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論文摘要:古鎮是民族歷史的“活字典”,也是我國曆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卻遭到了大量的損毀和破壞。做好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做到以下三點: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多學科介入保護;積極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論文關鍵詞: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近年來,古鎮旅遊由於適應了城市居民尋幽訪古及休閒體驗的需求而成為發展極為迅猛的旅遊形態,其參與性與體驗性十分突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我國的旅遊熱點之一。與古鎮“旅遊熱”接踵而至的古鎮“開發熱”、“申遺熱”也日漸升溫。而隨著當前我國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作為“東方聚居文化的瑰寶”的古鎮正面臨著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為特徵的現代化的強力衝擊。因此,我們應該冷靜思考的是:古鎮本身就是歷史文化遺產,是古鎮旅遊、開發的“根本”,而消失的文化是不可複製的,若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甚至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消失,不僅使古鎮旅遊、開發成為無本之末,更是我們這代人對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文化的一種罪過。由此,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古鎮歷史文化遺產,就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重大課題。
***一***概念提出
鎮,從現代釋義看,是介於村與縣之間的人類聚落形態。從歷史角度看,鎮的發展經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日軍,小日守捉,日城,日鎮,而總之者日道”,…因軍事需要,才設立了鎮;北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市鎮逐漸融合,“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從此,鎮便成為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並完善的、以一定文化特徵為中心的地緣組織。“所以,現代意義上的鎮應該追溯到十世紀前後的宋代,是在唐末農村出現的大量草市的基礎上形成的日常交換商品和社交的場所,是介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自發形成的經濟社會空間。鎮是鄉村都市化的結果,鎮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而古鎮,就是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始終延續並保持原有村鎮的地理環境、建築風格、風俗特色與文化內涵的具有歷史文化遺產性質的現代人類生活聚落。
為了更好地保護散佈於我國廣闊大地上的珍貴的民族文化載體——古鎮,2002年我國政府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歷史文化村鎮做出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即“儲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村莊”。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文化名鎮應具備以下內涵:遺產、文物古蹟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2003年10月,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公佈了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標誌著我國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正式建立,而這些歷史文化名鎮正是目前散落在我國現代化城市邊緣的眾多古鎮的傑出代表。
***二***古鎮的價值
古鎮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內涵,又有優美和諧的自然生態。我國古鎮數量多,分佈廣,這也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古鎮旅遊打下了良好基礎,“而古鎮的價值不僅僅只在旅遊,更在於她的歷史功能,她的文化功能,她的建築功能,甚至可以說古鎮是一個人、一個民族迴歸自我的精神寄託”,-4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旅遊經濟價值十分重大,“或譽為‘民間藝術的搖籃’,或比作‘東方聚居文化的瑰寶…。
1.文化價值。古鎮作為歷史傳統與現代化文明交融的文化形態,承載著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當地居民的傳統風俗、宗教信仰、價值取向、建築理念、審美觀念等多種文化內涵。
2.科研價值。古鎮擁有獨特的歷史程序與豐富的民風民俗,經過千百年的沉澱與傳承,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間傳統,加之古樸的環境、優美的風光,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建築學家、民俗學家以及攝影、繪畫、影視界的專業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範本。
3.旅遊價值。人們到古鎮休閒旅遊,可以切身體會到在喧囂都市所欠缺的舒緩與平和,可以體會歷史的滄桑之美,可以放鬆心情,其滿足了遊人追求“精神家園”、懷念傳統、返樸歸真的精神需求;同時,通過旅遊開發,也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 保護的內容與問題
