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拍攝手法淺析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採訪拍攝中,類似的新聞事件,由於攝影記者的拍攝手法不同,往往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有時變換一下取景的角度,調整一下快門的速度,經營一下畫面的構圖,抓住一個典型的細節。或巧妙地運用光線造型,都會使拍攝出來的圖片產生較強的視覺效果,加大圖片的趣味性和衝擊力,使圖片的內涵在新聞攝影的語境中獲得來自現實生活又比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典型、更豐富的表現和提升。
變換角度
“新聞攝影中,拍攝角度直接影響著主體,即新聞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攝影者必須始終注意新聞事件主體的變化,死死盯住不放,抓住拍攝時機,充分利用有效的畫面構圖,為一幅完美的新聞圖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第四個全國科普日的現場,北京天文館的數字時空樓梯上,崔浩拍攝了一名兒童登上時空樓梯的圖片***圖一***。這幅圖片是記者在展區外的“數字時空”樓梯上捕捉到的精彩瞬間。記者採取俯拍的角度,由上而下拍攝一個兩眼充滿求知慾的孩子正登上旋轉向上的階梯。數字形成的時空隧道具有強烈的透視縱深感,畫面中黑與白的強烈對比和三維空間感給人以神祕的誘惑,吸引著讀者的視線……
在常規的科普宣傳活動中,現場往往是科普知識講座和展板的展示,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很難讓記者拍出的 畫面不平庸。在這類比較常見的活動採訪中,能夠靈活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別緻場景,及時抓拍到精彩瞬間的好圖片是不多見的。
巧妙用光
光線是攝影者的書寫語言,它通過色彩、色調、範圍、感情等變化,讓畫面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和視覺感受。光是攝影的靈魂和生命,沒有光線,攝影也就無從談起。“不同的光以及不同的光源方向,可以映射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要講究用光的方法和技巧,努力反映景物本身多層次的亮度級差。把景物的各個部位真實地再現在新聞照片的畫面中。”
王建立拍攝的“縱貫線”演唱會***圖二***就是成功運用光線的一幅很唯美的圖片!
畫面周邊的暗色包圍並襯托出中部的主題,來自左右的側逆光勾勒出主體人物的輪廓,把主體從背景中“推”到了前臺。整個畫面是藍色的主調,黑白灰的層次明晰,藍色光線的漸變給人透明感,充滿了靜謐而神聖的感覺。構圖基本對稱,感覺畫面均衡,統一中有變化,整幅畫面籠罩著濃濃的美感和樂感氛圍,可謂一首美麗的“小夜曲”!
增加趣味
新聞圖片不僅僅只是強調其內涵的思想性、藝術性,還應該重視其吸引讀者的趣味性,尤其是讀圖時代,趣味性更能強化讀者對作品的解讀和與攝影者的互動。
湯偉在四川大熊貓保護中心拍攝的一組紀實圖片中,有一幅圖片脫穎而出***圖三***。畫面採取對稱式構圖,把主題放在了中間位置,以俯視的角度拍攝使畫面有了透視的變化,同時也迴避了對稱式構圖易產生的呆板效果,左右暗中間亮的明暗對比更襯托出中間的主體。
一隻不到兩歲的未成年熊貓死死地抱住工作人員的腿不放,有一點憨態,有一點耍賴,頑皮的本性更使讀者感覺到熊貓的可愛。記者在拍攝的瞬間抓住了工作人員和熊貓的情感的交流――父子般的親情,使得整個畫面情趣有加,不失溫馨。
運用對比
對比是新聞攝影採訪中很關鍵的表現手法。“優秀的新聞圖片作品大多是作者利用長期培育和積累下來的新聞敏感,發現並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差異’和變化並及時把它呈現出來的結果。”這些“差異化”通常在圖片中主要表現為一種對立性矛盾――對比關係,如大小、明暗、虛實、曲直、強弱、冷暖、動靜等的對比,這種拍攝手法往往會產生“搶眼”的視覺效果。
李文波拍攝的農民工圍車討薪的圖片***圖四***,畫面就運用了動與靜、虛與實、冷與暖等對比手法,不僅增加了畫面的動感,更表現出靜坐的農民工複雜的內心世界。
2008年1月3日。入夜,省城的大街上流光溢彩。春節將至,很多人都在準備打點行囊回家過年了。可是,寒夜裡還有30多名農民工圍在一輛奧迪A8的轎車旁打地鋪,他們團團圍住濟源市一家房產公司老闆的高檔座駕。因為老闆手裡有他們辛勞一年的12.2萬元血汗錢。畫面中,遠處是動感的車流、五彩的霓虹燈,近景是一輛價值百萬元的奧迪轎車和圍在車旁的農民工,他們從下午4時開始已經在寒風中堅守了6個小時。車前躺在地上的兩個小夥子已經睡著了,也許他們已經在夢中拿到了工錢,買好了年貨,回到了自己溫暖的家,給父母兄妹獻上了新年的禮物。靠在車旁的農民工依次而坐,前面的兩人仰望遠方,眼神星流露出一些無奈、一些期盼,還有一些求助……不知他們還要在街頭等待多久,也不知他們能不能如願拿到自己應得的工資,更不知那個畫面外的欠薪老闆何時能夠浮出水面。
攝影記者採用俯視的取景,使得畫面中的人行道、馬路上的分道線、隔離護欄和路燈組成了伸向道路遠方的透視效果,遠方顯得五彩繽紛。是啊!人們都向往自己擁有美好的生活,他們願意用自已的勞動創造未來,他們前面的路還很遠,但他們現在無法前行,因為他們要在這裡堅守著這個“人質”,直到討到自己的工錢!
以小見大
在攝影中,微小的事物也能表現偉大的主題,事件中一個小小的場景也能變成樂曲中的主旋律。因為“新聞攝影的過程就是作者尋找表現物件的最佳視點的過程,它包括典型事實、事態切入點、攝影角度、環境選擇等。事件的過程如同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發展的線,而新聞攝影則是擷取這條線上最能表現事件本質的一個點……應儘可能用一個瞬間畫面傳達畫面以外的資訊和事件”。
2010年海地強烈地震中,很多攝影記者在現場拍攝了大量的圖片。其中新華社記者拍攝的《有愛就有希望》――父子牽手的圖片令人印象深刻***圖五***。
畫面採用典型的對角線構圖,父親的大手撫摸著自己剛出生三天的孩子的小手,劫難之後倖存的小生命給了這個家庭未來的期冀――災後人們重生的希望。記者把焦點凝聚在孩子的面部和父子的手上,用長鏡頭拍攝虛化了雜亂的背景,更凸顯了重大災難事件的主體――人的命運和圖片主題――生命的堅強,增強了畫面的視覺衝擊和感染力,充分發揮了特寫鏡頭在新聞攝影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