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戰歷史資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之簡介

  今年的9月2日是日本簽署二戰投降書70週年紀念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華國際在此對中國在二戰中的歷史貢獻作一回顧。

  之開闢了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這是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的進攻。

  二戰主要有中國、太平洋、歐洲和北非4大戰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中國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從1931年9月開始,到1945年8月結束,歷時14年,是蘇聯、美國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3.5倍,是英國的2.5倍。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以上,其中軍隊傷亡380餘萬,佔各國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據統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為51個師團,其中,中國35個、東南亞10個,日本陸軍近70%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作戰,而用於太平洋戰場的兵力不足20%。戰爭結束時,中國戰場的日軍人數仍遠超過太平洋戰場。

  之支援了世界各個反法西斯戰場

  蘇聯紅軍在坦克的配合下,向德軍發起衝鋒。

  中國的持久抗戰有力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南進戰略、西進戰略、結盟戰略的展開,有效地支援了蘇美英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日本的北進戰略是以中國為基地攻佔蘇聯遠東地區。由於日本將陸軍主力投入到中國戰場,無力對蘇作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多次請求日本對蘇作戰,但中國抗戰的制約使日德無法進行戰略配合,從而有利於反法西斯盟國對其各個擊破。

  日本南進戰略的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日本計劃進攻澳大利亞,一面截斷美國與西南太平洋的聯絡,一面憑藉太平洋上的資源繼續擴張。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中國抽調大量兵力,該計劃遭到日本陸軍的拒絕。

  西進戰略是企圖進軍印度、印度洋,在中東地區與德意會師,迫使英國屈服,再全力對付美國。但同樣是因為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本無力實施西進與德意在中東會師的計劃。

  之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美蘇軍隊在德國境內的易北河勝利會師。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就積極開展結盟外交。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天,中國建議中美英蘇等國成立軍事同盟,終於得到了美英蘇的響應。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反侵略國家發表《聯合國家宣告》,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建立。

  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美英政府於1943年1月宣佈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與中國訂立平等新約,其他西方國家也起而效之,中國終於從法理上取得了與各國平等的地位。

  之參與戰後國際秩序重建

  這是蔣介石***左一***和夫人宋美齡***右一***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左二***、英國首相邱吉爾***右二***在開羅會晤。

  1943年10月,美英蘇中四國發表《關於普通安全的宣言》,宣佈儘快成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發表了開羅宣言,為中國戰後收復失地提供了莊嚴的國際保證,也為戰後處置日本、重建東亞新秩序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1944年8月17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四國在美國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膠園舉行聯合國籌備會議,通過了建立聯合國的議案,確定了聯合國建立的宗旨和原則。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宣佈成立,中國正式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4年到1947年,中國還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建立。

  【二戰“三巨頭”如是說】

  英、美、蘇三國首腦丘吉爾***左***、羅斯福***中***、斯大林***右***。

  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地區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避免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今年8月28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接受新華社等中國媒體聯合採訪時說:“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所經歷的犧牲已經得到了舉世公認,中國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已經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正確評價和廣泛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