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地閱讀題答案

  《大野地》是陳毓寫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野地》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大野地》閱讀原文:

  現在是夏收之後,麥茬密佈的地還沒來得及翻。五月的陽光在大野地流蕩,把麥子的焦香四處播撒。大野地的深處,有一個黑點慢慢移動,慢慢地,越來越近,直至看得分明。

  看分明瞭,是一對拉著板車的老夫婦。老夫婦確實夠老,但你卻難判斷他們的具體年歲,也許是五十,也許是六十,也許七十。長途的跋涉與勞累、長期的營養不良、加上夏天驕陽的暴晒,使他們看上去蒼老委頓得猶如兩截枯木樁子。

  望不到邊際的麥田和他們身後的景象比,已是另一片天地,平地使他們的板車走得略顯輕鬆了些,

  現在,是老婦坐在板車上,老夫拉車。老婦懷裡摟著一個通常被稱作蛇皮袋子的大口袋,沒人知道,裡面裝著的是饅頭,形狀、大小、成色不一的饅頭。看得出,它們來自不同的廚房,出自不同女人的雙手。當然,袋子最底下,有十二個饅頭看上去是一樣的,那是老婦從家裡帶出來的,她親手蒸的饅頭,家裡舊年的最後一點陳麥子,陳麥子蒸饅頭勁道,兒子最愛吃她蒸的饅頭,因為麵糰揉到了家,口感瓷實,勁道,就這點訣竅。

  想到兒子,昏昏欲睡的老婦振作了一下。她眯著眼睛儘量向大野地的遠處望,她囑咐老夫停車,她慢慢地下了車,活動有點麻木的腿腳,走進路邊的麥茬地,蹲下去,起來的時候她手上是兩個重沉沉的麥穗。她呼喊老頭把車停穩,騰出手和她一起去撿拾麥穗。他們果真撿拾到了一大把麥穗,他們在一個無風的壟溝點燃了一窩麥茬,用麥茬燃起的火焰燒熟了麥穗,把焦黑的麥穗在手心揉搓後,吹

  掉麥殼,張大嘴巴,把麥粒投進各自的嘴巴。慢慢咀嚼,吞嚥下去。這就是他們的午餐了。他們一路上除了偶爾向人討要吃的果腹,這是他們最自在的午餐,因為從不動聲色的大地那裡討施捨總比從表情豐富的人那裡討要安心些。

  他們從北方來,向南面走,越往南,天氣越熱,因此這一路,彷彿他們走到哪裡哪裡的麥子就成熟了,也因此,他們總有麥穗可撿,他們儘量減少去村莊討要的次數,婦人每次在向人家伸手的時候總要鼓起勇氣說,要是有饃饃,就給我一個饃饃,一個就好。有次她剛剛走到一家的大門邊,就迎上一股洶湧而出的麥香氣,老婦沉迷住了,她像中了蠱的人似的迷迷瞪瞪地說,我聞見饃饃的香氣了,我就要一個饃饃,請給我一個饃饃吧。那剛好走出來的年輕女人把老婦臉上的沉迷當成了讚賞,當成對她蒸饃手藝的最高讚賞,一高興,就給了老婦兩個剛出籠的大饅頭,說,就讓您老先我嚐嚐我家新

  麥子蒸的饃饃吧。老婦捧著兩個饃饃回到板車邊上,她和老夫輪流聞新蒸饅頭的香氣,彷彿香氣也

  能填充他們的轆轆飢腸,最後,那兩個饅頭還是躺到了板車上,躺在靠近車前轅的木板上,在那裡,被夏天的驕陽迅速暴晒成了兩坨饃幹。老婦人聞了聞,麥子的香氣大不如前了,但她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兩個縮小了的幹饅頭放進了蛇皮袋子裡,她聽著袋子的響動,像富翁聽見金幣響一樣感到滿足和寬慰。她想,這些饅頭,足以讓她兒吃上好幾個月的。老夫老婦的兒子,他們唯一的兒子進監獄快一年了,兒子幾次三番地捎信給父母,說,別人都有家裡人去探看,卻唯獨他沒有,為此他被同監室的人嘲笑。這一次,兒子更是說了狠話,要是父母嫌棄孩子了,現在就斷交。斷交這話很傷老兩口的心,老夫連夜去把放在後窯的板車修理了,他決定和老婦拉著板車去看兒子,板車在白天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他和老婦可以輪流在上面坐著歇息,晚上開啟鋪蓋還可以是他們的棲息之地,這樣,能省下來去好幾百塊錢的盤纏。

