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保潔員的先進事蹟素材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公廁保潔員默默地勞動著、奉獻著,給人們一個舒服的如廁環境。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公廁保潔員事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公廁保潔員的先進事蹟篇1

  海淞公司公廁保潔班組45名員工在班長的帶領下,積極響應公司“建立國家衛生城區”的工作部署,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創衛期間公司下達的各項任務,為創衛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該班組榮獲了寶山區三八紅旗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評為公司先進集體、紅旗班組。保潔服務規範,樹立視窗形象

  在創衛期間,班組全體員工能以更加認真負責的態度、更高的標準,積極主動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結合公司考核要求,狠抓班組管理,加強班組職業道德建設,在作業規範,保潔質量、便民服務上下功夫,確保班組17座公廁和3個倒桶站的清潔衛生達到最

  佳狀態,樹立了良好的視窗形象。在上級的檢查評審中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遵守規章制度,傳遞社會美德  公廁保潔班要求全組員工人人爭當先進,班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據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嚴格考核。經常利用員工會議和家訪談心等形式對員工進行職業道德、規章制度、崗位技能、勞動紀律、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教育。員工們能以更高的標準做好保潔服務、遵章守紀、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工作。尊老愛幼,拾金不昧蔚然成風。加強技能培訓,提升服務質量

  班組45員工積極參加了公司組織的上海市崗位技能等級***初級***培訓,考試全部通過。有3名員工還取得了上海市崗位技能等級***中級***證書。班組員工積極參加公司舉行的“安康杯”職業技能競賽,取得了好成績。班組發動職工積極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不斷改進公廁硬體設施,使保潔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公廁保潔員的先進事蹟篇2

  每天凌晨,當人們還沉靜在甜美的夢鄉時,環衛工人已在為城市梳妝打扮,用他們的辛勤勞動換來了城市的整潔靚麗。

  環衛工人普通而平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想到環衛工人,記住環衛工人,有時甚至瞧不起環衛工人,還會投去冷漠的目光。但就是這樣一群人,為了給人們提供舒適優美的環境,用“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潔”的環衛精神,無怨無悔,默默奉獻,兌現著環衛人不變的承諾。

  現年46歲的環衛女工尚金紅是千千萬萬個環衛工人中的一員,她是儀徵市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1985年她到環衛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廁所保潔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展示著環衛工人的奉獻精神。

  一、無怨無悔的選擇

  1985年,22歲的尚金紅與其他30名同志按組織安排,加入環衛這一特殊的行業,在市環衛部門從事廁所保潔工作,幾個月後,有的忍受不了環衛工作社會地位比較低、工作髒苦累、工資福利待遇差這一現狀,紛紛“跳槽”離隊,只有尚金紅一人留了下來,這一干就是20多年。當時她有條件到每月能拿100多元工資、工作輕鬆的單位,卻毅然選擇了這個每月僅拿幾十元、工作又髒、又累、又辛苦的環衛工作,與環衛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工作中,她體會到了保潔工作的艱辛和其中的酸甜苦辣。一線保潔工作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有時還不被市民群眾理解,受一些不明不白的委屈。令她難以忘記的是,l997年4月的一天,尚金紅在保潔電影院附近公廁時,見有市民把糞便倒在已打掃乾淨的公廁瓷磚上,她上前好言相勸,不要亂倒糞便、汙染公廁環境,卻遭到該市民的辱罵、毆打,想起此事至今仍心有餘悸。單位領導、同事及時地關心、幫助、支援她,以環衛工人的傑出勞模時傳祥的先進事蹟感染她,用“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潔”的行業精神教育她,使尚金紅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認識,環衛工作雖然髒苦累,卻與群眾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幹,只是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這樣,尚金紅當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城市美容師”,任勞任怨地工作在環衛戰線上。

