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人生經歷簡介

  司馬遷一生並不順遂,也經歷了許多的事情和波折,也正是這些波折和困難成就了我們今日所頌揚的司馬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司馬遷早年間就遵父命遊歷山水,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民間的一些古事舊聞,對各地風俗人情都有深入的瞭解。後來來到京城,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的時候,漢武帝在西南夷設定武都、沈黎、文山等五郡,而這個時候正跟隨漢武帝東巡的斯曼縣,在繼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之後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到了巴蜀以南的一代,建設新郡,直到第二年才回朝覆命。

  父親死後,司馬遷依照父親的遺願,成為了太史令,並且在當時的都城長安,結交到了不少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後來,李陵戰敗被匈奴俘獲,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卻惹得漢武帝大怒,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在獄中司馬遷被百般折磨。之後李陵叛變的事情,因為公孫敖造謠而被“坐實”,漢武帝誅殺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連帶著為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在這次事件中被處以宮刑,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家族的使命和實現理想的動力讓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這樣的經歷給了司馬遷絕對的動力,於是他潛心寫作,將畢生的經歷都花了在編寫《史記》之上。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傑作,司馬遷自己也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傳奇。

  司馬遷經歷給世人什麼啟發

  世人對司馬遷這一歷史人物必然不會陌生,作為《史記》的作者和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經歷坎坷,曾被接受宮刑獲罪入獄,坎坷的人生經歷塑造了司馬遷隱忍不屈的品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遷出生於漢景帝與漢武帝年間,家庭生活比較富足。司馬遷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歲時司馬遷就能誦讀多部古文。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前往長安擔任太史令,此時年幼的司馬遷仍在老家龍門過著讀書耕作的生活。年長後的司馬遷已經學有所成,他來到父親的身邊,司馬談令其遊歷河山蒐集遺聞古事,於是司馬遷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尋訪天下,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拜訪的地方也多是歷史名人的故鄉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為他以後的《史記》撰寫積累了大量素材。遊歷結束後,司馬遷返回了父親身邊,並在朝中擔任郎中。漢武帝元豐元年,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而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而不能前行,司馬遷在父親病危之際趕到了父親身邊,司馬談千叮萬囑司馬遷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書整理,並記載好歷史,不能讓國家歷史文獻中斷。司馬遷流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志。

  為完成撰寫史書工作,司馬遷廣交天下賢能,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國。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還參加了《漢歷》的定製。然而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群臣紛紛聲討譴責李陵,只有司馬遷一人為李陵辯解說情,漢武帝定了司馬遷誣罔之罪,按律當斬。司馬遷自請宮刑免除一死,他只為完成尚未寫完的史書,於是在獄中的司馬遷隱忍著書。出獄後他又擔任中書令,仍然筆耕不輟,終於寫完了偉大的歷史鉅著《史記》。

  漢武帝駕崩後,司馬遷也離開了長安,不知所終。然而他留給了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只是他的《史記》,還有他那偉大崇高的品格。

  司馬遷經濟思想是什麼

  司馬遷在史學、文學、天文學和地理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且最令人驚歎的是司馬遷的進步的經濟學思想,這些思想也都體現在他所寫的《史記·貨殖列傳》中。

  司馬遷首先就看到了人性的本能,就是享樂的本能,這種本能也能夠變成一種求利致富的能力。司馬遷強調,人的本能是為了一切財富,但是人又能夠犧牲財富換取一切,這兩種本能構成了人生活中的自然狀態。

  在這個大框架下,司馬遷認為政府對經濟最好的態度就應該是順其自然,因為人本身就有財富需求的本能。所以,對人民的經濟,政府不應該多加干涉,而是因勢利導,教育人民如何致富。除此之外,司馬遷也為西漢當時的社會生產行業有非常深刻的簡介,司馬遷指出要發展社會生產行業的多元化,以及生產行業之間依賴性的問題。對於主要的生產行業農、虞、工、商可不偏廢,還要讓她們相互依賴。在這些觀點中,我們能夠看出司馬遷對社會生產的敏銳的洞察力。

  在文章中司馬遷也闡述了自己對於“富裕”這個概念的理解,司馬遷認為人民素質的高低所決定的。社會富裕了,人民會講求禮法,任何人和以禮相待,但是如果社會是貧窮的,那麼這些則都談不上了。司馬遷還用孔子的例子做了說明,說孔子雖然現在被尊為至聖先師,但是如果沒有做生意致富的子貢的宣傳,可能沒有人認識孔子。