  他們算好一定要在出門的第十天趕到兒子所在的監獄,因為倘使錯過了那天,就得等下一個探視日了。

  不難想象,當他們的兒子見到老夫老婦的時候他所看到的情狀。一袋似乎和他的父母一樣蒼老的

  饅頭幹被小心翼翼地推到年輕人面前時候的情狀。我的一個做管教的朋友是那天的當事人之一,他是帶著痛心疾首的樣子憤然訴說的:可憐天下父

  母心,可憐天下父母心。那簡直是兩個叫花子了,自己一路捱餓,卻省下饅頭晾乾給獄中的兒子療飢,殊不知監獄已不是舊社會,他們的兒子在監獄吃的飯菜,比他們那一路上,不知道要強要好幾多倍。唉!

  你說為什麼愛總是向下流淌的呢?末了,我這個管教朋友問了我一句。向下流淌?我一時沒聽明白。朋友解釋說,若把那個年輕犯人和他的父母的位置打個顛倒?你覺得還會這樣麼?我沉吟良久,沒說話,心中卻肯定說,或許會是不一樣的。

  ***選自《延河》2011年10期***

  《大野地》閱讀題目: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老夫婦之所以拉著板車千里迢迢趕去監獄探望兒子,是因為他們想省下來回的路費。由此也體現出他們探望兒子的急切心情。

  B.小說語言老練而又輕快,讓人讀來心情不覺壓抑,在不動聲色的白描中湧動著濃濃的親子之愛。真切傳神,頗具感染力。

  C.小說以第三人稱來敘述,使故事更真實。老夫婦沿路乞討更多的饅頭,他們怕兒子在監獄捱餓,想盡辦法給兒子更多的吃食。

  D.作者筆下的老夫婦不過是普通百姓,所敘之事也選自日常生活,但從中能令讀者感到作者對底層人物的深切憫懷。

  E.小說耐人尋味,結尾部分設想如果入獄的是父母,他們的兒子未必像文中的父母一樣歷盡艱辛去探望,催人警醒。

  ***2***請概括老夫婦的形象特點,並簡要分析。***6分***

  ——————————————————————————————————————

  ***3***小說中多次提到饅頭,有什麼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

  ——————————————————————————————————————

  ***4***老夫婦開始不去探望兒子,後來因為兒子要和他們斷交而決定去探望兒子,路上找人討要飯食、撿拾麥穗,最後終於見到兒子,請結合文字探究他們在這些過程中的真實心理分別是怎樣的。***8分***

  ——————————————————————————————————————

  《大野地》閱讀答案:

  11.***1***選D給3分,選E給2分,選C給1分。***A項體現出他們探望兒子的急切心情錯誤,應該是看出他們家境不好。B項小說語言老練而又輕快,讓人讀來心情不覺壓抑錯誤,這篇小說的語言風格是節制而壓抑的,給人沉重之感。C項小說以第三人稱來敘述,使故事更真實有誤,使故事更真實應該是第一人稱敘述的作用。***

  ***2***①生活艱辛:家境貧窮,為了節省路費***住宿費***,拉板車徒步去遠地探視兒子;②深愛兒子:他們想把自己所有討來的饅頭都留給兒子,而寧願自己捱餓;③保守而閉塞:他們不知道現在監獄的生活已經與在舊社會有了天壤之別。④蒼老。

  ***3***①線索:老夫婦去探望兒子,自己準備了饅頭,一路上又討要並攢下了許多饅頭,最終將這些饅頭送到兒子手裡,串起了小說的情節。②烘托人物形象:烘托出生活艱辛卻深愛兒子的老夫婦形象。③凸顯主題:饅頭寄託了老夫婦對兒子深切的愛,同時寄託了作者對以老夫婦為代表的底層父母的同情。***每點2分***

  ***4***①自責擔憂:老夫婦未去探望兒子,是因為生活貧窮,捨不得花路費,心中充滿自責,又擔憂兒子在監獄中的生活。②傷心痛苦:兒子要和他們斷交,老夫婦感到無比的傷心和痛苦,於是決定前往探望。③難為情:一路上找人討要飯食,看人臉色,老夫婦感到難堪,所以他們儘量少找人討要,寧願撿拾麥穗,過得安心些。④滿足、寬慰。見到兒子,把一袋精心攢下的饅頭幹小心翼翼地推到兒子面前,體現了老夫婦深切的愛,也為自己給兒子帶來豐富的吃食而感到滿足和寬慰。***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