  二、愛崗敬業作表率

  最初參加環衛工作時,保潔人員較少,尚金紅每天要保潔15座公廁,近百個蹲位。由於當時公廁硬體條件比較差,加上作業任務重,每天巡迴穿梭在15座公廁之間,工作量較大。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她每天凌晨4點鐘從家出發,徒步2至3里路上崗,一次作業下來,經常使她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腳痛。而她面對困難不洩氣、不動搖,同時虛心向老同事請教、學習,特別是有關清掃保潔作業技巧,回家還利用休息時間,苦練刷洗技術,有時所用的竹梢把把手刺成了一道道傷痕,她也不在乎,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廁所保潔質量。多年來,尚金紅練就了一套保潔作業又快又好的基本功,保潔公廁時,她總是彎下腰一點一點地把糞池沖洗乾淨,衝不掉的,用掃把刷,用硫酸洗,不行甚至用手摳,為的是不留一點汙漬;若公廁堵塞積汙,還自己疏通,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廁衛生整潔清爽。

  2000年以後,隨著保潔人員的增加,保潔要求的提高,尚金紅每天要保潔的公廁從15個減少到9個,就是這樣也比一般的保潔員要多保潔2個公廁,由於尚金紅吃苦耐勞、踏實肯幹,對工作認真負責,受到了單位領導的信任,單位安排她擔負各項建立檢查較多、主要的幹道、最繁華的“視窗”的國慶路步行街公廁、電影院公廁、揚子公園公廁等廁所的保潔工作,領導的信任,工作的責任,使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工作在保潔作業一線,早晨第一個到崗,傍晚最後一個離崗,為了使所保潔的公廁環境衛生保持整潔、乾淨,堅持全天巡迴檢查保潔,一天來回3至4趟,每趟用時2小時左右,她總是經常對那些亂倒糞便的人進行耐心細緻的宣傳教育,有時還要受氣捱罵,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她幹累後,稍事休息,又繼續幹。同事心疼地對她說:“尚大姐,您回去吧,少保潔一遍公廁的衛生有啥,何必呢?”可她總是說:“城市衛生靠我們大家來維護,單位把任務交給我,就應向單位、社會負責,給老百姓一個乾淨環境。”

  尚金紅從事保潔工作二十多年來,成了轄區內小有名氣的清潔工,哪裡公廁環境髒、哪裡有群眾呼聲,她就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裡。她在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愛崗敬業,二十幾年來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炎炎烈日,從來沒有遲到、早退,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

  2004年11月下旬,為迎接創衛和城管創優的檢查,市城管局要求以整潔有序的市容衛生迎檢。單位又把尚金紅調到必檢的、人流量多的、保潔難度最大的幾個廁所保潔,她結合實際,不間斷巡迴保潔,一手沖洗,一手洗刷,蹲下作業,對她身體偏胖的人是多麼難受,可是,這一蹲下就是7、8個小時,汗水溼透衣衫,咬牙拼命幹,長時間下蹲使大腦供血不足,站起來差點暈倒,同事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勸她回家休息,她卻說“離我一人,廁所保潔工作我相信能行,但是多了我一個人的力量,廁所會變得更加乾淨整潔,現在是建立關鍵階段,我怎麼能離開”。在她的感染下,大家團結一心,埋頭苦幹,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尚金紅就是這樣為了集體榮譽、改善公廁衛生,用辛勤的汗水、艱辛的勞動,甚至是身體健康換來了市民整潔、清爽的如廁環境。

  有人為尚金紅的工作進行了初步估計,20多年來,她為保潔公廁來回走了5萬多公里的路,清洗保潔公廁近12萬個次,疏通堵塞的廁所4000餘次,她總是淡淡的說:“單位給了我一份工資,就應該盡心盡職把工作努力地幹好”。

  三、真情言傳帶新人

  做為多年的廁所保潔員,為了樹立環衛工作良好形象,尚金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真情和關愛引導了一批又一批環衛新人。她在幹好本職工作之餘,積極加入到宣傳環衛工作中去,特別是2003年,單位建立基層文明單位時,為了使這項活動推向深入,尚金紅把單位提出的“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潔”、“城市不乾淨,我們臉無光”、“環衛是我家,搞好靠大家”等建立口號熟記於心,教育年輕的環衛新人,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同時帶領廁所保潔員隊伍開展了“請”字在先、文明保潔、禮貌服務等活動,深受市民群眾的好評。

