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印度教案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七年級下冊地理課本就有關於印度的知識。關於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印度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印度人口增長特點。
2.闡述人口的過度增長與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關係
3.分析印度的氣候特點與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文字、資料、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 1. 印度的人口增長特點及對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的影響。
2. 印度的水旱災害。
教學難點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課本有關插圖、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復備欄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西遊記當中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播放音樂或者請學生演唱,以唐僧西天取經引入,一起走進印度!
一﹑自學質疑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和第二部分:水旱災害頻繁,完成以下問題:
1.在我國西南面的鄰國中,有一個世界文明古國,它就是 印度  ,
  在亞洲的地理分割槽中它屬於 南亞 ,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目前人口已經超過10億,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溫度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 水旱災害,印度人民修築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本部分旨在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熟悉課本的基礎內容)
二、交流展示
  1.印度在我國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鄰國和海洋?
   答:方位: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面 
鄰國有: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
周圍的海洋或海灣: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
2.印度的地形特點如何?
   答: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名)
中部——恆河平原(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高原)
三、互動探究
    1.結合課本第36頁的文字資料和資料統計資料,分組討論:哪些原因導致了印度人口的高速增長?(學生合作交流,展示討論結果。)
      
    
 
2.結合課本第36頁,活動題第4題討論:印度的人口包袱對本國
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壓力?
 
 
 
3.讀圖6.10“亞洲氣候分佈圖”和圖7.38“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
 
 
 
四、精講點撥
1.印度的人口問題: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近幾十年來,印度一直保持著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印度人口的高增長率和人口出生率持續偏高有很大關係。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偏低,小農經濟佔有很大比重,農民相信人多勞力多才能發家致富,這種觀念直接刺激了農民的生育願望。
      根據印度人口普查的結果,截至2001年3月1日零時,印度人口總數為10.27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6.7%,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二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
      印度目前還以每年2000萬的速度繼續增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推算,大約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將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2.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集中,一年分為雨季和旱季。由於印度降水受季風影響分佈極為不均,年降水量不穩定,就容易在雨季形成洪澇災害,而在旱季形成旱災,這些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教後反思  
 
 
 
 
>

  ***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印度的糧食生產變化及主要農作物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2. 認識印度的工業分佈於原料產地的關係。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資料分析印度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發展,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和從圖上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情感目標 1. 通過講述印度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獨立自主發展經濟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後面貌的唯一出路。
2. 樹立一分為二的評價意識。
教學重點 1. 印度的糧食生產
2. 印度的工業分佈與原料產地的關係。
教學難點 主要農作物與地形和氣候的關係。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課本相關插圖  地理圖冊等。
教學過程 復備欄
印度因人口眾多且增長較快,成為糧食消費的大國,那麼印度的糧食生產狀況如何呢?
一﹑自學質疑
【瀏覽內容】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三部分: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和第四部分:發展中的工業,完成以下問題:
1.眾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現在,印度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已經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糧食短缺問題。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期間,印度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採礦業。獨立以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現在,印度不僅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具有一定的規模,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二、交流展示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麼?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裡?
 
三、互動探究
1.印度種植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有哪些?並比較印度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和氣候的關係。
農作物 分佈 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平原:降水充足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平原上游地區 小麥、棉花耐旱能力較強,棉花生長後期需晴朗的天氣。這些地區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東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黃麻 恆河三角洲 地勢低平、氣候溼熱
2.根據下表,對印度獨立前後的工業發展狀況進行比較。
比較工業部門 英國統治時期 獨立後
 
基礎工業部門
 
紡織業、採礦業
鋼鐵工業、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棉麻紡織工業
高新技術部門 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開發等
 
 
形成原因分析
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 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 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
3. 印度工業中心和原料產地的關係。
工業部門 分佈中心 資源條件
鋼鐵工業 加爾各答 鐵、煤、錳等礦產資源充足
棉紡織工業 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 靠近棉花產地
麻紡織工業 加爾各答 靠近黃麻產地
共同點:工業中心都接近原料產地,即就近原則。
四、精講點撥
1. 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棉花、茶、黃麻。
2.經濟落後的國家未必什麼都是落後的,像印度在核技術、計算機軟體開發、航天技術等領域的突破,有力的說明了把握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機遇,抓住尖端領域技術與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
 
教後反思  
 
 
 
>

  ***三***

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 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新課 播放印度電影片段 要求學生觀看提問:充滿異域風情的歌舞把我們帶入了哪個國家? 欣賞。
回答:印度 
講授新課
一、文明古國




印度的地理位置
呈現泰姬陵的圖片
展現南亞地形圖
展現南亞政區圖
簡介泰姬陵,引出印度是世界的文明古國。


要求學生讀圖並提問:
1.緯度位置有何特點?
2.海陸位置有何特點?
3.海岸線有何特徵?






要求學生讀圖並提問:
1.找出與印度陸上接壤的國家?
2.印度隔海相望的國家?
3.印度首都。
聆聽、感悟。
讀圖並回答。
1.大部分位於低緯度。
2.向南深入印度洋,是個大半島。
3.比較平直。


一名學生拖動滑鼠將與印度陸上相鄰國家的名稱放置在相應的位置上。
印度地形特點










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三、水旱災害頻繁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的氣候



旱澇災害的成因
圖中克什米爾地區閃動
呈現南亞地形圖
圖中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閃動,並展示相關圖片
特別強調有關克什米爾地區的爭端。



引導學生讀圖、分析,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瞭解印巴衝突的相關背景資料。


一一找到,概括總結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區及其分佈。
呈現“印度人口增長”柱狀圖 








呈現“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 的表格
要求並提問:
1.計算從1951—2000年每10年增加人口數量各為多少億?得出關於印度人口增加的結論。 
2.預測再過2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多少億? 
3.討論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相關資料並得出結論。
引發討論:人口問題的對策?


指出:由於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農村受教育水平低下,生產力水平落後,傳統的生育觀以及宗教的影響,控制人口的工作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思考、計算並回答。
人口呈現加快增長的趨勢。
13.2億。

自由回答。


閱讀、分析、領悟、認識人口壓力的內涵。


討論並回答:控制人口增長。
聆聽,領悟。
呈現印度旱澇災害的圖片







呈現“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



播放VCD展示季風成因

呈現“南亞一月風向、七月風向”圖

呈現表格“西南季風的變化”
提問:分別表現了印度遭受到什麼自然災害?
提問:
1.孟買各月氣溫有何特徵?為什麼?
2.降水分配有何特點?
要求看畫面瞭解氣候的成因。

要求學生看圖講解。
要求:比一比,看誰最先完成表格填寫並自己講解水災、旱災的成因。
回答:旱、澇。

回答:全年高溫,氣候炎熱。因為大部分地處低緯度。


6月—9月降水豐沛。
10月—5月降水少。



看VCD明確季風氣候的成因。

一名學生到臺前講解,其他同學聆聽、領悟、補充。
旱澇災害的對策  呈現“水庫大壩”的圖片、印度第一任尼赫魯關於水壩的兩段講話 提問:如何應對旱澇的天災?
進一步提問:灌溉系統的修建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嗎?
討論:“修建水庫的利弊”之我見。
指出:人類在享受水壩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大壩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答:修建水利工程。
思考、討論合作完成。

請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引發學生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課堂小結 呈現板書提綱 以板書為線索進行小結。 思考、回答。
複習鞏固   指出: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印度有了哪些方面的瞭解?
2.你還想了解關於印度哪方面的問題?
討論、回答。
佈置作業 呈現相關網站 課後探究文盲佔60%的印度為何能成為世界第二大軟體生產國。 課後,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