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中兩種陪體的運用手法
一幅新聞攝影作品中所包含的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季節等資訊都要通過陪體來體現,陪體能補充主體所不能表達或表現不足的地方,使整個畫面的視覺效果更佳、資訊容量更豐富。
一、陪體的主要作用
1.昇華主體內涵
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往往蘊藏著深刻的內涵。這其中,主體形象通常在表達內涵方面起到主導作用,而陪體則能昇華主體形象要表現的內涵。在新聞攝影採訪中,主體是攝影記者最為關注的部分,但如若缺失有效的陪體來烘托和陪襯,表達的主題則往往顯得乏力和呆板。在我拍攝的新聞攝影作品《稻客》組照中,有一張反映稻客王雙嶺一家在收割機旁享用晚餐的照片。畫面中作為陪體的稻田、收割機踏板和飯菜等與作為主體的稻客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主體形象在陪體的烘托下得到了突出與昇華,生動直觀地反映了主體在當時所處的環境和頗為艱辛的生活條件。
不過,當主體本身的表現力足以充分闡述所要表達的主題時,也可以淡化乃至捨棄陪體。
2.烘托主體地位
陪體可以與主體形成對比,起到烘托主體地位的作用。在《好大一條魚》中,漁民手中的大魚是主體,漁民則是陪體,與大魚形成鮮明的對比,大魚的主體地位因此得到烘托和增強。
攝影是減法的藝術,陪體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效的陪體才能起到烘托主體地位的作用。攝影記者在拍攝過程中要堅持陪體不削弱主體的原則,善於選擇適當而有效的陪體,做到有主有次、有虛有實,切忌喧賓奪主或平分秋色。陪體在畫面所佔比例多少、色彩搭配、神態動作等都要與主體構成呼應關係,不能與主體格格不入,否則只會削弱主體的主導作用。
3.豐富畫面內容
陪體在新聞攝影作品中還起著美化畫面、交代環境、均衡畫面和掩蓋不足等作用。處理好畫面陪體,實質上就是處理好畫面情節。陪體的選擇要能用來刻畫人物的性格,說明事件的特徵,要有典型性。在《老區“村官”,差額直選》組照中,一張樑弄鎮五桂村的選民正在固定投票站排隊投票的照片,把人物的影子作為陪體,既豐富了畫面影調、色調等,又均衡了畫面的內容,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陪體的運用手法
陪體主要分為陪體人物和陪體景物,下面就來談談拍攝時兩種陪體的運用手法。
1.陪體人物
在新聞攝影採訪中,除了單獨拍攝一位新聞人物之外,多數場合主體人物旁邊都有其他陪體人物。這些陪體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形象,直接影響到主體的主導地位和畫面的表現效果。
陪體人物在配合主體表現新聞主題時,位置要恰當,如拍攝一位勞動模範上門為養殖大戶送服務的新聞照片,其他陪同人員和養殖場的工作人員都不能佔據畫面的視覺中心位置,要把勞動模範這一主體人物放在視覺中心位置,並且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也要比陪體人物大些。
表現主體人物形象時,要注意抓拍主體人物生動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陪體人物的表情和姿態,則要配合主體人物,以達到呼應、烘托主體的目的。例如,作品《老區“村官”,差額直選》組照中,有一張選民黃月明眼睛緊盯著選舉結果,並記下了每個候選人得票情況的照片。主體人物黃月明在畫面中佔據著視覺中心的位置,他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選民非常關注選舉結果,也側面體現了選民當家作主選“村官”的熱情。陪體中其他選民的表情和姿態也同樣是關注這次選舉結果,達到了烘托主體人物的目的。
2.陪體景物
陪體景物具有烘托主體、美化畫面的作用,並能說明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季節以及主體人物的職業特點等。在新聞攝影中,陪體景物除了主體周圍的環境外,還要注意選擇前景陪體和背景陪體。《紅楓林中秀“浪漫”》中,選擇紅楓作為畫面前景陪體,不僅美化了畫面,還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深度。
又如,我在拍攝新聞照片《化纖廠女工》時,選擇了一卷卷化纖產品為前景,然後透過化纖產品空隙顯示出主體人物一雙聚精會神的眼睛。雖然新聞照片中的主體人物在畫面上所佔面積很小,但由於前景的烘托,渲染了畫面的氣氛,達到了較好的視覺效果。
不過,在新聞攝影中選擇前景時,要力求簡潔,切忌多而雜,雜亂的景物不僅影響畫面的美觀,而且會影響主體人物的形象。所以要儘量選擇與主題有關的景或物當前景或背景,以免沖淡主體,破壞畫面的整體美感。若碰到雜亂的陪體景物無法避免時,可以運用大光圈使其虛化,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此外,陪體景物的選擇還應與主體的影調、形狀、顏色上要有所區分和對比,可通過對比色的運用來烘托突出主體。
總之,新聞攝影是一種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規最多變化的精神勞動。至於以什麼作為背景為宜,沒有固定的程式,只能靠攝影記者在現場隨機應變,各顯神通了。
新聞攝影的運用手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