  在工作中,她將自己多年的廁所保潔技術和經驗傳授給新人;在生活、思想上,像大姐一樣對同事予以關愛。她經常在同事們特別是新人面前反覆叮嚀:用水要節約,上班一定要穿標誌服,作業時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誰家有困難,她積極向組織反映,誰生病在家,主動替班承擔工作任務。2000年12月,一位保潔員在工作時被一輛電力車撞傷後,尚金紅立即把他送進醫院,幫助辦理掛號、急診和入院手續,及時對這位同事予以安慰,出事的當晚,她還親自為同事拿藥、端茶等,護理了整整一個晚上,令這位同事及其家屬十分感動,此事在單位傳為佳話。

  尚金紅經常講:“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只要大家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城市環境一定能搞好。”

  四、生活困難不言苦

  見到尚金紅的人,都會被她言談中時不時發出的笑聲所感染,她的開朗和樂觀感動著每一個人。尚金紅剛乾公廁掃保潔時,總是紅著臉,把工作帽沿壓得很低,低著頭默默地作業,擔心遇見熟人,親朋好友也不贊同,勸說:“幹什麼不好,偏去打掃廁所”。就連讀小學的兒子當著同學面都不敢認這個掃廁所的媽媽。當初,尚金紅到兒子就讀的學校開家長會,兒子讓她坐在最後一排,擔心同學知道自己的媽媽是掃廁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子如今已長大成人,再談此事也感到愧疚。尚金紅的丈夫10年前因腦部3次出血,而成為植物人,無法幹活,而尚金紅一天的廁所保潔下來,已累得疲憊不堪,幾乎沒有力氣幹家務,但還得咬咬牙,服侍丈夫,操持家務。尚金紅一家三口住在丈夫病前單位照顧的28個平方的房子裡,每個月要承擔丈夫500元左右的醫藥費,自己的工資卻僅有600元左右,面對這一切,尚金紅說:環衛保潔工作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既然選擇了這一份工作,就應幹一行、愛一行,盡力把工作幹好,我將心甘情願地繼續為城市“美容”。

  斗轉星移,春華秋實,辛勤的汗水澆灌了豐碩的果實,艱苦的勞作贏得了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在二十幾年工作期間,尚金紅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廣大職工的一致讚譽,這是一個值得你、值得我、值得我們大家為之敬佩和學習的人。

  公廁保潔員的先進事蹟篇3

  現年43歲的楊梅,是廣東省河源市金鉤灣的一名普通的公廁保潔員。當公廁保潔員11年來,她以“勤就是乾淨,懶就是髒”的態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看到地板髒了就拖,看到蹲位髒了就衝,將公共衛生間打掃得比家裡的還要乾淨。11年間,她始終以微笑待人,樂於助人,讓素不相識、舉目無親的外地人在衛生間的管理房住宿,想方設法幫他們找工作。一個月僅拿2800元還不夠家庭開銷的她,將獲得“河源好人”、“廣東好人”的獎金共7000元,分別捐給了困難的學生、肝癌患者。

  1.服從轉崗 面對女兒的不理解 她下定決心好好幹

  1988年,楊梅隨同丈夫從廣東汕尾來到河源,在河源市區一家國企當上了倉庫管理員。那時的她,留著一頭及腰的長髮,經常穿著漂亮的連衣裙。2000年,因為這家國企改革、員工分流,楊梅被分配到河源市城管局上班,成為了一名掃街的環衛工人。

  從原來可以體面地坐在辦公室裡上班,到突然要上街打掃衛生,楊梅打心裡覺得不是滋味。上街掃地的第一天,楊梅不好意思穿上環衛服出家門,她將環衛服用黑色的袋子包得嚴嚴實實的,到了城管局後,才將環衛服穿上,然後戴上一頂大大的草帽,確保不讓人輕易認出後,才安心地拉著垃圾車上街。