***一***保護的內容
1.土著居民。土著居民及其文化是古鎮的靈魂。由於不適當的旅遊開發,目前我國古鎮內土著居民的老齡化與年輕人外遷現象比較嚴重,同時大量外地民眾湧人古村鎮旅遊觀光或商業開發,由此,人口置換現象出現,外來人口增多併成為古鎮的主體。人口置換勢必帶來文化變遷,“歷史文化村鎮的靈魂,小在小橋流水,大在鄉土人家,以及存在於土著居民中的民俗文化”。-6沒有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古鎮將徒有其表,因此,土著居民應是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物件。
2.民間文化。“如民風民俗、名人詩文、民間藝術等,它們和文物古蹟、傳統民居相互依存襯托,共同反映出古村鎮的歷史文化積澱”。民間文化包括:在古鎮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最具地方和民間特色的語言、音樂、舞蹈、戲曲、傳統工藝美術,以及裝飾服飾、地方特產、風味飲食等物質和非物質的歷史文化遺產。
3.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古鎮的山水風景和自然風貌,是古鎮人文環境的物質基礎,它與歷史文化交融,共同構成了古鎮的全貌,體現著古鎮的和諧之美。這包括:古鎮中的山水風景、花草樹木、農田土地等。
4.文物古蹟。我國文化古蹟眾多,而其中的絕大部分並未分佈在城市,而是在城市邊緣的或交通不暢的古鎮。文物古蹟作為記載歷史資訊的實物,具有極高的考古學意義和歷史科學價值。而在古鎮的文化古蹟中,古建築是古鎮格局與風貌的重要外部載體,是古鎮歷史文化的結晶。因此,必須保護古鎮中的古宅、古橋等建築,還包括古鎮老街的格局舊貌及整體佈局方式等。
***二***保護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科歸屬不明。有關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系統研究,在我國的學科歸屬上是一個盲區。著名學者馮驥才認為,“由於民間文化是一種自發的文化創造,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在面臨商業化、全球化的衝擊時,它們顯得異常脆弱。可以說,每一分鐘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每一天都有一個古村落在進行現代化改造。”目前,在中國由於很難劃分有關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科歸屬,因此,古鎮始終難以進人學術界的一線視野,有關研究主要由以建築學、旅遊學等為主力的邊緣學者所從事。正是因為學術分科的盲區,使得專業保護工作開展的進度遠遠落後於旅遊開發的速度,使得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2.旅遊開發導致雙重破壞。生態汙染與破壞和文化汙染與破壞,是當前古鎮旅遊開發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關於中國古村古鎮保護與發展的《磧口宣言》中指出:“各地政府應編制和完善保護規劃,提出保護目標和具體措施,作為古村鎮保護的行動指南,還應把古村鎮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安排專項保護資金,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古村鎮保護,開展最廣泛、最有效的保護工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受到經濟利益驅動,旅遊開發的部分措施失當,導致了古鎮在生態與文化兩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對江蘇省同裡鎮旅遊者旅遊感知調查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旅遊資源開發給古鎮帶來的不良影響。
***1***生態破壞嚴重。首先,水質遭到破壞。目前,水汙染已成為幾乎所有古鎮共同面臨的環境難題。企業排汙、生活排汙,加之部分素質欠佳的遊客造成的垃圾汙染,使得許多昔日草綠水清、群魚嬉戲的清澈河道,逐漸變成令人窒息的髒水溝。其次,衛生環境質量下降。“垃圾是旅遊古鎮的主要汙染源。據統計,周莊古鎮遊客人均留下垃圾0.8kg,那麼每年180萬人留下的垃圾就可想而知了。”垃圾汙染不僅影響了古鎮的旅遊質量,影響了公共衛生環境,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古鎮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舒適的生活環境。
***2***文化異化嚴重。一是物質文化受到毀壞。這主要表現為以古建築為代表的文物古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舊城改造”政策在細節與導向上欠合理,有“一刀切”之嫌,對決策者與民眾均產生了誤導。另一方面,部分決策者文化素質欠缺,尚未符合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決策者所必需的職業素養要求,同時,其迫於政績考核的指標壓力,急於取得“市容市貌建設新成果”與立竿見影的“經濟增長指數”故而亂搞開發專案,導致一些古鎮的古建築或被拆毀,或被人為“仿古”、“復古”,使得古建築變得不倫不類,基本成為千人一面的現代居民社群,而徒有文化古鎮虛名。此外,自然原因、部分遊客的人為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鎮物質文化受到損毀。二是非物質文化遭到破壞。一方面,民風改變。古鎮原本擁有熱情、質樸、勤儉的民風,但在旅遊開發過程中,部分居民拉客宰客、製假售劣、偷工減料、服務意識下降等現象層出不窮。同時,土著居民商業化導致了古鎮行業佈局失衡,由此出現的當地社會風氣的變化也令遊人頗感失望。另一方面,文化流失。商業化競爭入侵當地人的思想意識,由於缺乏保護當地文化的制度安排,居民尤其是年輕人不願主動傳承當地文化,導致當地傳統文化逐漸流失。受現代化文明的強烈衝擊,因“文化同化”而導致的文化流失也比較嚴重,這尤其出現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古鎮中間。他們獨具特色的傳統服飾被大眾化的西裝、牛仔褲、高跟鞋等取代;他們的傳統民居也漸漸被磚瓦房替代。是文化雷同。因現代化本身所具有的強烈的同一性的衝擊,加之經濟利益的直接刺激,提高服務質量的意願在轉化為行動時,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文化雷同。其結果是高檔餐飲、賓館、娛樂場所充斥著小小古鎮,有的古鎮的正街已演變成“酒吧一條街”,這種對古鎮自身文化的主動拋棄與對現代城市文化的主動移植,共同作用而衍生了許多古鎮如今的文化雷同。同時,由於古鎮的商業氣息過於濃厚,導致古鎮猶如旅遊商品千篇一律的“集貿市場”。以周莊為例,“在周莊古鎮目前有900多處房產,其中80%為鎮集體所有,全部被租出用於開店或居住。在周莊古鎮開發之前,這裡的飯店、商店為800多家,而現在飯店超過150家、商店1800多家。可謂戶戶開店,家家經商,進入古鎮,彷彿進入一個購物步行街,就連遊人慕名前往的旅遊景點也淹沒在這個巨大的商海之中。而且在當地經營的商品中,地方特色產品較少,而稍有名氣的地方特產‘萬三蹄’則因滿街都是所謂的‘正宗’,讓人真假難辨,使部分遊人對其失去了興趣。”
三、保護的對策
