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真存在夏朝嗎_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

  夏朝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國家形態的王朝,但夏朝究竟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夏朝的遺蹟究竟在哪一直飽受爭議。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古代王朝,曾被定義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從大禹開始,共傳了14代,經歷了17個王,總共存在471年***一說432年***;1949年後,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即將夏的範圍定為前21世紀—前16世紀。然而對於這幾百年間發生的事,我們知之甚少。

  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世家》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對夏朝的存在依舊深信不疑。直至民國時期,顧頡剛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界開始重新檢討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對於夏朝: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認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認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沒有關係。顧頡剛推測,“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而古人又視鼎為夏人所制,於是將兩者聯絡在了一起。

  第二,夏啟、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兩漢的人們編造的,此即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第三,顧頡剛並不否認夏朝的存在,但主張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從文獻邏輯上驗證。在約3000年前的《尚書·周書》中,即有關於夏朝的記載,那麼如先秦史學者朱鳳瀚所說,“西周早期文獻已言及夏,時克商未久,商遺民眾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個虛構的夏來,用以宣傳週到商,猶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麼如何能使早已有歷史典冊的商遺民相信?”

  同時,《史記》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驗證,那麼司馬遷關於夏世系的記述,也一定不會沒有依據。如王國維即說,“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

  其次,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實物依據。1953年二里頭文化遺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發現,此後偃師二里頭、鄭州羅達廟、洛陽東干溝等屬於同一文化的遺址被陸續發現,其中以二里頭遺址範圍最大,堆積最厚,故定名為“二里頭文化”。

  學者們很快注意到,二里頭文化遺址分佈的豫西、晉南地區,同文獻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約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紀年相當。因此,二里頭文化遂被定為夏文化。

  按照中國學者的研究,在二里頭遺址,發現有一號宮殿、二號宮殿,規模較大;同時有陪葬較豐富的“奴隸主墓坑”。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者徐旭生判斷,“此次我們看見此遺址頗廣大……那在當時是在為一大都會”。中國學者也大都相信,此處是古代一處都邑,只是對於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商都,還是夏都有所爭議。

  關於夏朝有無問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數十個文字狀的符號,且被認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

  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結繩、刻木記事。

  夏商周斷代工程為夏朝劃定了起訖時間,也無法服眾。自其階段性成果公佈以來,質疑聲從未斷絕。如在美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斷代工程被指“方法不科學: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號,而碳十四採納的英國牛津的程式,不代表國際標準”“試驗資料不真實:‘人為擬合’的資料至少32%不可靠,批評者現場用電腦進行了演算”等等。

  曾任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的林甘泉也說,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認同,“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對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這樣說就比較慎重,不要讓一般公眾誤解為夏朝的歷史已經被證實了。”

  總而言之,“夏”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過目前依舊無法斷言。我們沒有必要為了顯示自己歷史的長久,而急於宣佈一些並不可靠的成果。

  中國歷史上的夏朝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8] 。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 ,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