  精神上的壓力增加了,工作強度也加大了。原來一天只需工作8個小時,現在每天清早5時就要出門,工作長達10個多小時。瘦弱的她,每天還要拉上5車至6車的垃圾到數千米外的垃圾中轉站,而這一車垃圾就重達200斤。一天下來,楊梅累得腰痠背痛,晚上回到家常常吃不下飯。

  因為長期勞作,楊梅原本細嫩的雙手長滿了老繭,手上、腳上的青筋暴起,而且常常一身汗酸味。為了便於工作,她那及腰的長髮也被剪去。

  不過,這些辛苦都是其次的。一次,女兒的一個小舉動,深深刺痛了楊梅的心,但同時也堅定了她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

  當時,楊梅負責清掃的街道,剛好在女兒就讀的市一中附近。一天,女兒放學與同學一起回家,遠遠看見母親在掃地,她立即拉著同學繞道而走。楊梅見狀,拉著垃圾車默默地背過身去,但瞬間淚流滿面。

  “女兒不理解,工作又辛苦。是否要放棄?”那天回家後,楊梅輾轉反側地想了一整晚,但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工作不分貴賤,一定要幹好這份活。

  隔天清晨出門,楊梅堅定地穿上了環衛服,大步朝著城管局走去。

  為了讓女兒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楊梅經常在晚上回家後,讓女兒給自己擦藥酒,然後跟女兒談心。看著母親朝九晚五地勞累,女兒的心態也慢慢地改變了。她經常幫忙做家務,假期幫母親上街掃地,晚上給母親泡腳。

  因為楊梅的辛勤勞動,她負責的街道乾淨整潔,經常受到領導的表揚。這讓楊梅感到很自豪:只要認真工作,就會得到認可。

  2003年,楊梅又服從安排成為了一名公廁管理員,負責離家不遠的金鉤灣公廁的保潔。

  2.愛崗敬業 勤懇工作換來“舒心如廁”好環境

  楊梅負責的金鉤灣公廁,就在河源市區新城汽車站附近,每天都有數百人到公廁方便,但那裡的公廁卻是市區最乾淨整潔的公共衛生間之一。

  是不是真的如此?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記者來到該公廁“探訪”:地板、牆壁乾淨錚亮,空氣中彌散著濃濃的空氣清新劑的味道,蹲位乾淨如洗,看不到汙漬。記者用手往牆壁上一抹,沒有灰塵。

  公廁對面,就是藥店、水果店及居民樓,在客家地區,居民都不喜歡“開門見廁”。但在這裡,一切都顯得非常和諧。“這家公廁比我家還要乾淨。水壓低的時候,我還會到公廁內洗澡,洗衣服,感覺很溫馨。”水果店老闆張先生說,當初他還擔心會臭氣熏天,現在看來,當初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因為廁所內一塵不染,一些前來上廁的人,會脫鞋進廁所內方便,友好地跟楊梅打招呼問好。“這裡的廁所太乾淨了,進去方便時我不自覺地就脫下了鞋。”附近一住戶李阿姨這樣說。

  這樣“舒心如廁”的環境,離不開楊梅的辛勤勞動。每天早上6時30分,當許多人才準備起床的時候,楊梅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換上工作服,穿上雨鞋,戴上袖套,檢查、打掃便池、清掃地板、噴灑空氣清新劑。為方便市民,營造良好環境,楊梅還自掏腰包,購買了衛生紙、空氣清新劑,放在公廁內。

  楊梅的家就在金鉤灣公廁附近,是簡易的水泥房。“不好意思,家裡很亂。”楊梅難為情地說,因為工作忙,她一個星期才收拾一次屋子。走進楊梅的家,記者發現,凳子上、沙發上,堆著凌亂的衣服。