要做好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就必須做到:加強政府監管,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擴大宣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與人文環境,加強相關立法與執法等。除此之外,還應著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政府加大資金投入
對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來說,加大資金投入是關鍵。長期以來,在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政府為主導,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遺憾地看到,各級政府部門均以“資金缺乏”為由,將轉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完全等同於招商、出讓經營權,引入社會資金與民間資金來進行旅遊開發。“同時由於各開發實體在開發過程中思想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協調性,也對古鎮的後續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堅持政府為主導的原則,並不排除創新古鎮開發的投融資體制,只是在資本運營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其管理職能,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實施統一規劃、有效管理,’對不符合規定的做法堅決予以取締和廢除。”…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投資者應該是政府。政府不應該只充當“管理者”與“懲罰者”,更不能只滿足於“稅收”。政府部門應每年撥出一筆專款用於古鎮的修繕和維護,以解決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二***多學科介入保護
首先,要明晰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科歸屬,這會使保護工作更具專業性,使科研任務得以明確到專業機構與人員,防止出現科研方面的推諉扯皮現象。
其次,在明確了學科歸屬的基礎上,應鼓勵多學科共同支撐,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積極介入。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古建築學者的獨立任務,“不但要發揮建築界主力軍的作用,還須經濟、旅遊、地理、歷史、生態文藝、民俗、司法等各個領域學者的共同參與通力合作。其中人文學者與建築學家同樣不可或缺。”¨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到的學科較多,“因此就需要相關多種學科的參與和努力,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保護,這就包括歷史學、地理學、建築學、社會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其中,歷史學研究方法的介入尤其重要。通過歷史學的介入,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古鎮的歷史程序,闡述古鎮獨特的文化內涵及其發展脈絡,從而增強古鎮文化主體——土著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喚醒並激發起他們的更深層次的“文化自覺”,引導他們主動地熱愛古鎮歷史文化,並積極投入到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日常工作中去。
***三***積極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首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獲得一筆固定的保護資金。其次,可以擴大古鎮的知名度,加快創立民族品牌。通過這種更高層次的宣傳,古鎮的知名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可以使古鎮持續保持對遊客的吸引力,從而延續古鎮的生命週期,有利於促進古鎮旅遊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結語
目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正大步行進在“進入現代化”的光明大道上。在現代化文明的強勢推進下,我國古鎮正面臨著城市化的步步緊逼,而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也難以避免地出現了諸多危機。同時,部分西方國家已經或正在“走出現代化”。追尋傳統的精神家園,正在成為其社會中的一種精神時尚。建築可以重塑,文化卻不能復原。我們不希望看到:隨著古屋老宅的紛紛倒下,其中的歷史與文化也默默消亡。中國的古鎮歷史文化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讓我們共攜手、同努力,做好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共同守衛這靜謐的心靈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