔑視,王邑、王尋這兩位三公級的人物,竟然選擇了幾乎就是江湖上單挑的做法:在發現劉秀的部隊後,兩人僅僅是帶了萬把人出來——巡視。以新莽特有的一貫派頭,估計這也就是個大型儀仗隊的架勢,簡單說,二王所帶的,並非正式的作戰部隊。

  兵法雲“受降如臨敵”——接受投降都要象兩軍對陣如臨大敵一樣,而這兩位卻臨敵如逛街,在戰場上帶一群圍觀者出來看熱鬧,其結果可想而知。

  他們還下了道死命令:“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其餘將士只許看、不許動。因此在整個戰役***如果這也能稱之為戰役的話***過程中,新莽的百萬大軍既不敢、也無法出擊——因為有令、因為根本就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主帥被斬殺,然後“哄”地一聲作鳥獸散。史載“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間狂風暴雨、驚雷震天、飛沙走石、江河暴漲……

  劉秀不但勇猛,而且極有智謀,他寫了一封宛城已派大軍增援昆陽的書信,不日即可抵達,在送往昆陽途中,故意丟棄於地。王邑軍撿到後爭相傳看,王邑得知後大驚,加之新敗,軍心遂如秋草遇霜一樣,立時搖落。

  而劉秀由於首戰告捷,個個意氣昂揚,恨不再戰。於是劉秀又在陸續趕來的援軍中,挑選精壯,組成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如狼嚎叫似的向王邑的大本營猛衝。王邑回到洛陽只剩下長安勇敢數千人。百萬雄師就這樣一敗塗地,王莽的主力遂告覆沒。漢軍則戰果輝煌,盡獲武器輜重。

  昆陽之戰中王莽戰敗的原因

  1、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2、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新莽的弱點,攻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新軍的戰鬥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新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具體來說:

  一、莽軍決戰戰場的選擇失當

  戰略決戰的雙方往往都是傾其全力以赴,即所謂畢其功於一役,因而通常是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地區進行較量。但是,這次決戰卻選在了昆陽這個不大的小城,儘管它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但就 戰略全域性來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師的險關要隘,而僅僅是處於京師長安、戰略重鎮洛陽、宛城這個三角軸心邊沿的一個不大的城邑。佔據了昆陽,一不會對京師形成威脅,二難以抵抗洛陽、宛城的南北夾擊,莽軍如果保住宛城,則漢軍即使佔領了昆陽,也很難長久保持。因而,在這樣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面對不足萬人的對手,投入42 萬大軍進行決戰,不能不認為是毫無意義的盲目行動。

  二、莽軍錯用驕狂無能的統帥

  戰略決戰維繫國家之命運,統治之存亡,戰場統帥對決戰的結局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新莽王朝選定統率42萬大軍的核心將領不是選賢任能,而是擇官高而定,以唯親是用。莽軍統帥王邑、王尋可謂自西漢以來戰爭史上少見的庸碌驕狂之徒。昆陽戰前,納言嚴尤建議不攻昆陽,直下宛城,一旦解圍,昆陽則會不攻自下。

  三、莽軍在戰略戰役上吃了輕敵的大虧

  莽軍統帥王邑依仗自己40多萬大軍的強大優勢,根本不把漢軍放在眼裡。當他指揮大軍到達昆陽城下時,不做任何具體的作戰部署,即下令攻城,並且盲目狂妄地說:“屠昆陽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在劉秀、李軼等調來援軍時,本來充其量不過幾千人,這正是莽軍利用自己的優勢消滅敵人的良機,但王邑等卻出於素來輕視劉秀的傲慢輕敵情緒,只出動萬人迎戰劉秀的3000敢死隊,而置自己的千軍萬馬於無用武之地。結果被劉秀軍一舉沖垮了莽軍的指揮中樞,遭至全軍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