  “我家裡不可能每天都抹,但公共衛生間是每天都抹得乾乾淨淨的。衛生間打掃乾淨了,大家來就覺得舒服了,自己也舒服。”面對家裡跟公廁間的衛生差距,楊梅這樣解釋到。

  公廁的衛生情況,大多數人可能都親身經歷過;但實際上,遠不止如廁者平時看到的那樣。“每天都會出現部分人,非常不注意衛生,經常將汙漬弄到地板、牆壁、廁門上,真不知道是故意惡作劇還是怎樣!”據楊梅觀察,不少如廁者都有個不良的習慣,一進公廁門就先隨地吐一口痰,再踩來踩去,非常不好打掃;跑進公廁貼“牛皮癬”的也是一天好幾輪,又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清理。“前些年,公廁用的還是木門,一些門縫裡都能見到‘汙漬’。我就只能拿鋼絲球去刷,手指經常刷出血。”

  看到堪憂的衛生狀況,楊梅還自己寫過一首詩提醒如廁者。“文明新風尚,衛生靠大家。不要亂吐痰,不亂扔雜物……”念起自己的詩,楊梅害羞得紅了臉,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原本寫了八句,後面四句想不起來了。當時就是有感而發,覺得還挺押韻的。”

  在工作中,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梅始終對周圍的人保持微笑。就這樣,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友善,楊梅和周邊住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附近有的居民外出旅遊,還會帶特產給她吃。

  3.不求回報 為需要幫助的人重拾生活信心

  在11年的保潔生涯中,楊梅常常會撿到市民、遊客忘記帶走的物品,每次她都妥善保管失物,積極尋找失主,並及時將物品還給失主。面對一些需要幫助的市民,楊梅還會熱心地提供各種幫助。

  2011年冬天的一個下午,有位大姐拎著旅行包,一屁股坐在楊梅負責的公廁樓梯上抱頭痛哭。楊梅見狀上前詢問,但大姐只是一味地哭。到了晚上六點多,楊梅到對面的餐館給她買了飯菜,她也不吃。一直到晚上十一點,這位大姐忽然說,她要在公廁過夜。楊梅想請她到自己家裡去住,大姐執意不肯。看她一個單身女性,為了她的安全,楊梅只好陪她在公廁管理房過了一夜。

  沒想到,大姐這一住就是6天。斷斷續續地,她也向楊梅說出了她的遭遇。原來,大姐是山東泰安人,姓劉,40歲,2010年和丈夫一起來到河源,在一家工廠做事。因為兒子要高考,劉大姐就先回家照顧兒子了。可讓一家人沒想到的是,老公在這期間竟有了外遇,還提出要離婚。面對這樣的突變,瞬間擊垮了劉大姐,她不知道該去哪兒,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劉大姐的遭遇讓楊梅一家人唏噓不已。為了幫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楊梅一家人努力幫劉大姐找工作,最後成功介紹她到一家茶莊任職,開始了新的生活。

  2013年5月,一對安徽籍朱姓外地進城務工夫妻,不小心在河源火車站遺失了錢包,飢腸轆轆,居無定所,兜兜轉轉來到金溝灣如廁時,碰到了楊梅。楊梅看到夫妻倆失魂落魄的樣子,就主動詢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得知他們丟了錢包,楊梅主動安慰並照顧夫妻倆,並買快餐給他們吃。

  看見如此潔淨的公共衛生間,朱姓夫婦請求在衛生間管理房住下,共住了16天。這期間,楊梅四處幫他們找工作,最後給他們介紹了一份清潔工作,讓他們在河源安頓下來。

  公廁靠近車站,前來上公廁的大部分都是素不相識之人,楊梅難道不擔心尋求幫助的人是騙子?對此,楊梅笑笑說,看到這些人尋求幫助時無助的眼神,她就很想幫他們分憂一下。也沒有考慮那麼多。她說:“即使是騙子也不怕,我也沒有什麼好給他們騙的。”

  4.慨慷解囊 將7000元獎金捐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你家裡經濟也緊張,卻這麼熱心地幫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謝你!”從楊梅手中接過5000元的資助,張秋香熱淚在眼眶裡打轉。

  2014年4月,張秋香的丈夫鄭世澤不幸患了肝癌,而且到了晚期,每天都需要近2000元的醫療費用。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後無奈出院。張秋香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但她在公廁內經常偷偷傷心落淚的情景,被細心的楊梅發現了。

  “你怎麼了?為什麼哭?”一次,楊梅碰到傷心流淚的張秋香。“我老公肝癌晚期了,無錢醫治只好從醫院回家了”,張秋香哽咽地說。“我這裡有一點錢,這就給你回家拿去。”得知原委,楊梅立即回家,將在2014年獲得“廣東好人獎”的5000元獎金給了張秋香。

  捐出去的還有“河源好人獎”的獎金。2013年評為敬業奉獻類“河源好人”後,楊梅獲得了2000元的獎金。“這錢該怎麼用”,讓楊梅犯了難。同事們知道後,都勸她說把獎金貼補家用。但她還是把獎金原封不動放著,“我還是想著捐出去好。看見那些有需要幫助的人,我想捐給他們。”

  經過多方打聽,楊梅得知,河源市源城區東埔中學一名正在讀高三的學生黃青霞,母親去世,父親要獨自撫養3個子女,負擔很重。黃青霞面臨失學。楊梅將錢送到了黃青霞手中,“你們比我更需要”。

  楊梅一個月的工資僅有2800元。丈夫無固定職業,女兒上大學,光生活費一個月就要1000元,楊梅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家裡的開銷。但面對困難的學子和市民,她總能慨慷解囊。

  “家裡的困難,只要稍微節省一下,就可以挺過去。他們急著用錢,我將錢捐給他們,只是發揮‘好人獎’這個獎金的作用,這其實沒什麼的。”每當媒體採訪時問起這些事,楊梅說得最多的是,“這其實沒什麼的”。

  對困難學子、市民能如此慷慨,但對丈夫和孩子,楊梅卻有點“小氣”。楊梅的女兒在廣東華南農業大學讀書,一開始生活費每月僅有600元,熬了一個學期後,楊梅才給增加了400元。她經常教育女兒,衣服只要乾淨整潔就好,不用太貴,不要跟其他人攀比,要努力學習。她還經常叫丈夫少抽菸、喝酒,節省家裡的開支。

  5.“楊梅”花開 “像她一樣做好人”

  自楊梅獲評敬業奉獻類“河源好人”及“2013年度河源市道德模範”後,河源市城管局公廁隊向全體職工發出了《向金溝灣保潔員楊梅同志學習的倡議書》,並召開了職工座談會,學習楊梅的先進事蹟。

  不知不覺間,楊梅愛崗敬業、樂於助人的行為影響了身邊的兄弟姐妹們。

  在空閒時,楊梅會閱讀一下單位發的兩本書《大國廁夢》和《用心去工作》。資料圖片由中國文明網廣東站提供

  位於河源市區文化廣場公共衛生間,曾經因髒臭出名,而今也變得能讓市民“舒心入廁了”,負責管理的保潔員葉秀娥,不但責任心強而且樂於助人。一天晚上,葉秀娥發現,一位老人在廁所內半個多小時了都沒有出來。她走上衛生間門前問老人需要什麼幫助。開門後發現,老人臉色蒼白,而且有髒汙從雙腳間流出,手上、褲腿和鞋上全是糞便,原來老人家突然失禁了。葉秀娥趕忙燒了熱水給老人沖洗,並拿了衣服給她換。後來,老人的家屬還特意找到葉秀娥表示感謝。

  葉秀娥說:“楊梅的事蹟深深感動了我。我也要像她一樣,盡職工作,樂於助人。”

  在獲評“中國好人”後,各種讚揚與榮譽鋪面而來,但對此,楊梅心態十分平和,她謙遜地說:“工作不分貴賤。保潔員是我的本職工作,我只想踏踏實實地做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